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曼思考法:5步成為學習高手
- (美)彼得·霍林斯
- 1834字
- 2025-08-07 18:15:25
像火星人一樣思考
在一次采訪中,費曼分享了小時候父親教他的一個游戲。他們坐在餐桌旁,全神貫注地討論一個話題,父親會開玩笑地問他一些問題,比如:
假設我們是第一次來到地球的火星人,從來沒見過地球上的東西,我們從外面觀察著,那會是什么樣的感覺?我們會看到什么?
一方面,這個游戲是一個能引起孩子幻想的簡單活動;另一方面,它抓住了科學探究的精神。這個“游戲”讓我們體會到,不帶任何“先驗”色彩的純粹的好奇心是什么樣的。如果你預先不抱任何信念,不帶偏見,沒有任何先驗理解影響你的觀察,世界對你來說會是什么樣的?
你思考得越多,這個問題就越深刻。
憑借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一切都變得有趣起來。你不再認為有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比如,作為一個火星人,假設你從不睡覺,也不需要睡覺,甚至不知道睡眠是什么,以前也從未想象過睡眠這件事,那不僅睡眠不是你的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你甚至不會為此感到奇怪,或覺得不可思議。
想象一下,此刻你來到地球,你觀察到每 24 小時,人類都會在一段時間內陷入“昏迷”狀態。他們會閉上眼睛,躺下來一動不動,呼吸減慢。你注意到,他們會把自己裝進織物制成的“袋子”里,“袋子”與他們的身體大小大致相同,然后在那里待上幾小時。
如果你是一名火星科學家,你恐怕會有很多疑問吧!你會從哪里開始呢?你會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你會好奇:人類以這種方式突然失去意識是一種什么感覺?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人類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踐行這種習慣,這又意味著什么?你可能還想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不清醒狀態到底意味著什么?大腦還能“工作”嗎?意識是突然消失的,還是逐漸消失的?為什么?
對于一個只知道一種存在狀態(清醒狀態)的火星人來說,思考“睡眠”的含義肯定就像人類想象除睡眠和清醒之外的第三種意識狀態一樣。
從一件隨便想到的、顯而易見的,甚至有點兒無聊的事情(睡眠)開始,很快,你就陷入了一連串深刻的問題中,比如,“清醒”意味著什么?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另一個人的意識是什么感覺?當談論“清醒”“意識”這種日常用語時,我們真正談論的是什么?
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啟發人們重新思考生活中的“怪事”,它們就會變得很有趣……當然,這些問題說不定還能為科幻小說提供靈感呢!我們還是深入探討一下。
費曼做了一個類比。我們在樹上看到一只鳥,有人會問“這是什么鳥”,你也許能說出它的名字。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你知道這只鳥“是什么”?你真的掌握眼前這個事物的含義了嗎?你能說自己擁有相關知識了嗎?假設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了這只鳥的名字,它是一只“云雀”,但意大利人說它是“allodola”,希臘人說它是“κορυδαλλ??”……也許,一個火星人從天而降,當被問到他看到了什么時,他頭上的一個小漏斗里會冒出一串氣泡……
我想你現在明白了。就算知道代表某個事物的符號,也不意味著了解它。可以說,認識一些模式和特征,并將它們映射到預先存在的思維模型上,根本不是真正的了解。你真的見過鳥嗎?再看一看,你真正看到的是什么?想象一下,你從來沒有被告知過任何關于鳥類的事情,帶著一顆新鮮的、未使用過的大腦,跌跌撞撞地走進了這個世界。一個現象在你面前展開:一片光影、一種聲音、一個東西——它是什么?
假設你是觀察地球人睡覺的火星人,那么請深入想象一下:你不知道什么是“意識”,也沒對一種被稱為“心靈”的東西預先抱有信念。現在,如果有人問你“心靈是什么”,而且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的話,你認為,你能輕松地向他解釋清楚嗎?
“火星人問題”是一種強大的方法,超越了我們的語言的局限。有時,我們認為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原本是無知的,然后在無知的基礎上積累知識,增進自己的理解。但在很多時候,真正掌握現實的本質是一種剝離過程——剝去層層假設,讓感知更加清晰,并重新審視眼前的事物。
理解世界本來面目的最大障礙,就是我們堅持認為自己已經知道那是什么了。當看到有人在織物制成的“袋子”里失去知覺時,我們就自信地說:“他上床睡覺了。”這種話給人的印象是,我們已經全面理解所發生的事了。果真如此嗎?
當你提出“火星人問題”,并嘗試以新的視角來看待你自以為理解的事情時,你就會換一種方式提問,而這意味著,你將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如此一來,你能想象出的解決方案也會大不一樣。你之所以“跳出了盒子”思考1,是因為你首先能看到有這么一個盒子,你會好奇,是誰把它放在這兒的?為什么放在這兒?如果盒子消失了,又意味著什么?
1 意指“打破思維定式”。——譯者注
超越語言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