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辯論會
- 財富自由,從教人填志愿開始
- 泛海歸舟
- 3458字
- 2025-08-06 14:42:30
直播結束時,陳如軒的直播間后臺數據已經炸了。
同時在線峰值突破三萬,新增關注破萬。
十個火箭的打賞流水讓平臺都發來賀信,問他要不要開通專屬直播時段。
他剛關掉直播界面,手機就開始震動。
陌生號碼接連打進來,備注不是“某教育媒體記者”就是“某志愿填報機構負責人”。
他索性按了靜音。
第二天一早,他還沒睡醒,就被朋友的電話吵醒。
“老陳你火了!本地教育頻道的早間新聞都提你了,說你‘用通俗話講透志愿填報’,還配了你直播間的截圖!”
陳如軒揉著眼睛點開新聞APP。
果然看到一條標題:《民間志愿指導主播走紅,598分報新聞學引爭議——專業選擇該重興趣還是重現實?》。
文章里不僅引了他直播時的觀點,還附上了“新聞系老學長”的彈幕截圖。
最后留了個懸念:“此舉引發教育界熱議,多位專家表示將就此話題展開探討。”
他正看著,微信突然彈出一個好友申請。
備注是“某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李建軍教授”。
驗證消息寫著:“陳老師您好,看了您的直播回放,想就專業選擇與您交流,不知是否方便?”
陳如軒愣了一下,連忙通過申請。
李教授很快發來消息。
“陳老師,您在直播中提到‘興趣不能當飯吃’,這點我部分認同,但我認為過度強調就業性價比,可能會忽視學生的長期發展。”
陳如軒回復:“李教授您好,我理解您的意思。我并非否定興趣,只是覺得高分段學生有更多選擇權,沒必要在‘興趣’和‘現實’里做極端選擇,比如可以把興趣當愛好,選個更有前景的專業。”
李教授:“但有些專業的‘前景’是短期的,比如互聯網行業薪資高,但35歲危機一直存在;而有些看似‘冷門’的專業,比如歷史學、哲學,反而能培養學生的底層思維,長期來看更有韌性。”
陳如軒:“您說得對,所以我給建議時也會結合學生的性格和長遠規劃。比如昨天那個598分的孩子,數學物理好,計算機和電子信息不僅現在吃香,未來數字經濟發展也需要這類人才,不算純粹的‘短期選擇’。”
正聊著,他發現自己的直播賬號收到了一條官方推送。
“平臺將舉辦‘高考志愿填報高峰論壇’,邀請您作為特邀嘉賓,與三位教育專家同臺直播探討,是否接受邀請?”
推送里附了嘉賓名單。
李建軍教授的名字赫然在列,還有兩位分別是某985高校招生辦主任和一位職業教育研究學者。
陳如軒猶豫了幾秒,回復:“接受邀請。”
三天后的高峰論壇直播,平臺直接給了首頁推薦。
開播前半小時,預約人數就突破了五萬。
陳如軒剛坐到鏡頭前,彈幕就刷了起來。
“志愿大神來了!”
“終于能看專家和主播辯論了,期待!”
第一位發言的是招生辦主任王老師。
他推了推眼鏡說:“我先拋個觀點:專業選擇不能只看‘性價比’,還要看學校的學科實力。比如有些211院校的新聞學可能不如雙非院校的王牌專業,學校的資源和平臺更重要。”
陳如軒點頭:“王老師說得對,我之前也給那位XJ家長推薦了XJ大學,就是因為它的計算機是雙一流學科,比去外地讀普通985的弱勢專業更劃算。”
王老師笑了笑:“但還有一種情況,比如清北的冷門專業,雖然就業薪資不如熱門專業,但學校的校友資源、交換機會是其他學校比不了的,這種‘隱形價值’也該考慮。”
這時,職業教育研究學者張教授接過話。
“我補充一點,現在職業教育發展很快,有些家長覺得‘考高分就得讀學術型專業’,其實像人工智能工程、智能制造這些高職專業,就業率比很多本科專業還高,而且國家給的補貼多。”
陳如軒接話:“張教授這點我特別認同!上次直播有個380分的學生,我建議他報汽修專業,就是因為現在新能源汽車維修人才缺口大,好的技師月薪能到兩萬,不比坐辦公室差。”
輪到李建軍教授發言時,他話鋒一轉。
“但我還是擔心,現在的志愿填報太像‘選股票’,大家都盯著‘漲幅’,忽略了學生的‘適配度’。我見過一個學生,分數夠上計算機,卻被家長逼著學金融,結果大學四年掛了五科,最后不得不退學復讀。”
彈幕瞬間熱鬧起來。
“李教授說的是真的,興趣還是很重要!”
“但沒興趣能學下去,沒飯吃可活不下去啊!”
陳如軒沉默了幾秒,說:“李教授說的案例我也見過,所以我每次給建議都會問‘孩子自己怎么想’,昨天還拒絕了一個家長‘強行讓孩子學臨床醫學’的咨詢——那孩子暈血,學醫純粹是折磨。”
隨后他拿出手機翻出一張截圖。
“這是上次那個598分學生家長昨天發我的,孩子聽了建議后,自己查了XJ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還看了編程入門課,說‘原來寫代碼也挺有意思,比每天寫新聞稿好玩’。”
“所以我覺得,”陳如軒看著鏡頭,“專業選擇不是‘興趣vs現實’的單選題,而是‘如何讓興趣和現實共存’的多選題。高分段學生可以用分數換‘容錯率’,低分段學生可以用專業換‘競爭力’,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王老師點頭:“說得好!我們招生辦每年都有學生轉專業成功的案例,比如從新聞學轉到漢語言文學,再輔修計算機,就是很好的折中辦法。”
張教授也補充:“現在很多高校都有‘微專業’,比如學汽修的可以輔修新能源技術,學護理的可以輔修老年服務管理,這些都是把‘現實’和‘興趣’結合的方式。”
直播進行到一半,有觀眾連線提問:“我家孩子考了610分,喜歡天文,但天文專業就業面窄,該怎么辦?”
陳如軒想了想:“可以報南京大學的物理專業,他們有天文物理方向的選修課,還和紫金山天文臺有合作,本科畢業后可以考研轉天文,既保留了興趣,又有物理專業做退路。”
李教授笑著說:“這個建議好,既沒放棄興趣,又留了后路,這才是理性的選擇。”
接下來的互動中,四位嘉賓雖然偶爾有觀點碰撞,但更多的是互補。
王老師講學校資源。
張教授講職業教育。
李教授講興趣培養。
陳如軒則結合實際案例,把這些理論落地成具體建議。
彈幕里的評價越來越中肯。
“原來專家和主播不是對立的,各有各的道理!”
“學到了,選專業要算‘綜合賬’,不能只看一方面。”
直播結束時,平臺數據顯示同時在線人數突破了十萬。
#志愿填報高峰論壇#的話題直接沖上了熱搜。
陳如軒剛走出直播室,就收到了李教授的消息。
“陳老師,今天聊得很愉快,下次有機會想請您去我們學院給學生講講‘接地氣的志愿指導’。”
他笑著回復:“榮幸之至。”
回到家,他打開系統界面。
發現頭銜已經從“志愿專家”升級成了“志愿導師”。
新增了“跨學科專業匹配”“冷門專業前景分析”兩個技能。
手機又響了。
是之前那個“塞北江南”的家長:“陳老師,孩子志愿填了XJ大學計算機,剛才收到預錄取通知了!他說要跟您說聲謝謝,還說以后要學新媒體運營,把您的直播做成科普視頻呢!”
陳如軒看著消息,突然覺得,比起系統升級,這些實實在在的反饋,才是最讓他開心的事。
第二天,他照常開播。
剛上線就有觀眾問:“主播,下次什么時候再和專家聯動啊?”
陳如軒笑著說:“下周我們會邀請幾位不同行業的畢業生,講講‘專業和工作到底有啥關系’,比如學計算機的轉做產品經理,學師范的開了教育科技公司,到時候大家可以來聽聽他們的真實經歷。”
彈幕瞬間刷起“期待”。
還有人開玩笑:“主播現在是‘志愿圈頂流’了,可別忘了我們這些老粉啊!”
陳如軒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水。
還是直播時常用的那個搪瓷杯,上面印著“實事求是”四個字。
他對著鏡頭說:“不管是不是‘頂流’,我還是那句話:我只是個幫大家算清楚‘志愿賬’的普通人,能讓每個孩子都選到不后悔的專業,比什么都重要。”
話音剛落,屏幕上又飄起了成片的小禮物。
像一群亮晶晶的螢火蟲,映得他眼里的光格外暖。
接下來的日子里,陳如軒的直播成了平臺的固定欄目。
他不僅邀請專家、畢業生,還聯合各地招生辦做政策解讀。
甚至幫偏遠地區的家長免費一對一咨詢。
有人問他:“你現在名氣這么大,怎么不搞收費課程?”
他總是笑著說:“當初開直播就是因為看到很多家長被高價機構騙,要是我也收費,不就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有一次直播,一個考生連線說:“陳老師,我考了580分,想報考古專業,我知道就業難,但我真的喜歡,你會不會覺得我傻?”
陳如軒認真地說:“不傻。我幫你查了,這個分數能上西北大學考古系,他們有考古實踐基地,還能參與絲綢之路的發掘項目,畢業后可以考文物局的編,或者去博物館做研究,雖然賺不了大錢,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本身就是一種‘性價比’。”
那天直播結束后,系統彈出提示。
“檢測到宿主成功引導學生平衡興趣與現實,觸發隱藏成就‘初心守護者’,解鎖‘冷門專業就業路徑庫’。”
陳如軒看著屏幕,突然想起第一次開播時的場景。
自己只是想試試系統給的“志愿指導”技能能不能用。
沒想到一路走到現在,真的幫了這么多人。
窗外的陽光照進來。
落在桌上的錄取通知書復印件上——那是“塞北江南”的孩子寄來的。
上面寫著:“陳老師,謝謝您讓我知道,喜歡的事和該做的事,原來可以不打架。”
他拿起復印件,輕輕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