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是MCP
- 艾逗筆(@idoubi)
- 1129字
- 2025-08-07 17:42:00
1.2.3 技術設計視角
1. 從LSP到MCP
從MCP設計者David Soria Parra和Justin Spahr-Summers的訪談播客可知,MCP的設計受到了LSP的啟發。
LSP(Language Server Protocol,語言服務器協議)是微軟于2016年提出的通信協議,旨在標準化編輯器/ IDE與語言服務器之間的交互。它將代碼補全、錯誤檢查、智能跳轉等功能從編輯器中解耦,由獨立的語言服務器提供。
LSP基于JSON-RPC,通過統一的請求和響應格式,實現了編輯器/ IDE與語言服務器之間的高效通信。LSP的交互流程如圖1-9所示。
LSP的核心價值包括以下幾點:
編輯器中立性,開發者可在任意支持LSP的編輯器中享受統一的語言智能服務;
避免重復開發,每種語言只需實現一次語言服務器,即可供所有編輯器調用;
良好的擴展性,新增語言支持無須修改編輯器,只需增加語言服務器。

圖1-9 LSP的交互流程
MCP借鑒了LSP的架構設計,在應用層定義了三類角色:主機、客戶端、服務器。主機是AI應用(如Cursor),可在其內部創建MCP客戶端,MCP中的主機+客戶端的組合類似于LSP中的編輯器/IDE;MCP服務器則提供具體的數據或服務,類似于LSP中的語言服務器。此外,MCP還借鑒了LSP中的其他幾個優秀的設計理念:
資源與應用解耦,通過外部服務器連接數據或服務;
支持本地運行,服務器可作為本地進程運行,通過stdio與客戶端通信;
統一通信協議,采用JSON-RPC實現標準化的數據交換;
一次實現,多端復用,客戶端和服務器只需開發一次,即可在支持MCP的環境中通用,避免了重復勞動。
LSP遵循了軟件工程中“關注點分離”的原則,并實現了“一次實現,處處可用”的工程愿景,成功推動了編輯器生態的標準化和可擴展性。MCP則延續并拓展了“協議驅動”的理念,跟LSP有限的語言服務器數量相比,MCP服務器的規模要大得多,將為AI應用構建出更加繁榮和開放的服務生態。
2. 從HTTP到MCP
MCP發布之后,很多人覺得我們迎來了“AI時代的HTTP”,價值不可限量。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議)是萬維網(WWW)的基礎協議,定義了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如何交換數據。自Tim Berners-Lee博士及其團隊于1989年提出萬維網的構想,并在1990年到1991年間設計并實現了最初版本的HTTP和Web系統以來,HTTP已經從早期僅支持純文本傳輸演化為支持網頁、圖像、音視頻、3D等內容的現代互聯網基礎協議。它的每一次升級(如HTTP/1.1、HTTP/2、HTTP/3)都與Web技術的進步相互推動,共同構建了當今龐大的Web生態。
MCP的設計在架構上與HTTP類似,也采用了C/S架構,但引入了一個關鍵的新角色——主機,形成了其核心的主機-客戶端-服務器架構。MCP中的主機+客戶端的組合,可類比于HTTP中的瀏覽器,而MCP中的服務器則可類比為HTTP中的Web服務器。
為了更清晰地理解MCP的定位,表1-1對MCP與HTTP進行了對比。
表1-1 MCP vs HTTP

正如HTTP在30多年前開啟了Web時代,讓互聯網日后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改變了人類獲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我們可以預見,MCP的出現標志著一個全新的AI原生應用生態正在形成,由此引發的信息變革將比Web時代帶來的變革更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