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宋人文章托漢相,三寸之舌論乾坤
- 家祖劉玄德,三興大漢
- 我的原子彈回來啦
- 4277字
- 2025-08-10 12:45:33
還是那個門吏,只是此刻他臉上那份倨傲已蕩然無存。
他低著頭,不敢直視劉奚,躬身做了個請的手勢,語氣也軟了下來:“郎君有請,請隨我來。”
劉奚心中了然,是被荀蕤訓(xùn)斥過了。
他隨著門吏穿過前庭,來到一間雅致的偏房。
一個身著寬袖常服的青年正立于窗前,正是荀蕤。
見劉奚進來,荀蕤揮手讓門吏退下,隨后對劉奚拱手一禮,臉上帶著一絲歉意:“方才惡奴無狀,怠慢了足下,還望海涵。”
劉奚回了一禮,從容道:“公子言重。昨日援手之恩,奚未敢忘懷。今日特備薄禮一份,聊表寸心,還望一觀。”
這番話說得不卑不亢,既輕描淡寫地揭過了門吏的無禮,又順理成章地引出了自己的來意。
說罷劉奚不再多言,直接從懷中布包里取出那卷炮制過的竹簡,雙手奉上。
荀蕤眼中閃過一絲訝異,他接過竹簡,入手便感覺到一種古樸的質(zhì)感。
展開第一卷,只見上面寫著《論朋黨疏》。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荀蕤起初只是隨意地念著,但越往下讀,他的神情便越是凝重。
聲音不自覺地從低聲默念轉(zhuǎn)為朗聲誦讀,語調(diào)也隨著文章的層層遞進變得激昂起來。
那簡潔明快、直指人心的文風,如同一股清流,與時下流行的那些辭藻華麗、空洞浮夸的駢文形成了天壤之別!
當讀到最后,荀蕤已是滿面紅光,激動地站起身來,將竹簡重重拍在案上,高聲誦出結(jié)語:
“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最后一句念罷,余音繞梁,書房內(nèi)陷入了長久的寂靜。
荀蕤胸口劇烈起伏,仿佛仍沉浸在那文章振聾發(fā)聵的宏大論述之中。
劉奚目光灼灼地問道:“公子以為,此疏如何?”
荀蕤長長地呼出一口氣,眼神復(fù)雜地看著劉奚。
“我字令遠,癡長足下幾歲,若不嫌棄,愿與足下兄弟相稱。此文石破天驚,我讀之,只覺胸中塊壘盡去!方才心神激蕩,多有失態(tài),還望海涵。”
說起來,荀蕤還是有點羞愧,本以為對方只是想要攀附,沒想到居然真的拿出了這么一篇雄文為賀禮。
也不知道此文是何人所作?立意之高,說理之透,足以讓當今天下名士黯然失色。
“此疏……文風樸實如兩漢,論理又鞭辟入里,不知……其作者是何方高人?”
劉奚迎著他探尋的目光,神情平靜,一字一頓地說道:
“武鄉(xiāng)侯,諸葛孔明。”
作為一名穿越者,劉奚深知文抄是現(xiàn)在最快的破局之法。
他沒有選擇抄詩,因為在這亂世,一篇經(jīng)世致用的雄文,遠比風花雪月的詩詞更有分量。
更何況,劉奚如今不過十五之齡,若作出“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之類的詞句,不被當成妖孽才怪。
因此,他選擇了北宋歐陽修的《朋黨論》。
其所論的君子小人之辨,對正深陷八王之亂的西晉來說,更是一劑猛藥。
當然,整個計劃最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是為這篇文章分量足夠的作者——諸葛亮。
為了讓這一切天衣無縫,他還根據(jù)原主腦海中貧乏的記憶,對文章個別用詞和典故進行了微調(diào),使其更符合這個時代的語言習(xí)慣。
果然荀蕤聞言,呼吸為之一滯。
他將那卷竹簡緩緩置于案上,動作輕柔,好像生怕驚擾了此文。
他這才抬起頭,目光灼灼地盯著劉奚,沉聲問道:“賢弟,此言分量千鈞。這篇雄文,當真是武侯所作?”
荀蕤此問,早在劉奚意料之中。
他神色坦然,迎著對方的目光,從容說道:
“令遠兄博覽群書,一觀便知。此疏文風質(zhì)樸,論理切要,與當世盛行的玄虛清談,有天壤之別。放眼百年來,能有此等務(wù)實之風,又具此等經(jīng)緯之才者,除了武侯,還能有誰?”
劉奚沒有直接拿出證據(jù),而是將判斷的權(quán)力巧妙地交還給了荀蕤。
荀蕤聞言,緩緩點頭,最后的一絲疑慮也煙消云散。
他長長地吐出一口氣,神情卻變得前所未有的凝重。
“賢弟,你可知此文現(xiàn)世,意味著什么?”
見劉奚只是平靜地看著他,荀蕤繼續(xù)說道:“當今朝野,于武侯之敬,早已超越了昔日的敵我之別。家父與朝中諸公,常嘆武侯治蜀之能,恨不能為其所用。此等遺篇若出,足以讓世人為之警醒。”
荀蕤深知,在當今的晉朝,諸葛亮早已不是敵人,而是連晉武帝都公開推崇的治國楷模。
因此這篇武侯遺文的分量,遠超文章本身,是一份足以影響清議走向的政治資本。
荀蕤眼中精光一閃,一個計劃已然成型。
他打算在七日之后,于府中設(shè)宴,遍請洛陽名士。
荀蕤是這場盛會的主人,是武侯遺篇的引介者,此舉足以讓他在洛陽年輕一輩的士人中聲望大增。
荀蕤捧著那卷《論朋黨疏》,目光熾熱如火,情緒平復(fù)后,他鄭重地看著劉奚。
“此既為武侯真跡,還請賢弟告知源流。”
劉奚將早已備好的說辭娓娓道來:“此非朝堂正本。家母乃向氏之女,乃家母抄寫。正本是武侯所撰寫,以警示朝臣。家父非此物之主,此卷在奚手中亦是明珠暗投。思來想去,唯有此先人遺珍,贈予令遠兄,方不負先母托付之重。”
這番話說得滴水不漏,反正荀蕤也不可能找向氏驗證。
“賢弟,”荀蕤的語氣無比鄭重,“此禮之重,已非金玉可比。”
他站起身,引著劉奚向內(nèi)走去,聲音壓低了幾分:“外堂人多,你我去書房詳談。”
荀蕤的書房與偏堂的雅致不同,四壁皆是頂天立地的書架,滿是簡牘卷軸,空氣中彌漫著陳墨與舊紙的味道。
他親自為劉奚奉茶,神情已無半分客套,只余親近與凝重。
“武侯此疏,如洪鐘大呂,發(fā)人深省。”荀蕤率先開口,眉宇間是揮之不去的憂慮,“只是,見此雄文,再觀今日之洛陽,更讓人憂心如焚。”
這番話半是感慨,半是傾訴。
“家父身在機樞,如履薄冰。我雖名為清貴郎中,實則困于故紙堆,于國事分毫無補,只能坐看社稷傾頹,又能如何?”
荀蕤自嘲地搖了搖頭,聲音中透著一股深深的無力感:“成都王英武,東海王謙恭,皆是一時人杰,卻將才智盡用于兄弟鬩墻,何其悲也!”
劉奚瞬間就聽懂了荀蕤言語背后的潛臺詞。
用他前世的話來說,這是一種凡爾賽。
就是明明身處秘書郎中這種外人眼中清貴無比、接近權(quán)力中樞的位置,父親還是朝廷重臣,他卻在這里唉聲嘆氣,抱怨自己于國事分毫無補。
這種抱怨,在掙扎求生的底層人聽來,無疑是刺耳的炫耀。
不過就目前來看,荀蕤確實算是這些士族里面比較有良心的一個。
所以劉奚打算慢慢傾聽,再為他緩解一二心結(jié)。
直到荀蕤的語速慢了下來,眼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劉奚才端起茶杯,輕輕吹開水面的熱氣,呷了一口,緩緩開口。
“兄雖未居顯階,而不為位所蔽,不以近務(wù)限目,故能超然外觀,因一隅而洞見四方之勢。二王皆是人中龍鳳,然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既然已經(jīng)選擇了抄歐陽修,那就再抄一句吧。
這前面是恭維開導(dǎo),暗示荀蕤未來可期,后面也是抄的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哦?”荀蕤聽到前半句開導(dǎo)精神一振。
然后又將“然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十二個字在口中反復(fù)咀嚼,每一個字都像一顆驚雷,在他心中炸響。
他瞬間明白了,自己心中那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憋悶究竟是什么。
成都王、東海王,他們勇則勇矣,謙則謙矣,但他們的目光,他們的所有智謀與勇氣,全部都拿來內(nèi)耗。
對外面即將到來的滔天洪水,竟視而不見。
荀蕤猛地一拍大腿,之前的憂愁與迷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找到知音的興奮與激動。
“好一個多困于所溺!此言真乃一語中的!我與洛陽諸公談及此事,他們或贊成都王,或譽東海王,卻無人能如你這般,一眼看穿他們共同的癥結(jié)。”
這一刻,他看劉奚的眼神徹底變了。
眼前之人,不僅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更有洞悉人心的徹悟。
找到了這個共鳴點,劉奚知道,時機到了。
他順著荀蕤的話,將話題引向更深處:“是啊,他們都沉溺于此。他們所見的,只是癬疥之疾。”
“癬疥之疾?”荀蕤被這個新穎的說法吸引,追問道。
“正是。諸王之亂,烽煙席卷天下,但歸根結(jié)底,爭的是一家一姓之事,而真正的危險,卻在洛陽之外。”
他頓了頓,給荀蕤留出思考的時間,然后才拋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彈:
“然則,令遠兄可知,蜀中氐人李雄,已據(jù)要害,兵逼成都?又可知,并州騎兵南下參戰(zhàn)一徵帶盡,至今未復(fù);諸郡壁壘空虛,匈奴部眾環(huán)處陰山河?xùn)|之間,軍實自備,恐不日有變。”
荀蕤并非對這兩件事一無所知。
李雄作亂,在他看來不過是蜀地偏遠,蠻夷復(fù)叛的老調(diào)重彈;匈奴部族桀驁難馴,終究是朝廷鷹犬,可驅(qū)可使。
他從未想過,也從未有人提醒過他,要將這兩件看似孤立的小事,與洛陽的大事聯(lián)系起來。
晉代繼承了魏國的強軍,無論是胡人,還是叛亂,都不是什么大問題。
問題在于,這些強軍,打完八王之亂的上半場,已經(jīng)消耗一半了!
此刻經(jīng)劉奚之口,這兩點被一根線驟然串起,一幅荀蕤從未想象過的、無比恐怖的圖景在他腦海中轟然展開。
劉奚看著他驟變的臉色,用一種近乎詠嘆的語氣,做出了總結(jié):
“李雄扼其西,匈奴窺其北,乘虛并作,內(nèi)外相擊,洛陽不過屋中孤梁耳。此殆當今天下之勢,不可不早圖。”
荀蕤呆坐于席上,額上不知何時已滲出細密的冷汗。
自己與京中名士們?nèi)找箲n慮的諸王之亂,在這真正的天下大勢面前,竟顯得如此……短淺和可笑。
他再次望向眼前的劉奚,這個頂著“安樂公之子”名號的年輕人,心中再無半分輕視,只剩下一種慶幸。
許久荀蕤才長吁一口氣,站起身,對著劉奚深深一揖,語氣中是全然的折服:“今日方知,何為高屋建瓴。賢弟之才,遠勝于我!”
見荀蕤行此大禮,劉奚連忙搶上一步扶住他的手臂,不讓他拜下去,口中急道:“兄長何故如此,折煞小弟了!”
“方才所言,不過是小子讀了些前人雜記,坐而論道的胡亂猜測罷了。這些都是紙上談兵的狂言當不得真,更當不得兄長如此大禮。”
荀蕤卻搖了搖頭,目光灼灼地看著他,顯然不認為那是胡亂猜測。
他鄭重地拍了拍劉奚的手臂,沉聲道:“賢弟不必自謙,珠玉與頑石,我還是分得清的。”
劉奚見狀,順勢轉(zhuǎn)換了話題,站起身來,再次拱手:
“能與兄長一席話,小弟茅塞頓開,已是幸甚。今日叨擾已久,天色不早,也該告辭了。”
荀蕤見他要走,立刻起身,已揚聲向門外喊道:“來人!備我的牛車,送賢弟回府。”
說罷,他又對匆匆趕來的管事吩咐道:“去庫中,取五匹上好的細絹來,為我送客。”
這下劉奚是真的驚到了,他再次躬身行禮,語氣都變了:“兄長!這萬萬不可!今日能與兄長一席談,已是小弟天大的幸事,怎敢再受如此重禮。”
荀蕤卻將他扶起,領(lǐng)著他走到門廊下,壓低聲音解釋道:
“這五匹絹,說來慚愧,不過是些許心意,遠遠抵不上你所給我的那篇《論朋黨疏》。讓你在洛陽能方便行事,不必為這些阿堵物所困。你若不收,便是看不起我荀蕤,不愿與我深交!”
話說到這個份上,再推辭便是矯情了。
劉奚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荀蕤所言非虛。
八王之亂打亂了整個北方的經(jīng)濟秩序,朝廷信用破產(chǎn),濫發(fā)的銅錢購買力大跌,百姓交易早已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
糧食和布帛,因為其固有的使用價值,成為了這個亂世中最堅挺的硬通貨。
荀蕤說得輕巧,但這五匹上好的細絹,在如今的洛陽城中,其價值遠超票面。
粗略一算,至少值一萬三千錢,足夠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多的開銷。
最終,劉奚沒有再多言,因為有了這五匹絹,更方便接下來的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