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沖奧輿論戰
- 華娛:從攻略金棕櫚開始
- 青光輝
- 2950字
- 2025-08-31 03:00:00
派對的喧囂與浮華,在第二天清晨被一盆冷水徹底澆滅。
洛杉磯的陽光還沒來得及曬熱馬布里海灘,好萊塢的輿論場已經掀起了針對林青輝的驚濤駭浪。
《綜藝》雜志的網站首頁,一篇由資深影評人撰寫的專欄文章,標題便透著一股居高臨下的“客觀”:
“《海邊的鲅魚圈》:一次精巧但冰冷的東方標本展示?!?
文章先是象征性地贊揚了影片的攝影和美術,稱其具有“歐洲大師般的冷靜筆觸”。
但筆鋒一轉,便開始對影片的核心情感進行全方位的解構和攻擊。
“……影片精準地描繪了絕望,卻吝嗇于給予任何希望。這種極致的冷靜,與其說是藝術選擇,不如說是一種情感上的疏離。觀眾很難與一個從頭至尾都沉浸在自我世界、缺乏有效行動力的主角共情。這更像是一件陳列在博物館里的藝術品,供人觀賞、分析,卻唯獨無法擁抱?!?
文章最后總結:“金獅獎是對其藝術技巧的肯定,但奧斯卡,尤其是最佳影片,需要的是能觸動人心的溫度。這部來自東方的電影,顯然還隔著一層文化與情感的堅冰?!?
如果說這篇還算披著“專業”外衣,那么《好萊塢報道者》上的一篇專欄,則更加赤裸裸。
“金棕櫚加金獅?一個十九歲男孩的過度神話?!?
“我們是否對這位年輕的導演過于寬容了?在戛納和威尼斯,歐洲評委們似乎格外鐘情于這種帶有異域色彩的悲情敘事。但好萊塢不是歐洲藝術節的后花園。學院的評委們,會為一個無法在美國觀眾中引發任何水花的‘天才故事’買單嗎?”
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林青輝年齡的質疑,和對他作品商業價值的蔑視。
一篇又一篇類似的評論,如同事先約好一般,在各大行業媒體和八卦網站上涌現。
它們的話術驚人地一致:捧殺。
承認你的技術,但否定你的情感。承認你的獎項,但否定你的價值。
將《海邊的鲅魚圈》死死地釘在“小眾”、“高冷”、“非英語”、“非主流”的標簽上。
這是哈維·韋恩斯坦最擅長的輿論戰。
他不需要說謊,他只需要引導,將一部電影的優點,巧妙地曲解成它最大的缺點。
別墅里,劉一菲看著報紙,小臉氣得通紅。
“他們怎么能這么說!他們根本沒看懂!什么叫冰冷?那叫克制!”
林青輝從她手里拿過報紙,平靜地翻看著,他早有預料,因此不會有任何憤怒,仿佛在看一出與自己無關的鬧劇。
就在這時,大衛·李電話打了進來,語氣前所未有的凝重。
“林,情況不太好?!?
“哈維這次是動真格的了,他動用了他在媒體圈的大部分人脈?!?
“更麻煩的是……環球那邊,不打算出力?!?
“嗯?”林青輝眉毛微挑,示意他繼續說。
“詹姆士剛和我通過電話,焦點影業當然想為電影辯護,但他們的母公司環球影業高層,不愿意為了我們和哈維全面開戰?!?
大衛·李的聲音里透著一絲無奈。
“在環球看來,《海邊的鲅魚圈》只是一部小成本藝術片,雖然拿了金獅,但北美票房前景有限。為了它去得罪哈維這個奧斯卡公關大師,不劃算。他們的意思是,公關費照出,通稿照發,但不會投入核心資源去打這場輿論反擊戰。”
說白了,就是出工不出力。
商業世界,利益至上,冷酷而真實。
“知道了。大衛,你慌什么。這是哈維的老套路了,他想把我們拖進他設定的戰場,讓我們去徒勞地證明電影‘有溫度’。”
“那我們怎么辦?”大衛·李急道。
“我們不進他的戰場,我們換個玩法。”林青輝的聲音帶著一絲冷笑,“你幫我找一個信得過的、跟哈維不對付的獨立媒體記者。什么都不用說,只要把哈維過去幾年打壓《中央車站》、《美麗人生》這些外語片的公關稿件,和今天這些文章的話術做個對比,發給他。”
“你的意思是……”大衛·李瞬間明白了。
“別去辯經,直接把他掀桌子的手給剁了。把影評變成丑聞。把焦點從電影冷不冷,轉移到哈維又在用盤外招霸凌新人。讓大家看看,這位大制片人是怎么十年如一日地玩弄媒體,打壓對手的?!?
“我明白了!我馬上去辦!”大衛·李的語氣立刻變得興奮起來。
“不急,讓他再表演兩天。等他把所有牌都打出來,我們再把桌子掀了,效果才好?!?
掛掉電話,他看向一臉擔憂的劉一菲和劉曉麗,笑了笑。
“阿姨,一菲,別擔心,一只蒼蠅嗡嗡叫而已,還影響不了大局。”
他話音剛落,又有電話,這次不是大衛·李的電話,是理查德·洛維特。
“林!有個……有點意思的消息?!甭寰S特的語氣帶著一絲興奮。
“環球音樂集團的CEO,道格·莫里斯先生,剛才親自給維旺迪高層打了電話。”
“什么?”林青輝也略感意外。
“莫里斯先生說,他聽說了哈維在搞小動作,他提醒維旺迪的人,‘別讓一個聰明的混蛋,毀了我們和一個真正的天才建立良好關系的機會’。”
洛維特補充道:“我打聽了一下,莫里斯先生的助理前段時間拿到了《What Makes You Beautiful》的錄音室版本,他本人非常非常喜歡這首歌,認為你擁有頂級的商業音樂創作才華,正想找機會認識你?!?
一個無心插柳的音樂作品,竟然在另一個戰場,撬動了一絲轉機。但是一首歌值得嗎?
林青輝思索了下,結合后世信息,想明白了緣由。
發國維旺迪集團現在是環球影業和環球音樂母公司,但是今年,2004年,維旺迪集團因為財務問題將會出手環球影業。
維旺迪和通用電氣進行一番資產重組,通用旗下丑國國家廣播公司和環球影業重組成立NBC環球。通用占股百分之八十,維旺迪占百分之二十。
此次重組后環球影業大部分和維旺迪集團沒有關系了,但是環球音樂還在維旺迪旗下。既然今年就要出售環球影業,那它樹不樹敵和維旺迪已經沒有關系,相反能給自己旗下環球音樂帶來一個天才創作歌手,那這筆生意就值得做。
道格·莫里斯的一個電話,分量比詹姆士·沙姆斯說半天有用。
維旺迪施壓環球影業,因為在重組前夕,有些環球影業的人已經開始為新東家考慮了,阻止了環球影業親自下場。
不過老東家面子還是要給。環球影業通知焦點可以全力以赴,焦點影業收到通知大喜過望,立刻反擊起來。
然而,哈維在媒體圈經營多年的勢力盤根錯節,焦點影業的反擊雖然努力,但在聲量上依舊處于下風。
戰局,似乎陷入了僵持。
可還沒等林青輝準備出手,牌桌上的風向,卻從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被徹底扭轉了。
第二天,《紐約時報》的網站上,全美最富盛名的影評人之一,羅杰·埃伯特發表了一篇影評。
標題是:“如果你覺得《海邊的鲅魚圈》冰冷,那是因為你從未凝視過深淵。”
“……昨夜,我讀到了一些同行對這部杰作的批評,他們稱其‘疏離’、‘缺乏溫度’。我感到震驚和悲哀。這并非電影的失敗,而是部分評論者同理心的枯竭。”
“林青輝用一種近乎殘忍的真實,描繪了一個普通人在責任與自我之間被碾碎的過程。那不是冰冷,那是燃盡熱情后的灰燼。電影的偉大之處,恰恰在于它沒有提供廉價的慰藉和虛假的希望。它逼迫我們去直面一種無能為力的、真實的痛苦?!?
“至于說它不符合奧斯卡的品味?我倒認為,如果奧斯卡連擁抱這樣一部深刻、勇敢、充滿力量的作品的勇氣都沒有,那將是奧斯卡的恥辱,而非電影的?!?
這篇文章,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整個北美評論界炸響。
羅杰·埃伯特的地位,無人能及。他的背書,分量千鈞。
緊接著,仿佛是約定好了一般。
著名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我看了那部中國電影,我嫉妒那個十九歲的年輕人,他拍出了我想拍卻沒敢拍的東西?!?
大衛·芬奇更是直接在自己的粉絲網站上留言:“年度最佳。不接受反駁。”
風向,一夜逆轉。
輿論的焦點,從“《海邊的鲅魚圈》是否太冷”,瞬間變成了“哈維·韋恩斯坦又在用卑劣手段打壓天才”。
無數影迷和獨立電影人開始在網絡上自發地為林青輝站臺。
哈維精心構建的輿論牢籠,被撕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并且正在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