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是“高考”落榜生
洪秀全在想推翻清朝皇帝之前,原來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個清朝的好官,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為民做主,可以治國安邦,可以為君分憂。
畢竟在封建帝制時代,造反可是一個高危職業。在中國歷史上,農民造反成功的例子實在是太少了(好像只有劉邦和朱元璋成功了,其他的比如陳勝、吳廣,黃巢以及李自成等人,最后都失敗了,很多人還死得挺慘)。所以,對于大多數農民子弟來說,好好讀書才是自己的初心和夢想。所有讀書人都有一個夢: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沒有人天生就想造皇帝老兒的反,就連孫悟空,剛開始不是也想當一個天庭的官嗎?所以,對于洪秀全來說,人生最初的夢想還是要讀書。畢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而造反這條路,基本上就是找死。
所以,洪秀全他爹原本也不是上帝,就是廣東花縣農村一名老實巴交的農民。洪秀全本人原本也是中國千千萬萬的儒生之一,以金榜題名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信奉的是儒家經典,拜的是孔老夫子。

洪秀全像
甚至,洪秀全原本都不叫洪秀全,他原來叫洪火秀(估計洪秀全命中缺水也缺火,他爹才給起了這么一個名字)。洪火秀這個名字,怎么看都沒有洪秀全高大上,沒有洪秀全這個名字霸氣。按照太平天國官方的說法,洪火秀之所以改名為洪秀全,是因為“火秀”這個名字犯了上帝的名諱(當時上帝“耶和華”翻譯成“耶火華”),上帝托夢說他可以叫洪全,也可叫洪秀全,就是不能叫洪火秀,這個名字太萌太傻,也犯了上帝的忌諱。另外,也有人分析,洪火秀之所以改名洪秀全是因為這位洪先生胸懷大志有帝王之命,“秀全”二字拆開即是“禾乃人王”,粵語里“禾”和“我”相近,也就是洪秀全自命為“人王”,所以才改的名字。
不管這位洪先生到底因為什么而改名,以后還是叫他洪秀全吧,這樣更熟悉些,叫起來也方便。
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于廣東花縣一個小村莊的客家農民家庭里。他剛出生不久,洪家就舉家遷往花縣縣城西南的官祿?村。當時的官祿?村極其窮困,到底有多窮呢?有民謠為證:
官祿?,官祿?,
食粥送薯芋,
烏蠅擔粒米,
追到新街渡。
意思就是說,蒼蠅在官祿?的人家里叼走一粒米飯,即使飛到十多里之外的新街渡這個地方,人們也要追上去,從蒼蠅嘴里把那一粒米追回來。
這個地方太窮了!
窮苦人家的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太少了,要么好好讀書,考取功名,要么去做個山賊,劫富濟貧,倒也有個好生活,至少吃得飽。
但是,做山賊畢竟有丟命的危險,讀書則沒有這種風險。因此,洪秀全決定選擇第一個改變命運的方式——好好讀書。
傳說他天資聰穎且勤奮好學,很快就能熟讀四書五經,很是讓他的父親老洪先生高興,也讓他的老師們感到高興,都覺得洪秀全將來一定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面對父輩和老師的殷切期望,洪秀全肯定也是倍加努力,希望將來考個功名,讓父親過上好日子,將來有機會做一個大清的好官,為道光帝分憂解難,甚至成為一代名臣也不是沒可能。
清朝科舉考試分為秀才、舉人和進士三個級別。而秀才要分兩次考試,第一次是縣考,合格了再到府里參加院考,中了才能叫作秀才。1827年(道光七年),洪秀全要去參加科舉考試了。洪秀全順利通過了縣試,然后興高采烈地懷揣著金榜題名的夢想趕往廣州參加府試。結果,洪秀全是興高采烈而去,垂頭喪氣而歸。洪秀全第一次府試名落孫山。
洪秀全決定不拋棄、不放棄,做一個自強的小寶寶,要加油,回去好好復習,來年再戰。
洪秀全回家了,開始復習,這一復習就是七八年。
其間,他還被本村私塾聘為塾師,靠教授儒家經典來維持生計。
1836年,洪秀全22歲。這一年,他第二次赴廣州參加府試。
不幸的是,他又落榜了。在走出貢院考場的時候,垂頭喪氣的洪秀全碰到了正在傳教的史蒂文斯。史蒂文斯看到這個可憐的年輕人,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感化他,于是便塞給洪秀全一套9本的《勸世良言》。在洪秀全看來,考完試還有人送書,真是不錯,先拿回家再說,能看就看,不能看的話,回頭賣給村頭收廢紙的老王。
就這樣,洪秀全把這套書拿回了家。但是,洪秀全并沒有仔細讀完這套書,只是隨手翻看了一下,這書上寫的都是什么玩意兒啊?什么耶火華,什么上帝,什么地獄,什么天堂……但是,洪秀全看到了幾個非常關鍵的字。第一個是“洪”,因為這本書里說洪水摧毀了這世間的一切生靈,并且這場大洪水是奉了“耶火華”的旨意,第二個字就是“耶火華”里的“火”字。洪秀全心想,我太牛了,我的名字(洪火秀)里竟然有“洪”又有“火”,這也許就是天意吧。但是,必須承認的是,此時洪秀全的夢想還是要考取大清朝的功名,還要做一個大清朝的好官,不太相信這些看起來亂七八糟的東西。于是,洪秀全就把這套書順手放在了書柜里,又去好好地復習那些儒家經典了,準備下一次的考試。
又復習了一年,到了1837年,新年一過,洪秀全又去花縣參加縣試,非常順利通過了縣試,再一次得到了去廣州參加府試的機會。
第三次參加府試,洪秀全覺得自己完全沒問題了。畢竟,他這么努力,沒有理由考不過啊!在洪秀全看來,這次一定要考過,一定要為父母爭口氣,金榜題名,衣錦還鄉。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這次考試,洪秀全又失利了。
洪秀全怎么就考不上秀才呢?
有人認為這一定是因為清朝的科舉制度已經爛掉了,選拔不出像洪秀全這么優秀的人才;或是因為那些考官收了有錢人的禮,像洪秀全這種寒門子弟根本沒有機會。
但是,事實可能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樣!
清朝的科舉制度肯定有自己的問題。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與其他朝代相比,清朝的科舉管理和運行更加嚴格和公正,清朝歷代皇帝對于科考舞弊都是零容忍,一旦發現,抄家滅族,絕不姑息。所以,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總共才發生三起科場舞弊案,清朝的科舉還是相對風清氣正的。
所以,我們得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也許是因為洪秀全的文采或是其他什么確實不行呢?
洪秀全的文采我們暫且不討論,以后我們有的是機會欣賞他的“文學才華”。現在,我們只要對比一下洪秀全和曾國藩這兩個死對頭的書法(見下圖),你就明白洪秀全為啥考不上了。

洪秀全手跡

曾國藩手跡
正所謂:
為君分憂是本心,奈何科舉頻落第。
待到勸世良言日,終與上帝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