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酸梅粉問世
- 我這重生不一樣,以吃為主
- 六一班班長
- 1692字
- 2025-08-19 14:25:34
田小七盯著電報單上的“十萬毫升酸梅湯”訂單,指尖把信紙邊緣都攥出了毛邊。窗外的蟬鳴突然變得刺耳,她望著后院堆成小山的空玻璃瓶,突然覺得那些折射著陽光的棱面像無數道扎人的刺。
“小七,這單接不得啊!”張強急得直搓手,“光玻璃瓶就得裝二十箱,火車托運每公斤運費三毛五,算下來利潤還不夠賠玻璃碴子的!”
賬房先生推了推眼鏡:“更別說路上顛簸,碎個三成都是少的。外省供銷社雖給的價高,可風險太大。”
田小七沒說話,目光落在案頭那碗剛熬好的酸梅湯上。琥珀色的湯汁表面浮著幾片烏梅干,熱氣裹挾著煙熏香氣升騰,突然被金手指的淡藍色光暈截斷。
【檢測到跨省運輸需求,啟動“固態化改造”方案】
【技術參數:-40℃真空冷凍干燥,保留揮發性風味物質82%,粉末復水后pH值與原汁誤差<0.3】
【成本優化:重量減少90%,物流成本降低82%,單袋包裝成本0.08元】
【市場預判:目標客群鎖定長途旅客、戶外工作者,年需求量預估20萬袋】
田小七猛地站起來,木椅腿在青磚上刮出刺耳聲響。她想起上周在火車站看見的場景:烈日下,扛著麻袋的搬運工們仰頭灌著自帶的搪瓷缸,缸里的水早被曬得溫熱。
“張叔,您幫我聯系縣食品廠!”她抓起草帽扣在頭上,“我要借他們的真空冷凍干燥機!”
食品廠的李廠長看著田小七帶來的酸梅湯直搖頭:“這機器是用來凍干蔬菜的,你這湯里有糖,凍完怕是要結塊。”
田小七從懷里掏出個牛皮紙袋,倒出幾粒黑褐色的顆粒:“您看這個!我在家用炭火烘了三天,雖說風味只剩五成,但至少能成型。”
李廠長捏起顆粒放進嘴里,眉頭漸漸舒展:“酸味還在,就是少了點烏梅的煙熏香。”
“所以才要借您的機器!”田小七眼睛亮晶晶的,“低溫凍干能鎖住香氣,我查過資料,真空環境下水分直接升華,不會破壞風味物質。”
經過七次調試,當第一袋酸梅湯粉從凍干機里取出時,整個車間都飄著清冽的酸香。粉末呈淺褐色,湊近了能看見細碎的烏梅纖維和陳皮絲,用溫水一沖,竟真的還原出八成的老味道。
“成了!”張強捧著沖好的酸梅湯手都在抖,“這跟現熬的簡直一個味兒!”
田小七卻皺著眉嘗了一口:“還差點火候。”她掏出小本子記了幾筆,“烏梅得用柏樹枝熏足十二個時辰,陳皮要切成細丁,烘干前得拌入桂花蜜。”
接下來的半個月,田小七成了食品廠的常客。她蹲在凍干機旁,像侍弄花草般調整著溫度曲線;在包裝車間,她親自設計鋁箔袋,用凸版印刷印上“加水即飲,還原老味道”的字樣,還特意在背面畫了幅簡筆畫:一列冒著煙的綠皮火車上,乘客正捧著杯子喝酸梅湯。
“這包裝得讓旅客一眼就想買!”她邊說邊往袋子里塞小勺子,“再送張‘旅途暢飲卡’,集滿五袋就能換一碗現熬酸梅湯。”
當第一批5000袋酸梅湯粉裝車發往外省時,田小七特意讓張強隨車押貨。三天后,張強在電報里興奮得把字都寫歪了:“卸貨時供銷社主任當場沖了一杯,說比他們當地的酸梅膏還地道!”
真正讓酸梅湯粉火起來的,是位跑長途的卡車司機。他在火車站買了一袋,用保溫杯沖開后分給同車的伙計,結果被候車室的旅客們圍住打聽。不出半月,縣城火車站的小賣部就掛滿了“晚秋酸梅湯粉”的廣告牌,售貨員們逢人就推薦:“這粉在火車上一沖,比軟臥車廂的茶水還受歡迎!”
田小七趁熱打鐵,推出“旅途便攜裝”:每袋附贈折疊硅膠杯和獨立包裝的冰塊袋。她帶著伙計們在火車站擺起試飲攤,用保溫桶裝滿冰水,現場演示沖泡過程。有位帶孩子的母親嘗過后立刻買了十袋:“坐三天三夜火車,有這粉就不怕孩子鬧著喝生水了。”
三個月后,外省訂單突破五萬袋,運輸成本從原來的每公斤3.5元驟降至0.6元。田小七在賬房里看著滾滾而來的利潤,突然聽見金手指的提示音在腦海里響起:
【檢測到衍生需求:建議開發“酸梅湯晶”速溶版,添加薄荷腦增強清涼感,搶占夏季飲品市場】
她望著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忽然笑了。金手指給的是技術,可讓酸梅湯從一碗地方小吃變成全國旅客行囊里的“家鄉味道”,靠的是把每粒粉末都熬進真心的執念。
“張強,把新到貨的烏梅搬到后院。”她拍了拍圍裙上的面粉,“咱們該琢磨琢磨怎么讓這粉在冰天雪地的東北也能沖得滾燙了。”
夕陽的余暉里,田小七看見金手指的光暈在掌心流轉,像極了凍干機里那些輕輕揚揚的酸梅湯粉末——看似微小,卻藏著能跨越山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