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金農業地理
- 韓茂莉
- 5290字
- 2025-08-13 15:50:24
第二節
遼建國前東北各民族的經濟文化類型
雖然從總體上說東北地區一向不以農業民族為主,但單純從事畜牧業的民族也不多見。受自然條件限制,許多民族往往兼營畜牧、漁獵、采集、農耕,形成復雜多樣的經濟文化類型,契丹及其同時代民族即體現了這樣的特征。
從契丹見載于史籍至遼王朝建立,五百多年內,有十幾個民族出現在東北歷史上。從文獻記載與考古成果來看,這些民族大多處于社會發展進程的較低階段,生產形式與生產工具都很落后,對自然環境有極大的依賴性,因而其各自的經濟文化類型也體現出與其所處自然地帶基本吻合的地理特征。
一、室韋
北魏時期與契丹人同時存在的東北各民族之中,室韋的地域范圍最廣,如前所述,它據有今黑龍江省的北部及俄羅斯境內的一部分。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這一區域基本屬于東北濕潤、半濕潤森林及森林草原區[1],區內大小興安嶺與嫩江平原分別構成了景觀生態完全不同的兩個地理單元,其中室韋所在的大小興安嶺北端已進入寒溫帶范圍之內,除氣溫較低之外,以針葉林為主的植被構成這里主要的環境特征。與山地不同,嫩江平原主要是森林草原景觀。由于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各地室韋人生產形式并不一致。文獻記載室韋人“頗有粟、麥及穄,唯食豬、魚,養牛、馬,俗又無羊,夏則城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2];又云“丈夫索發,用角弓,其箭尤長……男女悉衣白鹿皮襦袴,有曲,釀酒”[3]。這些記載說明,室韋的生產形式至少包括狩獵、畜牧與農耕三種成分。
室韋人分布區域的環境特征表明,狩獵應當在它的生產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有關學者研究,“室韋”這一族稱為蒙古語森林之意,室韋人則泛指林中之人[4]。室韋人分布區內森林面積廣大,這些居民以森林為族稱,是很自然的事情。林區“多草木,饒禽獸”[5],為室韋人從事狩獵業提供了條件。此外以嫩江平原為核心的森林草原地帶也是進行狩獵的極好場所。由于長期從事狩獵活動,室韋人“尤善射”,并以使用獨特的長箭而著稱。他們獵獲動物后,用肉作食品,皮毛則制成衣褲。獵獲物之中鹿、貂的數量最大。這些動物的皮毛除供本族男女穿用之外,還因數量大而被數千里之外的中原王朝聞知,并作為貢品送至京城?!笆橙庖缕ぁ苯鉀Q了室韋人生活中的基本需求[6],因而狩獵活動也就成為他們謀生的重要手段。
室韋人的生產結構中畜牧業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室韋人的活動范圍內,嫩江平原尤其是良好的牧場。如前所述室韋人畜牧業的特征是“養牛、馬,俗又無羊,夏則城居,冬逐水草”,這樣的畜牧業具有明顯的游牧性質,只是規模不大。受森林草原環境所限,牲畜中無羊,以牛為主,馬的數量也很少,故《北史》《隋書》《新唐書》都有“無羊少馬”這樣的記載。正因為如此,馬顯得十分珍貴,室韋人有“殺人者責馬三百匹”作為懲罰的規定[7]。
室韋不是農業民族,但在自然條件適宜的地方也發展了少量的種植業。他們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粟、麥及穄”。收獲物并不主要用作食物,而是大多用來釀酒。據文獻記載農業墾殖僅是南部室韋的生產行為。
室韋人不但分布范圍廣大,而且內部族屬構成也比較復雜。隋代室韋分為五大部分,即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南室韋位于契丹之北,主要活動區域在嫩江平原。自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路程,便到北室韋之地。再向北是缽室韋的居地,深末怛室韋在缽室韋的西南,他們的西北是大室韋的居地。隋代室韋諸部中,北室韋的生產活動以漁獵為主,缽室韋與北室韋相同,深末怛室韋為穴居的游獵民,大室韋的生存方式也基本類似,唯有南室韋在畜牧業中雜有少量的農業墾殖活動[8]。當時嫩江平原“土地卑濕”,湖沼密布,特別是春季土地解凍時,地面到處出現翻漿現象,很難從事生產活動,因此農業的普遍開發有很大困難。南室韋人中雖然出現了農耕業,但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下,甚至直到唐代仍然處于“有牛不用”,“剡木為犁,人挽以耕”的狀態,因而產量很低,“田獲甚褊”[9],顯然農業生產在其生產結構中還處于非常次要的輔助地位,并沒有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手段。
狩獵、畜牧、農耕都與自然環境有著依存關系,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在室韋人所生活的地域中,存在幾種不同經濟文化類型。如前所述,大小興安嶺北端已進入寒溫帶范圍,“氣候多寒”,冬季“牛畜多凍死”[10],發展畜牧和農耕業都有困難,狩獵成為人們的基本謀生手段。所以其經濟文化類型應屬于狩獵區。額爾古納河和黑龍江沿岸地帶自然環境、景觀風貌與山地林區有所不同,狩獵與捕撈對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同樣重要,尤其冬季“鑿冰沒水中而網取魚鱉”[11],是室韋人獲取生活物品的重要手段,因此沿江地帶在經濟文化類型上屬于漁獵區。嫩江平原是室韋分布區域內發展狩獵、畜牧的極好場所,狩獵與畜牧并重,在個別適宜地帶還出現了小片農耕區,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類型屬于狩獵、畜牧、農耕混雜區。唐代室韋各部雖然又有了新的分化組合,但在原有的生態環境下建立的經濟文化類型并沒有變化。
二、烏洛侯
烏洛侯的分布區域大致位于今嫩江支流淖爾河一帶,這里同時也是室韋人的活動區域,特別是隋唐以來,隨著室韋人不斷南下,不但在活動地域上與烏洛侯互有交叉,而且在族屬上也逐漸趨于同化。根據《魏書》和《北史》的記載,烏洛侯所居之地“其土下濕,多霧氣而寒”,這與歷史文獻對室韋,特別是南室韋活動區域的描述很相似,均表現出江河沿岸地帶的自然環境特征。在生產形式上烏洛侯“夏則隨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麥……皮服……好獵射”[12]。這一切都與南室韋相近,顯示出融狩獵、畜牧、農耕三位為一體的經濟文化類型。
三、豆莫婁
豆莫婁的活動區域主要是在松花江平原,大約唐代融入靺鞨,成為其中的一個部落。豆莫婁分布區域內地勢平坦,歷史文獻描述說:“于東夷之域最為平敞”,這對發展農業生產十分有利。豆莫婁所在之地“宜五谷”,其農業生產發展水平與室韋、烏洛侯相比要先進得多。豆莫婁人生活講究,不但使用中原農業民族慣用的餐具,“飲食亦用俎豆”;并且以麻布為衣,幅闊身寬。而這一切都需要以較高水平的農耕業為前提。因此可以肯定,農耕業是豆莫婁人重要的生產形式。
松花江平原的自然景觀也屬于森林草原,除發展農耕業之外,也是從事畜牧業的良好場所,在《魏書》《北史》有關對豆莫婁人的有限記載當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到畜牧業,但卻記載其“君長皆以六畜名官”;另外其民間有殺妒婦之習,待其尸體腐后,女家須輸牛馬才能收尸[13]。這說明在豆莫婁的生產結構中,畜牧業也占有重要地位。盡管豆莫婁人的衣食主要來自農業,但畜牧業及畜牧產品似乎更受人尊重和重視??梢姸鼓獖涞慕洕幕愋蛻獙俎r耕、畜牧混雜區。
四、地豆干
根據文獻記載考證,地豆干分布地域大致在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境內烏拉根郭勒河流域。地理環境往往對一個民族的生產形式具有很強的制約性,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下的社會發展初級階段,這種制約性會表現得更為明顯。東烏珠穆沁旗位于大興安嶺西側,眾所周知大興安嶺是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山脈東西兩側,自然地理特征大不相同,其中濕潤度的變化尤為突出。大興安嶺以東地區降水量一般均在400毫米以上,屬于半濕潤地區,呈草原及森林草原景觀。大興安嶺以西地區由于大興安嶺山脈的阻擋,降水量銳減,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逐漸進入半干旱、干旱地區,呈明顯的干草原景觀。在干草原的環境中,生產結構應當以畜牧業為主要成分。歷史文獻中記載地豆干“多牛羊,出名馬,皮為衣服,無五谷,唯食肉酪”[14],應屬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文化類型區。
五、勿吉、靺鞨
勿吉興盛于北魏時期,唐代改稱靺鞨,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區及松花江下游一帶。這里是中國東北氣候最濕潤的地區,降水量一般在600毫米左右,個別地區可達800毫米,地面江河湖沼密布,史稱“其地下濕”[15]。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畜牧業顯然十分不便?!段簳の鸺獋鳌酚涊d:勿吉人“無牛,有車馬……多豬無羊”。豬屬于家畜,養豬是依附定居農業而存在的家庭飼養業中的一部分,牛、羊、馬才是畜牧業的主要經營對象。勿吉無羊,無牛,雖有馬,但數量有限,主要用于騎乘,《魏書·勿吉傳》記載勿吉人車用人推,而不使用牛、馬;《新唐書·北狄傳》也記載靺鞨人善于步戰,而不像游牧民族那樣以騎射為長技。凡此種種都說明,在勿吉人的生產結構中畜牧業成分是十分微弱的。
勿吉人以狩獵和農耕為主。在勿吉人的活動區域內,長白山、老爺嶺等山地都是著名的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區,林中有虎、豹、熊、狼等禽獸;松花江平原的森林草原環境則主要是食草動物的棲息之地。勿吉人“善射獵”,主要工具為弓箭,“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鏃”。為了更有效地獵取動物,勿吉人常于“七八月造毒藥傅箭鏃,射禽獸”,這種弓箭效力甚大,“中者便死”。為了捕獲更多的動物當地還有一個奇異的習俗,即父母若死于秋冬,后人就用其尸體為捕貂誘餌,“貂食其肉,多得之”。
勿吉人所種植的農作物與室韋基本相同,即“粟及麥穄”,“菜則有葵”。從文獻記載勿吉人衣著“婦人則布裙,男子豬、犬皮裘”的情形來看,他們應種植有一小部分纖維類作物[16]。勿吉人的生產水平比室韋要稍高一些,耦耕已成為這里普遍使用的耕作方式,并一直延續到唐代[17]??傊鸺㈧呿H人屬于狩獵與農耕相混雜的經濟文化類型。
六、奚
奚亦稱庫莫奚,主要活動在今西拉木倫河上源少郎河一帶。這里屬半干旱灌木草原景觀。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奚人的生產活動以游牧和射獵為主。既“善射獵”,同時也“隨逐水草”[18],發展畜牧業。奚人的畜牧業規模很大,北魏登國三年(388年),道武帝率軍隊親自出征,一次就俘獲奚人“馬、牛、羊、豕十余萬”[19]。在東北諸族中,奚人的居住區域與中原王朝相距最近,因此從北魏開始他們一直就與中原王朝有各種形式的往來,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據《魏書》《北史》記載,北朝時奚人的生產結構中還沒有農耕成分,畜牧與狩獵是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活動。
進入唐代以后雖然歷史文獻中也稱奚人“逐水草畜牧,居氈廬,環車為營,其君長常以五百人持兵衛牙中,余部散山谷間,無賦入,以射獵為貲”,但這時奚人的生產結構中,除畜牧與狩獵之外,已出現了農業生產,史稱“稼多穄”,由于收獲量較多,收獲后需窖入山下穴中貯藏起來。奚人食用糧食已很普遍了,有了“斷木為臼,瓦鼎為飦,雜寒水而食”這樣獨具特色的飲食方式[20]。至遼建國前,奚人活動區以畜牧、狩獵為主,同時兼營農業,表現出牧、獵、農混雜的經濟文化類型。

圖2-2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爾臺鄉寶山村遼墓壁畫:侍從牧馬圖(《內蒙古遼代壁畫》)
七、契丹
契丹人最初的活動地域主要在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的交匯地帶,隋唐以后隨其勢力逐漸強大,地域范圍擴展到遼河及大凌河上游一帶。契丹人所處的自然環境與奚人大致相同,與東北其他地區相比,這里降水量最低,一般在400毫米左右,呈現半干旱灌木草原景觀。生活在這里的契丹人基本操畜牧、狩獵兩業。據《北史·契丹傳》記載,契丹人“逐寒暑,隨水草畜牧”,在這樣的生產形式下“逐獵往來,居無常處……獵則別部,戰則同行”[21]。與畜牧并行的是狩獵,契丹人祝酒多以“射獵時,使我多得豬、鹿”為辭,說明狩獵是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內容[22],顯然這里的經濟文化類型應屬于畜牧、狩獵并存區(圖2-2)。
以上分析展現了遼建國前,東北各民族的基本經濟文化類型??偟膩砜?,各民族分布區域的環境差別雖然很大,但各自的生產活動對環境的依存程度卻大致相同。無論森林民族,還是草原民族,其生產結構與所處環境都具有極大的相關性。由于社會發展程度較低,以及生產技術和工具落后,人們只能順應自然環境,開展自己的生產活動。因此民族之間和地域之間,在生產結構與經濟文化類型上的差異,基本就是環境特征的差異??偨Y起來,遼建國前東北各民族的經濟文化類型區基本上是隨自然景觀帶的變化呈帶狀分布:北室韋是以漁獵為主的沿江森林草甸區;室韋為以漁獵為主的森林區;南室韋、烏洛侯、豆莫婁所在地域是以狩獵、畜牧為主,兼營少量農業的森林草原區;勿吉、靺鞨活動地區是以農耕、狩獵為主,兼營少量畜牧業的森林及森林草原區;契丹、奚人則是以畜牧、狩獵為主的灌木草原區;地豆干處于以畜牧為主的干草原區。這些民族所建構的經濟文化類型區在空間上形成了數條分界線,這些界線的存在既顯示了各民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地域差異,又展現了當地的基本環境特征(見圖2-3)。

圖2-3 遼建國前東北各民族主要經濟文化區
[1] 中國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中國綜合自然區劃》,科學出版社,1959年。
[2] 《魏書》卷一〇〇《失韋傳》。
[3] 《北史》卷九四《室韋傳》。
[4] 干志耿、孫秀仁:《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5] 《隋書》卷八四《北狄傳》。
[6] 《隋書》卷八四《北狄傳》。
[7] 《魏書》卷一〇〇《失韋傳》。
[8] 《北史》卷九四《室韋傳》。
[9] 《新唐書》卷二一九《北狄傳》。
[10] 《北史》卷九四《室韋傳》。
[11] 《北史》卷九四《室韋傳》。
[12] 《魏書》卷一〇〇《烏洛侯傳》。
[13] 《魏書》卷一〇〇《豆莫婁傳》。
[14] 《北史》卷九四《地豆干傳》。
[15] 《魏書》卷一〇〇《勿吉傳》。
[16] 《魏書》卷一〇〇《勿吉傳》。
[17] 《新唐書》卷二一九《北狄傳》。
[18] 《隋書》卷八四《北狄傳》。
[19] 《北史》卷九四《奚傳》。
[20] 《新唐書》卷二一九《北狄傳》。
[21] 《舊唐書》卷一九九《北狄傳》。
[22] 《北史》卷九四《契丹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