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工作第一天
- 重生1979:女兒國國王想收我
- 蟹老板的蟹黃堡9
- 2080字
- 2025-08-14 06:30:00
正月十一,入職半月有余的李春明終于要開始上班了。
天剛泛起魚肚白,苗桂枝就輕手輕腳地起了床。
她取下昨晚已經熨燙過的中山裝,就著晨光細細檢查每一道衣縫,連袖口的針腳都不放過。
直到確認連一絲褶皺都沒有,這才放心地鉆進廚房。
“到了單位要聽領導安排,遇事多請教老同志。但也不能一味盲從,要有自己的主見...”
吃過早飯,李運良依舊在嘮嘮叨叨叮囑著。
李春明連連點頭,穿戴好一切。
在姐姐幫著整理了一下后,李春明推著自行車向外走去。
苗桂枝還是不放心的追了出去,叮囑道:“你爸雖然一輩子也沒混上一官半職,但是他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
“媽,您就放一百個心吧,爸說的那些話我都記在心坎兒了。”
李春明給老娘遞去一個寬慰的笑容,利落地跨上自行車,沖她揮了揮手:“媽,我先走了。”
清晨的京城,自行車流如潮水般涌動。
李春明在車流中靈活穿行,終于趕在八點前抵達了報社大院。
人事科門外早已人頭攢動,三十多名新入職的同志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低聲交談著。
扭頭看到劉琛走了過來,李春明湊過去問道:“劉哥,這些都是新來的編輯啊?”
“不全是,編輯崗十七個,其他都是行政、排版的同志。許主編那邊還等著我,回頭聊。”
劉琛扶了扶眼鏡,說完便快步消失在走廊盡頭。
這時,一位梳著齊耳短發的人事科女干部拿著名單走了出來。
“同志們安靜!”
她聲音不大,卻讓嘈雜的走廊瞬間鴉雀無聲。
“今天報到人數較多,請大家聽清分配。”
她清了清嗓子:“首先是編輯部:新聞科許曾家、劉培培...;學校少年科焦奇添、趙媛媛...”
李春明豎起耳朵聽著。
報社編輯部分為幾大科室:新聞科負責頭版要聞和時政報道,堪稱報社的‘門面’,這次接收的新編輯也是最多;學校少年科覆蓋從大學到少先隊的教育戰線;青工科主抓工農青年典型宣傳;而文藝科則負責文化副刊,正是他心心念念的文學天地。
“文藝科,李春明、王建軍、呂麗蘋。”
聽到自己的名字,李春明趕緊跟上何曉曉。
路上,那位面頰瘦削、眼珠滴溜轉的王建軍快步湊到何曉曉身旁,臉上堆著殷勤的笑容:“何同志,跟您打聽個事兒,咱們文藝科現在一共多少人啊?”
何曉曉腳步不停,公事公辦地答道:“加上你們三位新同志,現在有韓彥昌、趙啟蒙兩位老同志,還有胡志成組長。”
“多謝何同志指點!”
王建軍連連點頭,眼角余光卻不住地往李春明和呂麗萍身上瞟。
其他組的新人見狀,也紛紛圍上來七嘴八舌地打聽各自科室的情況。
一時間走廊里熱鬧非凡,直到何曉曉輕咳一聲,眾人才安靜下來。
轉過兩道回廊,一行人來到了編輯部的新辦公室。
雖然分了科室,但大家還是在同一個大開間里辦公。
比起原先的辦公室,不過是多了幾張辦公桌,墻上新刷了石灰水而已。
倒是靠墻角的位置擺著幾盆半死不活的綠植,給這個嚴肅的辦公場所添了幾分生氣。
王建軍眼尖,一眼就相中了靠暖氣片的座位,三步并作兩步就要去占。
何曉曉適時開口:“座位都已經安排好了,等下李組長開完會過來分配。”
王建軍只得訕訕地縮回手,臉上閃過一絲不快。
就在這時,胡志成夾著筆記本和其他幾個組長走了進來。
“新聞科的過來,咱們開個小會...”
幾個科室各自找了個角落開著自己組內的會議。
胡志成翻開筆記本,言簡意賅道:“我這人不愛說廢話,首先歡迎三位新同志加入文藝科。”
‘啪啪啪~’
稀稀拉拉的掌聲在辦公室里響起。
滿打滿算只有六人的文藝科,也拍不出什么響亮的掌聲。
“我左手邊這位是咱們文藝科的老同志韓彥昌,右手邊是咱們文藝科的‘一支筆’趙啟蒙,我則是咱們科的組長胡志成。”
話音未落,王建軍突然扯著嗓子喊了聲:“胡組長好。”
突如其來的叫聲,打斷了其他幾科的會議。
面對眾人投來的目光,胡志成皺著眉頭看了他一眼:“新同志簡單自我介紹下。春明,你先來。”
“我叫李春明,在陜北插隊五年。”
呂麗萍絞著手指,聲音細若蚊蠅:“我...我叫呂麗萍,高中畢業...”
輪到王建軍時,他挺直腰板,聲音洪亮:“我叫王建軍,曾在《滄州文藝》、《涿州日報》等發表過作品。我的作品名...”
“行了,”胡志成抬手打斷,“說這么多干什么。”
他合上筆記本,目光在三人臉上逡巡:“編輯工作你們都懂,我就不多說了。新人要先跟著老同志學習報社的選稿標準。”
“呂麗萍跟韓彥昌,王建軍跟趙啟蒙。”
說到這里,胡志成對李春明微笑道:“春明,你直接開始工作吧。有什么拿不準的,問老韓、老趙,或者問我都行。”
王建軍的臉色瞬間變得精彩紛呈。
胡志成的會議干凈利落,其他科室的組長們也都不拖泥帶水。
幾乎是在同一時刻,整個編輯部就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翻稿聲和鋼筆書寫的沙沙聲。
浸淫文字工作十數載,從基層編輯到雜志主編,李春明對這份工作可謂駕輕就熟。
在詳細詢問了選稿標準后,他便立即投入工作。
與其他編輯不同,李春明并非簡單地將不合要求的稿件一退了之。
對于那些尚具潛力的作品,他總是用紅筆細致批注。
不僅指出不足之處,更會毫不吝嗇地標出閃光點。
即便遇到完全不符合要求的來稿,他也會附上簡短的書面意見,說明退稿緣由。
就這樣,盡管花費了更多心思,李春明的工作效率卻不輸兩位老編輯。
一上午過去,他案頭的稿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減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摞摞批改工整的退修稿件和幾封附有詳細建議的退稿信。
而憋屈了一上午的王建軍則憋不住了:“李春明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