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心致遠:影響全球文明的中華工匠技術
- 潘天波
- 2477字
- 2025-08-08 15:05:47
扇子的現象與哲學
扇子是閨房中的羞澀與博雅,中國扇子的全球傳播是閨房中羞澀與博雅的一次有組織的“出軌”。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扇子的最初羞澀是政治和權力的符號。五明扇、儀仗扇、清談扇、方物扇、宮廷扇、國禮扇等等,它們近乎是政治的女兒。于是,這位政治的女兒走向了奢華與高貴,走向了智慧、愛情與博雅的殿堂,最后走向了美學的豪門貴族。當世界的眼球被這種美學吸引時,扇子的羞澀成了絲路的貨幣,扇子經濟異常活躍。中國皇帝將它遠嫁到全球很多國家,與其說遠嫁,還不如說是饋贈與恩賜。從此,中國閨房中的羞澀來到了英國,來到了美國,來到了法國,來到了日本,來到了印度……他們(尤其是貴婦人)近乎嗅到了中國閨房中所有的羞澀與文明。
扇子最大的哲學在于羞澀的哲學。羞澀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懷。中國扇子就是閨房里的羞澀符號,它的知識體系里有的是智慧、愛情、博雅、藝術、美學等一連串高貴的氣質與文明。羞澀最有力的表達是臉蛋紅了。在古希臘醫學字典里,“臉蛋紅了”就是一種“符號”。扇子不過是遮掩“臉蛋紅了”的媒介或工具,它的作用就是越“遮”越“羞”。因此,羞澀在很大程度上是遮出來的。扇子的最大作用還不止于此,關鍵在于它遮出了愛情、遮出了智慧、遮出了博雅,甚或遮出了文明。
扇子,中華文明庫里羞澀的美學標本。
[1] 張衍華、劉化民:《詩經本義注譯》(上),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年,第108頁。
[2] 曾棗莊、曾濤選注:《三蘇選集》,成都:巴蜀書社,2018年,第257頁。
[3] [晉]葛洪:《西京雜記》,周天游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60頁。
[4] 易凡:《中國扇》,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第12—13頁。
[5] [晉]崔豹:《古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頁。
[6] [晉]崔豹:《古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頁。
[7] 沈從文:《沈從文談藝術》,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4頁。
[8]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59—260頁。
[9] 張科、何耀英:《江南扇藝》,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第36頁。
[10] 潘天波:《匠作之喻與中國詩學批評》,《中國文藝評論》,2020年第11期,第38—51頁。
[11] 王國平總主編,丁丙編:《杭州文獻集成·武林坊巷志3》(第25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71頁。
[12] [日]松浦章:《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海域交流(15世紀末—20世紀初)》,孔穎編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37—138頁。
[13] [德]邁耶:《世界古典紋案設計》,劉艷紅等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第375頁。
[14] [西]洛娜·普爾提:《如何設計你的旺宅》,高可意、王雪歡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269頁。
[15] [法]謝和耐:《南宋社會生活史》,馬德程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61頁。
[16] [日]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47—249頁。
[17] 李德金等:《朝鮮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國瓷器》,《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
[18] [清]張廷玉等:《明史》(第6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第4778頁。
[19] [清]王之春:《清朝柔遠記》,趙春晨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64頁。
[20] [德]邁耶:《世界古典紋案設計》,劉艷紅等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第376頁。
[21] [日]宮下規久朗:《這幅畫還可以看這里》,楊明綺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187頁。
[22] [宋]趙汝適:《諸蕃志校釋》,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頁。
[23] [宋]趙汝適:《諸蕃志校釋》,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8—9頁。
[24] [宋]吳自牧:《夢粱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6—117頁。
[25] 參見黃啟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第457頁。
[26] 參見[清]杞廬主人:《時務通考》卷十七“商務八”,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上海點石齋石印本。另參見[日]松浦章:《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海域交流(15世紀末—20世紀初)》,孔穎編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39頁。
[27] 參見顏世清:《約章成案匯覽》乙篇卷四十二上“章程”,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上海點石齋石印本。另參見[日]松浦章:《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海域交流(15世紀末—20世紀初)》,孔穎編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39頁。
[28] Samuel Williams Wells,John Robert Morrison,A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Charleston:Biblio Life Reproduction,1863,p.119.參見[日]松浦章:《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海域交流(15世紀末—20世紀初)》,孔穎編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40頁。
[29] Carl L.Crossman,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China Trade:Paintings,Furnishings and Exotic Curiosities,Wood-bridge Suffolk:Antique Collectors Club,1991,p.322.
[30] [日]宮下規久朗:《這幅畫還可以看這里》,楊明綺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189頁。
[31] [日]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錫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579頁。
[32] 朱顯雄:《王星記扇制作技藝》,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年,第39頁。
[33] 王明明:《大匠之門17》,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219頁。
[34] [英]喬治·亨利·梅森:《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習俗圖鑒》,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第26頁。
[35] 蘇云編:《百物探源》,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17頁。
[36] [美]戴爾·古德:《康普頓百科全書:文化與體育卷》,趙景純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729頁。
[37] 王明明:《大匠之門17》,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218頁。
[38] [日]宮下規久朗:《這幅畫還可以看這里》,楊明綺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191頁。
[39] [英]G.F.赫德遜:《羅柯柯作風——西洋美術華化考》,轉引朱杰勤:《中外關系史譯叢》,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年,第156頁。
[40] 王明明:《大匠之門17》,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220頁。
[41] [美]保拉·安東尼利:《日常設計經典100》,東野長江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7頁。
[42] 孟春明、郝中實、肖雯慧:《萬物搜索》(下),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16年,第164頁。
[43] 參見[美]加德納:《扇子舞女》,黃光魕、林華編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
[44] 參見[美]南希·史賓格:《奇妙的粉紅扇》,武漢傳神翻譯有限公司譯,合肥: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13年。
[45] [德]穆紫荊:《黃昏香氣牽掛來》,紐約:紐約商務出版社,2017年,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