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十月,雨水開始頻繁。
林淮站在宿舍的廚房里,一邊用電熱壺燒水,一邊盯著窗外那片濕冷的天。他換上了厚毛衣,卻總覺得不夠暖。手機屏幕點亮,是江堰發來的消息——
【昨晚BJ下霜了。你那邊冷嗎?】
那條消息躺在屏幕上三小時了。他點開、又關掉、再點開,最終什么都沒回復。
他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回她的消息變成了一種折磨。
明明他還是在意的。可越是在意,就越不知該說什么。紐約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太多,腦子像個永遠塞不滿的行李箱,他每次想好一段話,轉頭就被英語作業或銀行賬單打斷。
他不是故意冷淡。他只是……有點累了。
可他不知道,這樣的“既讀未回”,正在慢慢消耗掉江堰僅存的期待。
---
BJ的冬天比往年來得早一點。
江堰把那盆仙人掌搬進屋里時,手指被刺了一下,她低頭看著那點血珠,忽然就想哭。那不是疼痛,只是……太久沒有和人說話了。
她原本也很忙,但自從林淮離開,她像自動減少了社交。身邊的朋友漸漸也不再提起他。只有她自己,還一遍一遍點開他的朋友圈、消息框,然后看著那個灰掉的輸入欄發呆。
她不知道林淮是怎么了。他說過“我會努力回來”,可那之后,像是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繼續。她試過約他視頻,試過發照片給他,試過把他們以前的舊合照發一張過去。
他要么回個“哈哈”,要么“我現在忙”。
她有點懂了。不是他不忙,而是她已經不在他優先級里了。
“你最近還在等他?”室友某天忽然問她。
她笑了一下:“沒在等,就是……偶爾還會點開看看他在線沒。”
“這不就是等?!?
她沉默了。
她其實想罵林淮,想發一長段文字質問他,想把所有的委屈都倒出來。但每次點開對話框,還是關掉。
“沒用的。”她喃喃自語,“再多話,他也不看了?!?
---
林淮不是不看。他有時候在凌晨三點,看完她的消息后,把臉埋進手臂里沉沉嘆氣。
他在一門語言心理學課上學到一個詞,叫**“emotional lag”**——情感滯后。他很清楚,他和江堰正在進入那種狀態。
信息延遲、感情延遲、反應延遲。他們像兩個不同城市的時鐘,哪怕理論上同一時間,感知卻永遠不在同一個頻道。
他也嘗試調整。他試過在一次小測之后發了條消息:
【今天有點想你?!?
江堰秒回:【真的嗎?】
他愣了一下,忽然覺得自己像個騙子。因為那天其實他很累,根本沒有“很想”誰。他只是,忽然想找個熟悉的名字說話。
這不是愛,這是習慣。
他沒回她的“真的嗎”。
一小時后,她又發了一句:【沒事,我就當你真的想我吧?!?
那晚,她刪掉了和他的聊天置頂。
---
一周后,林淮收到江堰寄來的一盒餅干。
他打開時有些錯愕——里面有她親手做的曲奇,還有一張小紙條:
【你那邊一定沒空吃這些,偶爾記得補充糖分。PS:紅糖那塊是你以前最喜歡的?!?
他盯著紙條看了好久,最后什么也沒回。他只是收好盒子,藏進了書桌抽屜。
然后發了一條信息給她:
【謝謝。】
江堰看到那條“謝謝”的時候,已經在地鐵上了。她反復點開、點開、點開。
她很想問:“你就只剩這一點回應了嗎?”
可她沒問。
她只是對著窗外的江水默念了一句:
“林淮,你真的走得越來越遠了。”
---
紐約又下雨了。林淮一個人走在回學校的路上,路燈拉出他瘦削的影子。
他打開手機,翻到江堰的朋友圈。
她發了一張老照片,是他們第一次去故宮時他為她拍的那張。她站在紅墻前,笑得像只靠著陽光活著的小動物。
配文只有一句:
【有些記憶,不該拖太久。】
林淮看著那行字,指尖一陣發麻。
他知道自己快失去她了。他什么都沒做,但那正是問題所在。他什么都沒做。
他突然意識到,有些人不是你“不去傷害”就能留住的。
而是你“不去愛”——他們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