- 李光弼
- 馬馳
- 3148字
- 2025-08-13 15:50:57
第一章
兩個楷洛
治唐史者幾乎無不熟知唐代中興名將李光弼的生父李楷洛,然而光弼父輩時代有兩個李楷洛,并同出自契丹,且都冠以“契丹酋長”稱號。由是古今史家多有人將兩者合二為一。究竟誰是李光弼之父,這似乎是樁撲朔迷離的公案。
將兩個李楷洛(或落、雒)混為一談的始自《資治通鑒》。《通鑒》謂光弼“契丹王楷洛之子也”。胡三省更注云:“開元初,李楷洛封為契丹王?!?a href="#new-notef1" id="new-note1">[1]今人論著亦有謂光弼父楷洛曾封王并授松漠都督。[2]
可是,查兩《唐書·李光弼傳》,并無光弼父封王授松漠都督府都督的記載?!杜f唐書》稱: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其先,契丹之酋長。父楷洛,開元初,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果聞。
《新唐書》則說: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長,武后時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擊走之。初行,謂人曰:“賊平,吾不歸矣。”師還,卒于道,贈營州都督,謚曰忠烈。
兩《唐書》所記,雖小有差異,但在李楷洛未曾封王授松漠都督上卻完全一致。而《新書》記載較詳,顯然據楊炎所撰李楷洛二碑。其《云麾將軍李府君神道碑》追述楷洛自契丹歸降朝廷后,被武則天重委,“特拜玉鈐衛將軍”,“又拜左奉宸內供奉”。并在武則天晚年和玄宗開元間(713—741),累次遣出征討,北擊后突厥、靺鞨、“兩蕃”(契丹、奚)等,西御吐蕃。“前后錄功凡二十四命,食邑二千七百戶,封薊郡開國公,又加云麾將軍”。終年67歲,“追贈營州都督”[3]。
其《唐贈范陽大都督忠烈公李公神道碑銘》,在楷洛事跡的時間概念上講得尤為清楚:其一,曾參預松漠都督李盡忠于萬歲通天中(696)發動的反叛中央的活動,直到久視中(700),即叛亂被基本上平定后,李楷洛猶“驍騎歲入于遼,西臨太原,南震燕、趙”。武則天“有命招諭”,楷洛遂于是歲“以控弦之士七百騎垂櫜入塞,解甲來朝”,授玉鈐衛將軍。其二,歸降朝廷后,頗為武則天之后諸帝所信任:中宗時(705—710),“開朔方之地四百里”;睿宗時(710—712),“食佐命之邑三千戶”;玄宗開元時(713—741),“則主禁衛”。其三,天寶元年(742)五月二十日,“自河源薨于懷遠縣之師次,春秋六十七,贈營府都督”。第二年,以詔令葬于富平縣檀山原(在今富平縣境)。其四,乾元中(758—759),因兩子李光弼、李光進貴顯,肅宗遂對楷洛“謚曰忠烈,贈司空、范陽大都督”[4]。
綜上可知,李楷洛自久視元年(700)以契丹部落酋帥身份歸降朝廷,至天寶元年(742)卒于懷遠縣(今寧夏銀川),在長達43年中,他或在京城宮禁北軍中供職,或遣出征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曾被遣歸本蕃,更不曾受封契丹王和授松漠府都督。這就是說,楷洛降后至終年,始終為典型的入朝蕃將。
所謂入朝蕃將,是指那些在朝廷或內地任職的蕃人將領。唐代的蕃將中除了入朝蕃將還有大批的在蕃蕃將。在蕃蕃將是指那些不脫離本蕃并在羈縻府州或其他蕃地任職的蕃人將領。[5]如契丹王李盡忠,在反叛前襲羈縻府松漠府(治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都督,像李盡忠內兄契丹部酋孫萬榮,于造反前世襲羈縻州歸誠州刺史[6],就屬于在蕃蕃將。
司馬光等之所以誤李光弼生父李楷洛曾受封契丹王和授松漠府都督,原因就在于他們混淆了“入朝”和“在蕃”兩種不同蕃將的概念,錯把入朝蕃將李楷洛當成在蕃蕃將李楷洛。
饒有趣味的是,李楷洛入朝后,在契丹又冒出了個姓名亦為“李楷洛”的酋長。據《冊府元龜》卷975《外臣部·褒異二》載:開元十年(722)七月,契丹大首領楷落來朝,“授郎將放還”?!缎绿茣肪?19《契丹傳》稱:天寶四載(745),松漠都督李懷秀“殺公主叛去”,玄宗“更封其酋楷落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而《冊府元龜》卷965《外臣部·封冊三》則謂:天寶五載(746)四月,“契丹王楷雒為恭仁王,仍授松漠府都督?!薄锻ㄨb》卷215天寶五載四月癸未條下云:“契丹酋楷洛為恭仁王。”按楷落、楷雒或楷洛均為契丹人名音譯異寫,故開元年授郎將后又遣回本蕃的楷落,即天寶五載的被冊封為恭仁王、松漠府都督的楷洛(或雒),當無疑問。又,契丹王族,本姓大賀氏。貞觀中,太宗因其君長窟哥舉部內屬,遂以其部置松漠都督府,授窟哥松漠府都督,賜姓李氏。自是,至少在唐朝前期,契丹王、松漠府都督,均以李姓為氏。并由之可以斷定,玄宗時代的契丹君王、松漠府都督楷洛(或落、雒),出自契丹李氏(即大賀氏)王族傳人,亦當無疑。然而這個李楷洛,只具大唐在蕃蕃將的身份,與光弼父、入朝蕃將李楷洛,除姓名雷同,兩者在其他方面,則毫不相干。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通鑒》將在蕃蕃將契丹王兼松漠都督李楷落(或雒)誤為光弼生父而譯寫名字為楷洛,但無論兩《唐書·李光弼傳》抑或兩《李楷洛碑》,均不曾把光弼父、入朝蕃將李楷洛的名字譯寫為“楷落”或“楷雒”。這一方面說明李楷洛因入朝已久,漢寫名字早已固定化、規范化,同時也表明兩《唐書》的作者和碑銘撰者,大概已意識到不能把光弼父李楷洛與在蕃蕃將李楷落(或雒)混為一談。
關于李楷洛的生平事跡,可從下表以窺大概。
李楷洛事跡紀年表
儀鳳元年(676)—天冊萬歲元年(695):
1—20歲,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契丹人。祖令節,左威衛大將軍,幽州經略軍副使;父重英,鴻臚卿兼檀州刺史。(父祖官封當為光弼貴顯后追贈。)《云麾將軍李府君神道碑》云:載初中(689)因“兩蕃不庭”,楷洛以詔命“尋盟舊國”。果如是,楷洛少年時代曾一度入質朝廷。天冊萬歲中,娶契丹酋帥李楷固女為妻。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全唐文》卷342、卷422
萬歲通天元年(696)—久視元年(700):
21—25歲,追隨松漠府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反叛朝廷;陷營州,殺都督,進圍檀州(治今北京密云區),克幽州(治今北京市),屠趙州(治今河北趙縣)。盡忠等死,楷洛猶率契丹余部“歲入于遼,西臨太原,南震燕趙”。天子密命“奇士”招降,遂于久視元年冬,率部七百騎入塞,接受朝廷招安。武則天因楷洛自稱李陵之后,“復賜李氏,授玉鈐衛將軍,左奉宸內供奉”。
《通鑒》卷206,《全唐文》卷422
長安元年(701)—四年(704):
26—29歲,從武楷固等征討靺鞨、突厥等,即所謂“殪靺鞨于鴨綠之野,覆林胡于榆關之外,北出障塞,懷其王庭”。
兩《唐書·渤海靺鞨傳》,《全唐文》卷422
神龍元年(705)—景云二年(711):
30—36歲,于中宗時(705—709),屢同突厥戰,“開朔方之地四百里”;于睿宗時(710—712),“食佐命之邑三千戶”。四子遵直、遵宜、遵行、光弼等先后出生。
《全唐文》卷422
延和元年(712):
37歲,楷洛時任左驍衛將軍,率四千騎從幽州大都督孫佺襲擊“兩蕃”。冷陘(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北)之戰,因主帥怯懦無謀,“全軍覆沒”,僅李楷洛與另一蕃將烏可利“脫歸”。
《冊府元龜》卷444、446,《通鑒》卷210,兩《唐書·奚傳》
開元元年(713)—二十九年(741):
38—66歲,玄宗開元初年,任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封薊郡開國公。十三年(725)扈從玄宗東封泰山;碑云“東封之歲,外將天軍”,即為其事。二十九年,吐蕃悉眾四十萬入寇河源軍(在今青海西寧市),楷洛“以精騎一旅濟河之南”,“驚寇四潰,重圍自解”。
《舊唐書·李光弼傳》,《新唐書·吐蕃傳上》,《全唐文》卷422
天寶元年(642):
67歲,自河源班師獻捷途中,于天寶元年五月二十日薨于懷遠縣(今銀川)。追贈營州都督,賻物三百匹、米粟三百石。次年,以詔命葬于富平縣檀山原。乾元中(758—759),肅宗命太?!白房脊?,謚曰‘忠烈’”,并追贈司空、范陽大都督。
《全唐文》卷422,兩《唐書·李光弼傳》
[1] 《資治通鑒》卷215玄宗天寶六載(747)十月并胡注。
[2] 張正明:《契丹史略》(中華書局1979年8月第l版)。
[3] 《全唐文》卷422。
[4] 《全唐文》卷422。
[5] 關于唐代蕃將的含義和類別,拙著《唐代蕃將》(三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曾有專章論說,這里不贅。
[6] 據《舊唐書·契丹傳》等:以契丹別部置歸誠州,該部活動于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