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風過有回聲
- 小兵逆襲:我把貂蟬拐出了三國
- 逢人之墓
- 1168字
- 2025-08-09 11:15:20
谷里的學堂建起來那年,小陸明剛背上書包。
學堂是村里湊錢蓋的,青磚瓦房,比祖輩的茅草屋亮堂多了。先生是山外請來的,戴著眼鏡,說話文縐縐的,教孩子們念“人之初,性本善”。
有天講到歷史,先生說:“三國時有位美人,名叫貂蟬,周旋于董卓與呂布之間,是位奇女子。”
小陸明舉起手,脆生生地說:“先生,貂蟬是我家老祖宗!”
教室里哄堂大笑。先生推了推眼鏡:“哦?那你說說,她后來去了哪里?”
“去了巴山!”小陸明挺起胸膛,“跟我家另一位老祖宗,一個小兵,種麥子,生娃娃,過上好日子了!”
先生愣了愣,隨即笑了:“這倒是個溫暖的說法。史書上只說她不知所蹤,或許,真如你所說,尋到了安穩呢。”
放學回家,小陸明把這事告訴爺爺。爺爺正在修補農具,聞言放下錘子,摸了摸他的頭:“說得對。老祖宗不是什么奇女子,就是個想好好過日子的人?!?
他帶著小陸明去了祠堂,打開那個舊木盒,拿出那根草繩。繩子早已褪色,卻依舊結實,上面的紋路清晰可見?!澳憧?,這是老祖宗編的,一扣一扣,編得扎實,就像日子,得一步一步過。”
小陸明摸了摸草繩,又拿起那個菊梗圓環,放在陽光下看:“爺爺,老祖宗會想下邳嗎?”
“或許會吧,”爺爺望著窗外的麥田,“但比起想,他們更珍惜眼前的麥子,身邊的人。”
風從祠堂的窗吹進來,帶著麥香,拂過木盒里的舊物,像一聲輕輕的嘆息,又像一聲滿足的喟嘆。
多年后,小陸明長大了,成了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學的是歷史。他在圖書館里翻遍了關于三國的典籍,關于貂蟬的記載寥寥無幾,只言片語,皆是傳奇,不見煙火。
他合上書本,忽然明白,老祖宗們從未想過成為傳奇。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一餐一飯,一屋一人,一片能扎根的土地。
畢業后,小陸明回了谷里,沒去大城市,而是跟著父親學種地,用新學的知識改良土壤,種出的麥子比往年更好。
有人問他:“放著城里的好日子不過,回來當農民,圖啥?”
他笑著指了指麥田:“你看這麥子,多實在。老祖宗在這兒種了一輩子,我想接著種下去?!?
他在老槐樹下搭了個涼棚,夏天時,村里的老人會來歇腳,他就給他們講書上的三國,講那些金戈鐵馬的故事。老人們聽了,總會說:“還是咱們谷里好,安安穩穩的。”
有一年,谷里通了公路,來了些游客,聽說了陸家的故事,都想去祠堂看看那根草繩和菊梗圓環。小陸明沒拒絕,只是在祠堂門口立了塊牌子,上面寫著:
“他們不是傳奇,只是兩個普通人,在亂世里,守住了彼此,守住了日子。”
游客們看著那些舊物,聽著小陸明講的故事,大多沉默,而后感嘆:“這才是最好的結局啊?!?
風吹過谷地,麥浪翻滾,發出“沙沙”的聲響,像無數個聲音在應和。
是啊,最好的結局,從不是青史留名,而是歲月安穩,煙火相傳。
就像那根草繩,歷經百年,依舊結實;像那野菊花,年年盛開,從未缺席;像這谷里的風,帶著麥香,吹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頭,留下溫暖的回聲。
故事到這里,就真的結束了。
卻又好像,從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