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握緊手中那本破舊卻仿佛帶著溫度的書,用力地點頭,淚水大顆大顆滾落。
張谷回屋后,他撿起樹枝,在地上用力寫下了“讀書”二字。
張谷并沒有騙張云,第二日一大早他真的拖著傷腿去找張仲山了。
一直到午后,張谷方才帶著張仲山回到家。
“二爺!”
“云娃兒,這是給你的!”
張仲山一見張云就給了他一個熊抱,還塞給他一本半舊的書。
“《千字文》”,看著手中的書,張云驚喜不已。
“喜歡吧!“喜歡,多謝二爺!”
“喜歡就好!”
“二哥,你來了!”
“嗯”
張仲山答應一聲,揉了揉張云的頭,谷娃兒帶著你弟弟出去玩一會兒。
“哎,張谷答應一聲,拉著張云和張林就出了門!”
“二哥!”
“別叫我二哥,老四,你是不是真的糊涂了……我聽谷娃兒說,你要讓云娃兒去做篾匠……”
“二哥……我這也是想讓云娃兒有一門吃飯的手藝……”
“放屁……當初你不也……”
不久之后,屋內就傳來張老四與張仲山的爭吵聲。
……
三天后的清晨,天依舊陰沉。張家祠堂里里外外擠滿了人,比祭祖那天還要熱鬧。
在二爺張仲山的勸說下,張老四還是帶著張云前來參加族學的測試了。
張云抬眼望去,祠堂正廳里,擺開了一張八仙桌,后面坐著族學的王老夫子。
這王老夫子聽說是半年前族長親自去青巖寺請來的,據說學問非常高深。
不過到底如何,一般村民卻并不知道,不過族長在他面前也是恭恭敬敬。
他旁邊坐著族長張鴻禎和另外三位須發(fā)皆白的族老,幾人也是個個神情嚴肅。
張富也坐在稍遠一點的位置,端著茶杯,眼神在人群里逡巡。
祠堂中央空出一塊地方,站著十幾個六到十歲的男童。
張云此刻也與其他孩子站在一起,等待著入學測試。
“我一定要入族學!”張云暗暗發(fā)誓,面上也露出堅定的神色。
此時祠堂兩邊的回廊和天井里,擠滿了看熱鬧的族人。
張老四和王氏擠在人群最前面,張老四緊張得手心全是汗,嘴唇發(fā)白。王氏緊緊抱著張林,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場中的張云。
張谷拄著拐杖,站在稍后一點,靠著柱子支撐身體,臉色依舊蒼白,眼神卻緊緊追隨著弟弟。
二爺張仲山和張山也來了,此時也擠在人群里。
考核開始了,王老夫子捋著花白的胡子,聲音平緩卻清晰:“背一段《三字經》,從‘人之初’始。”
前面的孩子有的背得結結巴巴,有的背了幾句就卡住,面紅耳赤。
輪到張昶時,他朗聲背誦,聲音清脆,雖然中間略有停頓,但還算流暢地背完了第一段。
族老們紛紛點頭,族長張鴻禎臉上也露出一絲滿意的神色。
終于輪到張云了。
所有的目光瞬間聚焦在這個穿著最破舊的孩子身上,所有人都想看看被傳的神乎其神的張云到底如何。
張云一家子此時的心也都提到了嗓子眼。
張云深吸一口氣,自信的走上前,他先是向族長和王老夫子行了個禮,然后又向幾位族老行了禮。
作為這些之后,他方才自信的張開嘴,他的聲音不大,卻異常清晰平穩(wě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他竟一口氣,一字不差,節(jié)奏平穩(wěn)順暢地背完了整本《三字經》,這已經遠遠超出了考核要求。
“咦?”王老夫子眼中精光爆閃,捋胡子的手完全停了下來。
王老夫子雖然早就聽說過關于張云的傳聞,其實卻并不太相信,因為鄉(xiāng)間的各種傳聞往往會夸大其詞。
此時幾位族老也面露驚容,交頭接耳起來。
人群中更是發(fā)出一片壓抑不住的驚嘆和抽氣聲。
“云娃兒沒進過學吧?”
“真背下來了?還這么長這么順溜?”
“老天爺,這云娃兒當真是神童不成?”
“聽說他看賬本也是一眼就記住,算得飛快……”
“莫非這云娃兒當真有那戲文里唱的有過目不忘之能……”
族長張鴻禎身體微微前傾,眼中閃過一絲難以掩飾的驚異和更深沉的探究。
王老夫子連忙抬手示意張云停下,此刻他看向張云的目光已完全不同,充滿了熾熱的興趣和難以置信:“好!好!背得極好,你還會什么?”
張云知道自己的幾乎來了,他再次躬身道:“小子已經記熟了千字文!”
“喔”,王老夫子面上露出感興趣的神色。
“且背來聽聽!”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哈哈哈哈,此子果然聰慧……”
待張云背完,王老師子已然滿意的大笑起來。
“聽說你還擅長計算,我考考你如何?”
“請夫子出題!”
張云自信的回答。
王老夫子略一沉吟,竟脫口而出了一道遠超蒙童水平的題目:“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這題一出,人群嘩然!往年族學從未出過如此難的題!
“我的天!這題我聽都沒聽過!”
“這不是為難人嗎?云娃兒才多大?”
“王老夫子這是……”
“莫非張富與……”
議論聲嗡嗡響起,帶著明顯的不平。
王老夫子話出口似也微覺不妥,正欲開口說答不出也無妨。但張云已神色平靜地踏前一步,條理清晰地朗聲回答:
“回夫子,可做假設。若籠中全是雉(雞),則三十五頭,應有七十只足。然今有九十四足,多出二十四足。每只兔比雉多二足,故多出之足數(shù),乃兔多出之足。二十四足除以二,得十二只兔。三十五頭減十二兔,得二十三只雉。故,兔十二只,雉二十三只。”
整個祠堂瞬間安靜得落針可聞!清晰流暢的解題思路,精準無誤的答案,從一個七歲貧家孩童口中說出,帶來的震撼無以復加。
王老夫子撫掌,激動得連聲道:“妙!妙哉!思路清晰,解法精當,善!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