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深交所掛牌前,奶奶的「味覺遺囑」
- 我這重生不一樣,以吃為主
- 六一班班長
- 1865字
- 2025-08-13 13:48:40
從那條裹著老壇泥的生產線運轉起來,才過去兩年。
第一年的春天,改造后的酸梅湯剛批量上市,就被鄰市的連鎖超市看中。對方提著現款來談獨家,條件是把老壇泥工藝換成工業化濃縮——“泥罐太占地方,濃縮汁運起來方便”。田小七盯著對方遞來的合同,金手指突然彈出圖譜:濃縮會讓32種風味物質流失,其中包括老壇特有的那股溫潤回甘。她當場劃掉“獨家”兩個字,只簽了“按原工藝供貨”,哪怕利潤壓薄三成。
那年夏天,倉庫的冷鏈車第一次駛出本省。為了讓酸梅湯在運輸中不變味,田小七帶著團隊守了三夜車間。金手指的實時監測圖譜在中控屏上跳動:溫度超過15℃,丁酸梭菌活性就會下降。她咬著牙給每輛冷鏈車加裝雙溫區系統,成本漲了四成,卻換來了“零差評”的口碑。到年底盤點,訂單量比改造前翻了六倍,生產線從一條擴到三條,老壇泥都得從老家的老壇里“傳種”——新采的泥必須混著陳泥養夠一個月,她說“這跟傳家寶似的,得帶點老氣才活”。
第二年開春,就有投行找上門。對方拿著測算表拍桌子:“再上兩條生產線,用標準化菌種替代老壇菌群,年底就能沖上市。”田小七沒接表,領著人去看車間里的發酵罐——泥層上的白菌絲在燈光下泛著銀光,“您看這菌絲,每天長多少都不一樣,機器算不出來的?!彼芙^了速擴方案,卻意外打動了一個專投“非遺轉化”的資本方:“就沖你守著泥罐不撒手,這股子實在勁,我們投?!?
上市申報材料遞上去那天,田小七回了趟老家。老宅的廚房還保持著原樣,灶臺上的粗陶碗沿,還留著奶奶當年熬湯時蹭的黑垢。工匠說整理雜物時發現個舊陶罐,藏在灶膛后的磚縫里,看著像是老物件。
她抱著陶罐蹲在灶臺前,陽光從窗欞漏進來,照見罐口系著的藍布條——是奶奶生前最常系的那種,洗得發白。解開布條的瞬間,一股混著艾草香的氣息漫出來,像奶奶總愛在灶前燒的那捆陳艾。
罐底鋪著層干艾草,上面放著一小撮灰白的頭發,用紅繩系得緊實。頭發下壓著張泛黃的紙,是奶奶的字跡,筆畫比記憶里抖得更厲害:“做吃食如做人,心誠則味正。罐底埋了把老面引子,是你三歲時我留的,發饅頭最香。哪天要往前走了,就用它蒸一鍋,想想當初蹲灶臺前盼饅頭的樣?!?
最后幾個字洇著圈水痕,像是寫的時候落了淚。
田小七的指尖剛觸到“老面引子”,金手指的光膜就亮了。這次不是數據,是兩年前的畫面——奶奶坐在病床上,手里攥著這個陶罐,對來看她的田小七笑:“等你把酸梅湯做好了,咱就用這引子蒸饅頭,開個小鋪子……”
畫面突然切到現在:田小七站在現代化車間里,看著機器給酸梅湯貼標簽。她下意識想去摸發酵罐外的老壇泥,手伸到半空才想起戴著手套。
“原來走得太快,連泥土的溫度都快忘了?!彼涯樎裨谔展奚希蹨I打濕了粗陶的冰裂紋。
上市定在三天后。
投行的人在會議室里核對流程,田小七卻盯著手機里的照片——那是她昨天讓人在總部樓下騰出來的小門面,招牌用的是老宅拆下來的舊門板,刻著“初心”兩個字。
敲鐘儀式當天清晨,交易所的直播車已經停在樓下,田小七卻鉆進了那個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
蒸屜剛掀開,麥香就漫了出來。她用奶奶的老面引子發的面團,在竹屜里脹得圓滾滾,捏起來軟乎乎的,像小時候趴在奶奶膝頭時摸過的棉絮。酸梅湯盛在粗陶碗里,碗沿還沾著點老壇泥磨成的粉——是她特意讓人研的,添點土氣。
“田總!敲鐘還有四十分鐘!”助理舉著對講機跑進來,額角全是汗。
田小七正給排隊的老街坊遞饅頭,指尖碰到碗沿的溫度,忽然笑了:“你看這饅頭,發得再快,也得等酵母醒透了。就像咱那酸梅湯,少了一天老壇泥的夜溫,味道就偏了?!彼ㄆ鹨簧诇?,陽光透過湯面,能看見細碎的老壇泥顆粒在晃,“是這口實在味帶咱走到今天的,今天,該在這兒等它?!?
當天的財經新聞里,敲鐘臺上的空位成了焦點,但《都市晚報》的民生版發了張照片:田小七在“初心小店”的灶臺前,正給一個小姑娘遞饅頭,蒸汽里的側臉,和照片墻上奶奶的笑容重疊在一起。
傍晚關店時,田小七摸著最后一塊饅頭,金手指突然閃過新的字:“記憶溯源已解鎖”。
指尖觸到饅頭的瞬間,畫面涌來——
兩年前的廚房,奶奶把老面引子掰碎了拌進面粉,笑著拍她的手:“慢點兒揉,面疼了就不發了。”
去年冬天,她在車間試新配方,總覺得少點什么,金手指彈出提示:缺了老壇泥里的放線菌。她連夜開車回老家,從老壇上刮了層泥回來,那口溫潤感立刻就回來了。
原來金手指從來不是教她走多快,是教她別走偏。
田小七鎖上門,抬頭看了眼總部大廈的燈光。晚風里,好像又聽見奶奶的聲音:“走得快沒事,別丟了手里的面引子?!?
她知道,這不是終點。車間角落里還堆著奶奶留下的幾個舊陶罐,里面藏著的不止是老面引子,還有該慢慢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