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年號 尊號
- 讓唐朝再次偉大
- 繞船明月
- 4650字
- 2025-08-15 08:00:00
自偷摸溜出去視察完工坊的建設進度后,李湛恢復了兩點一線的生活。
每天游走于清思殿馬球場和紫宸殿之間。
偶爾宰輔李逢吉等人會請他去延英殿奏對一番,至于常朝,倒是成了群臣互相攻訐的權利角逐。政事一樣不報,純屬浪費時間。索性就在李逢吉、韓愈等人的建議下暫時罷了朝,大小政務皆放到延英殿處理。
在此期間,借著延英殿奏對,朝中職位有些許變動。
首先是因為牛僧孺的離京,中書侍郎一職空缺,需要有人頂替上去負責中書省事務。
李逢吉提議由韋處厚暫時代理,算是對他的一種變相‘彌補’。
韋處厚原先便兼任著舍人一職,此晉升倒也算合理。
李湛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索性痛快答應了。
至于李紳下獄后,空缺的戶部侍郎一職,李逢吉建議由戶部下轄的金部司郎中程昔范接任。
程昔范是八關之一,李逢吉的嫡系親信。
此番調動也是經過他的考量,自戶部三司分立之后,金部司反復廢立,如今成了個空有虛名的掛職部門。
正好借此機會能夠充實一下戶部,加強自己對戶部的掌控。
這是李逢吉的小心思。
對于竇易直,他還無法完全信任,這老小子在關鍵時候經常裝死,讓他有些惱怒。
所以他不惜推韋處厚上任中書侍郎,為的就是聲東擊西順利把程昔范頂上去。
對于他這套以一換一的小伎倆,大家都心知肚明,沒有朝臣站出來反對,李湛略一猶豫便答應了下來。
三司雖然名義上由宰輔控制,但實權卻依舊掌握在竇易直手中。
先前還有李紳在戶部使絆子,他這一倒下,戶部已然成為竇易直一人的天下。
即便借著機會安插一些中立派進去,恐怕也難堪大用。
至于柳公權的職位變動,他這種小卡拉米角色自然引不起李逢吉的興趣,只要提拔程序符合規矩就行。
于是在韓愈的操作下,柳公權從侍書搖身一變成了吏部下轄的司封司郎中,從五品上。
算是躍了一大級。
除了幾名官員的日常變動外,宮廷畫師程修己將劉、王二人的畫像送到了李湛面前。
看著畫紙上栩栩如生的肖像,李湛很是滿意,賞了他一些東西。
程修己十分高興,當下表示會盡快為宰輔李逢吉繪制畫像,卻被李湛一口否決了。
嘴上說著‘先不急’,實則心里壓根就沒打算讓對方進那凌煙閣。
期間郭義來了一趟紫宸殿,李湛委托他轉交的信已經交給了令狐绹。
對方在聽說來意后,爽快答應了。
次日便背上行囊帶著家仆趕往了襄州。
至于蘇玄明,最近和那神秘男人走的越來越近,兩人交往也愈發頻繁起來。
事關李湛的安全,郭義懇請盡快查清楚此人的信息。
李湛隨意找了個借口,讓劉克明取來了宮內染坊的花名冊。
在翻閱幾頁后,果然找到了‘張韶’的名字。
確定宮內有此人后,幾乎可以百分百確定,那名與蘇玄明經常廝混的人便是張韶了。
為此,李湛讓郭義多注意一下此人的衣著細節,進一步監視二人的舉動。
郭義領命,從紫宸殿離開時,順手將裝有畫像的竹筒揣入懷中。
一路上小心翼翼,神情緊張。
至于朝廷方面,關于李紳的三司會審也即將開始。
雖然還未出現最終審判結果,但據說此人在大理寺獄內已經交代了一部分‘犯罪事實’。
譬如貪墨、借著職位便利挪用資金為自己牟利等等,即便中傷他人、監視朝臣的罪名不坐實,也免不了被流放貶斥的下場,這輩子的仕途也算是走到頭了。
李紳的落馬,讓不少人深感唏噓。
這邊大理寺、刑部忙著審理李紳一案,京中卻再現大事。
負責長安巡邏治安的金吾衛,在來庭坊夜巡時接到坊內值守的匯報,坊內一宅邸發生了命案。
這本來是一件小事,金吾衛在簡單勘察了現場過后,便將案子移交給了京兆府處理。
當府內法曹參軍抵達現場驗明死者正身后,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起來。
死者名叫陳弘志,三朝老宦官,原內侍省內常侍。
雖然目前賦閑在家養老,但由于其身份,京兆府還是通知了內侍省、大理寺和刑部。
根據現場仵作的勘驗,陳弘志應該是死于中毒。
至于兇手,在案發后消蹤匿跡的貼身婢女嫌疑最大,目前各司正盡快追查其下落。
此案也被呈上了李湛的御案,身為三朝老臣的陳弘志死了,理應知會一下陛下,故而刑部和大理寺擅作主張將案情卷宗遞了上去。
李湛對于陳弘志此人不熟悉,見對方作為老臣被謀害,感到惋惜。
吩咐奚官局給其提供厚葬,并勒令嚴查此案,將兇手捉拿歸案。
除此之外,令李湛較為頭痛的便是京城飛漲的糧價。
這才開春,便抑制不住。
經過與戶部、宰輔們一陣商量,朝廷決定從國庫里摳出些錢來,從江南豪強地主手中購買些尚能食用的陳糧,沿運河運抵兩京,以此來壓制一下糧價。
看能否撐到今年秋收。
這也是無奈之舉,如今大唐各地災情不斷,頗有種末日來臨的感覺。
只有李湛深深感受到了王朝崩塌的前兆。
這一天,李湛如往常一樣準備在紫宸殿看會兒奏章后去清思殿混混時間。
剛放下手頭的毛筆,便聽到候在殿門外的江吉奏報。
給劉克明打了個眼色后,前者慢悠悠去開門迎‘客’了。
到訪的,是以三位宰輔為首,六部主副官為輔的一眾朝臣,其中尤以禮部官員最為活躍,他們人手抱著厚厚一摞書籍。
今日本應該在延英殿商討此事,可禮部實在拖沓,光是收集古籍便耗費了不久的時間。
等準備好時,已經日上三竿過了奏對時間。
無奈之下,在李逢吉的提議下,眾人決定前來紫宸殿面圣。
商討的事情也很簡單,就是盡快確定新的年號。
本來這件事是皇帝本人操心的事情,按君主自己的意愿擬定一個年號交由中書起草,門下審核,禮部施行就完事了。
可李湛登基以后,對此事不聞不問。
再加上中書人才短缺,牛僧孺平日事務繁忙,近日又離京出使,此事一度被耽擱了許久。
韋處厚代理中書侍郎一職后,果斷重啟此事,召集大家伙盡快確定新的年號,畢竟眼湊著已經四月份了,想要在年底前布告全國時間上非常緊迫。
其內心更多的還是想要在代理期間把議定年號這個功勞攬下,從而獲得轉正的機會。
因勢利導,何樂而不為呢?
李湛看著急匆匆趕來的一群人,驚疑之下還以為發生了什么大事。
細問之下,才得知他們是為了年號一事而來。
在給眾人賜座之后,韋處厚最先按捺不住,搶先開口。
將擬定出來的幾個年號一一報出來,供李湛挑選確定。
寶歷、宣定、淳化、熙載。
并將來源與喻意通通解釋了一遍,聽的李湛是眉頭緊蹙,頭昏腦脹。
其中寶歷這個年號李湛是知道的,這就是原本歷史上敬宗使用的新年號。
如果是早就確定了使用該年號,那用也就用了。可現在既然還沒確定,那他就有點想法了。
原因無它,寶歷這個年號從諧音上來說,歷和戾、厲等負面詞匯同音,他很是不喜歡。
對于現在大唐的教育水平來說,很容易讓普通百姓誤解。
再者說了,年號這玩意主要表達的是帝王今后的治國理念和美好愿景,越簡單直接效果越好。
李湛腦海里情不自禁就迸出了后面王朝那些膾炙人口的年號,永樂、嘉靖、宣德等等。粗俗易懂好理解,簡單又直接。
所以在韋處厚提出的四個年號中,比較令李湛滿意的,也就只有宣定這么一個。
宣定,宣定,宣告安寧平定。
倒是愿景不錯,也符合當下大唐的局勢。
畢竟年號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講究個‘或取修美之稱,或宣紀德化,或章明功烈’。
“還有其它可選的年號么?”李湛看向韋處厚,后者正端坐在椅子上,眼神熱切。
“陛下若是不滿意臣等挑選出來的年號,亦可挑選心儀的年號交予臣等審議。”
“諸位還有什么好的建議,盡可說來。”李湛環視了一圈殿內眾臣,見新任宰輔的李光顏嘴唇微張,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便笑道:“李卿有什么想法盡管直言。”
李光顏清了清嗓子,說道:“臣覺得‘宣定’這個年號便不錯,但臣還有個提議,‘宣威’是否更適合一些呢?”
“宣威?”
見李湛疑惑出聲,李光顏緊接著解釋道:“當年陳湯遠征匈奴,將單于尸首懸掛于長安蠻夷館舍,以此宣揚大漢威名,震懾四周宵小。如今吐蕃、回鶻頻繁侵擾大唐邊境,待朝廷恢復元氣,難免與之一戰。故而臣覺得宣威此年號更貼切陛下。”
話音剛落,一名禮部的侍郎便在尚書的眼神提醒下,開始瘋狂翻閱手中的書籍。
不出片刻,便驚喜道:“找到了,《漢書》中所記載‘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蒿街蠻夷邸,以示萬里’,確有其事。”
“李卿所提議確實不錯,各位還有建議嗎?”
眾人默然。
李湛起身在殿中渡步,半晌過后,驀然開口:“既然年號承載君王一生的治國理念,那朕倒是有個不錯的年號,諸位且聽一下。”
眾臣收攏思緒,豎起耳朵認真傾聽。
“開化。”李湛緩緩說道。
開化?
眾人面面相覷,一臉茫然。
李湛笑了笑,解釋道:“所謂開化,便是承載王命,開啟教化。”
“開啟教化?”禮部尚書薛放臉上的茫然之色更加濃郁了幾分,他疑惑問道:“如今大唐才子輩出,千古名句滔滔不絕,何來開啟教化之說?”
薛放的心思很簡單,他認為隨著科舉的普及,讀書人愈來愈多,怎么也跟民智未開扯不上關系。
“卿錯了,這開啟教化不一定光為朕的大唐子民,也可以是那不識一字的蠻夷部族。”
眾人心里一震,臉上充滿驚訝,可心里卻思緒紛飛。
有的人感嘆陛下雄心壯志,有的人對此卻冷笑連連。
連內部的藩鎮叛亂都尚未解決,竟想著開化他人,簡直是有點杞人憂天了。
幾名禮部官員瘋狂翻閱古籍,以求找到相應的佐證。
也不知道翻了幾本書,才堪堪找到那么一兩句,最貼切的還要屬高宗時期許敬宗編撰的《顯慶禮》。
禮以導民,樂以和俗。
倒也貼切開化的理念。
李湛構想的這個年號倒是沒想那么多,純粹是腦子靈光一閃之下,想起了工業革命后的大不列顛帝國。常常打著‘開化’的名號四處擴張,建立殖民地,還美其名曰‘開化使命’。
既然你維多利亞能做,朕亦能做!
反正自己的目標就是要廣開民智提升大唐識字率,且還要革新科舉開設大學。
至于隨后,自然是星辰大海,建立日不落的大唐帝國。
開化這個年號很符合。
想想到時候大唐的軍隊,打著開啟教化的名頭叩響蠻夷的大門,豈不是很爽?
有了皇帝的提議,禮部的佐證確認后,眾人自然也就沒了異議。
很快便通過了新年號的制定,中書侍郎韋處厚起草擬詔,門下直接放了行,隨后便是禮部快馬加鞭將改元一事通知全國。
自明年起,便是開化元年了。
除了年號一事,群臣這次還打算趁著機會敬獻‘尊號’。
當尊號二字從群臣嘴中脫口而出之時,李湛的眼前忽然閃起了一道虛影,當下愣在原地。
也不知道是自動觸發了金手指,還是尊號這兩個字喚醒了腦海中封存已久的記憶。
眼前浮現的,是一段關于普及尊號的短視頻。
講述了尊號從出現到后來的發展。
群臣見李湛忽然呆愣在原地,以為是今天敬獻尊號一事出了什么差錯。
可左顧右盼互扔眼色之后,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新帝登基,立馬上尊號,這完全符合流程。
好半天,李湛才收回心神,苦笑一聲。
眾臣自是疑惑不解。
但誰也不敢先發聲詢問,靜靜等著皇帝先開口。
李湛自顧自的走回御案后坐下,回味起剛剛看過的短視頻。
尊號這玩意兒,本來還算是個好東西,尚且存在著一定含金量。
可到了武后時期,這玩意兒就變了味了。
不僅越變越長,還離譜起來。
尤其是經過千年的演變,到了清朝時期,簡直離譜上天。
至今腦海里還回蕩著某位帝王的自我介紹。
“接下來,站在你面前的是...”
“和碩寶親王、長春居士、十全老人、古稀天子、文殊皇帝、信天主人、騰格里特古格奇汗、大清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皇帝。”
“嗶...”
一想到這尊號水分這么大,李湛嚇得一哆嗦。
他趕忙擺了擺手,說道:“尊號一事,隨意就好,諸卿自定。”
韋處厚等人長噓一口氣,掏出了先前早已經商定好的尊號進獻給李湛。
接過劉克明小心翼翼呈上的尊號一看,李湛心里也稍微舒緩了一些。
暗道幸好沒搞那么長的尊號上來,要不然自己也挺尬的。
群臣議定的尊號是‘文武大圣廣孝皇帝’,比起太宗皇帝的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就少了一個字。
可見臣民們對于李湛的希冀有多高。
都希望新登基的天子,能是一位太宗皇帝那般雄才大略的英明之主,帶領大唐走向中興與繁榮昌盛。
李湛也不想在尊號一事上做過多討論,便欣然接受了。
他怕自己再一琢磨,被群臣誤會,再給他進獻一個更牛逼的尊號。
這樣一來,自己和那后世背上紋睜眼關公的精神小伙有何區別?
駕馭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