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高氏父子 二
公元534年,孝武帝假稱伐梁,頻繁調兵遣將。
高歡聽到風聲后感覺不妙,迅速調集20萬大軍,也以伐梁為借口,從晉陽向洛陽進軍。
元修無力抵抗,倉促投奔關中,成為宇文泰借以自立、對抗高歡的一張政治底牌。
元修從高歡身邊逃到宇文泰那里,等于是從狼窩逃到了虎穴,當他的政治功能完成之后,第二年就被宇文泰鴆殺了。孝武帝到死才明白,宇文泰是一個隱藏得更深的高歡。
在此期間,高歡和宇文泰先后另立元氏皇族成員為帝,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
高歡立北魏孝文帝的曾孫元善見為孝靜帝,他年僅11歲,并且從洛陽遷都鄴城。
高歡將易守難攻的晉陽作為政治軍事基地,同時把六鎮軍士從河北遷到并州、汾州一帶,用于拱衛晉陽。
高歡本人居住在晉陽,只派心腹在鄴城管理朝政。他和他的兒子高澄在晉陽開啟了長達16年的霸府統治。
由于宇文泰初時的實力遠不如高歡,因此,在作戰時宇文泰謹慎用謀,高歡吃了不少敗仗,連帶著婁昭君也吃了不少苦頭。
沙苑之戰爆發前,高歡又一次率部出征,恰逢婁昭君身懷六甲,即將臨產。半夜,婁昭君產下一對龍鳳胎,自己產后大出血,危在旦夕。身邊的人都十分擔心婁昭君的安危,打算快馬加鞭去追回高歡。婁昭君卻拼盡全力告知眾人:“王出統大兵,何得以我故輕離軍幕?”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你們現在把高歡叫回來能頂啥用處,別徒增大王的煩惱便好。
高歡得勝而歸后,聽聞妻子的深明大義,欽佩至極。或許正因如此,即便高歡后來又續娶了廣平王妃鄭大車、柔然公主郁久閭氏,但在他心目中,婁昭君始終無可替代。
他們不僅是夫妻,更是政治盟友。
東魏天平四年(537),高歡兵敗沙苑。那一陣子,宇文泰以寡敵眾的教科書式操作始終在高歡的腦海中浮現。
為了給老大找回自信,高歡的小弟侯景主動請命,說只需要借給他兩萬兵馬,就能打得宇文泰滿地找牙。
侯景是個殘疾人,天生一腳長一腳短,六鎮之亂中依附爾朱榮,爾朱榮死后,又依附高歡。侯景對高歡一直服服帖帖。高歡對這名猛將也十分信任,“使擁兵十萬,專制河南”。
對于侯景的忠心,高歡是清楚的。不過,他剛剛遭遇大敗,侯景的提法是否可行,抑或別有用心,他也拿不準。他將自己的猶疑告訴了婁昭君,并堅持認為侯景忠心耿耿。
誰知,一向支持丈夫的婁昭君,此時卻提出了不同意見。她認為,侯景借兵,只會借而不還。到時,侯景利用手上的兵力謀反,才遭遇大敗的高歡定然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再者,侯景是高歡手下重要的謀士和將領,一如當初高歡與爾朱榮那般。如若放任侯景和宇文泰火并,萬一出點什么狀況,也是高氏集團難以承受的。
所以,婁昭君認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現在打宇文泰,十分不可取。
高歡聽了婁昭君的話,立即終止了借兵給侯景的念頭。
高歡父子霸府統治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克服舊權威,強化新權威,從舊政權中逐漸生成新政權的過程。
不過如同曹操和司馬懿一樣,高歡也只是做到了無冕之王,并沒有觸碰伸手可及的改朝換代工作。捅破那層窗戶紙的是他的兒子。
高歡控制東魏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怎么吞并宇文泰操盤的西魏上。這個計劃遭到西魏強有力的抵抗。在雙方正面交手的四五場大戰中,東魏雖然占據兵力和國力優勢,卻勝少敗多,眼看著西魏一步步上演以小博大的逆襲戲碼。
高敖曹出身渤海高氏豪族,以勇猛善戰聞名,被高歡委以大都督之職。但在鮮卑化色彩濃重的東魏政壇上,高敖曹常常感覺不自在。某日,“高歡七友”之一的劉貴與高敖曹在一起,有人進來稟報說,治河溺死了很多人。劉貴回了一句:“一錢漢,隨之死。”高敖曹聞言大怒,拔刀要砍劉貴。劉貴嚇得跑出軍營,在侯景等人解圍后,事情才平息下來。
高歡自己也不信任漢人,對待高敖曹也不放心,于是刻意給他安排千余鮮卑兵進行“摻沙子”。
公元547年,高歡拖著病體,率軍十余萬圍攻西魏的玉壁城。
東魏大軍圍攻了50天,玉壁城就是攻不下來。士卒戰死和病死高達七萬人。
突然,一顆流星墜落在東魏軍營,所有的驢開始長鳴,士卒驚懼。高歡的坐騎也受到驚嚇,失蹄將他摔下馬。
東魏大軍撤退。凜冽寒風中,病倒的高歡回到他的大本營晉陽。
西魏這時散布謠言,說高歡已被守城大將韋孝寬射殺,以此瓦解東魏人心。
為了穩定軍心,高歡強行拖著病體,公開露面辟謠。在與軍政權貴的見面會上,高歡專門讓手下大將斛律金唱起《敕勒歌》,他自己也跟著唱: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唱著唱著,高歡老淚縱橫。
高歡病重時,看到高澄面有憂色,便問為什么?高澄還沒回答,他又問,是不是擔心我死后,侯景要叛亂?高澄回答:是。
侯景野心極大,特別看不起高歡之子高澄,經常說“王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
高澄上臺后,對侯景起了殺意,要求侯景入朝。侯景懼,便許諾割讓河南六州給西魏,但宇文泰也怕請來一個不安分的主,所以只給他榮譽頭銜,卻不肯發兵幫助。侯景知道北朝已無容身之所,于是毅然決然地開啟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跳槽。
這一次,他把目光瞄向了南方的梁朝。
得知侯景承諾將自帶河南十三州的土地來降,梁武帝蕭衍兩眼放光,力排眾議伸出橄欖枝,給侯景上了梁朝“戶口”。
不過入籍梁朝沒多久,侯景那顆不安分的心又躁動起來。梁太清二年(548)八月,寄人籬下的侯景開始反客為主,起兵造反,僅用一年時間就逼死了梁武帝。
在梁朝擁立了兩任傀儡皇帝后,已經是“宇宙大將軍”名號加身的侯景,直接廢帝自立,建立了自己做主的“漢”帝國。
這一刻,侯景從人臣晉升人主,臉上洋溢著咸魚翻身的得意之情。相比于至死都摸不到皇帝寶座的前任老板高歡,侯景的“成功”顯得有模有樣。
高歡死后,高澄以大將軍、大行臺的身份控制東魏政權。
高歡臨死前留下遺言,日后要重用并善待斛律金的子孫。
斛律家族累世為領民酋長,在草原上頗具人望。斛律金崛起于北魏末年,尤善騎射,在六鎮起義之際,借此一技之長,先后獲得爾朱榮、高歡等人賞識,在沙苑之戰中審時度勢,救高歡逃出生天。
斛律光,字明月,斛律金的長子。少年時即以“工騎射”、武藝出眾聞名軍中。
17歲時,斛律光隨父征戰沙場。他憑借精準的箭術,于萬軍之中一舉生擒宇文泰身邊的行軍長史莫者暉,斛律光因此得到高歡的嘉獎,擢升為都督。
對于這名比自己年長六歲的少年英雄,高澄也十分看重。平日里,他們的父輩在前線征戰,他們就在后方稱兄道弟。高澄每次出門巡游或是打獵時,總是讓斛律光隨行開路。
一次,斛律光陪同高澄前往洹橋狩獵,路上看到天空中有只大鳥飛過。斛律光一箭射出,大鳥應聲盤旋落地。等他們走近一看,才發現是只雕,斛律光的箭矢不偏不倚正好卡在雕的喉部,斛律光由此成為軍中遠近皆知的“落雕都督”。
高澄穩定局面后,加緊了代魏自立的步伐。東魏孝靜帝逐漸失去人身自由,常常被高澄辱罵為“狗腳朕”。
549年,高澄到達鄴城,與親信密謀禪代事宜。誰知道歷史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就在代魏自立萬事俱備的時候,一個廚子將高澄刺殺了。
高澄被刺,高氏家族的霸業遭到顛覆,這時從小被家族成員當作“傻子”的高洋出手了。
高洋是高澄的弟弟,與高澄從小就表現出的過人智慧不同,高洋顯得很愚笨,常常遭到高澄的恥笑。連他們的母親婁昭君都瞧不起高洋,后來聽到高洋要謀魏自立,婁昭君公開反對說,汝父如龍,汝兄如虎,他們都沒做成,你是什么東西,你也配?
只有高歡生前看出高洋與眾不同,曾對人說:“此兒意識過人。”
高洋被推到前臺后,立馬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鎮定老練,連放了幾個大招,一舉穩住了東魏政局:
安定人心——高洋秘不發喪,隱瞞高澄已死的真相,對外宣稱高澄只是受傷而已;
控制晉陽——在平叛、處理了刺客之后,高洋留下親信鎮守鄴城,自己帶隊趕赴晉陽,將東魏的政治軍事基地牢牢控制在手中;
更改政令——到達晉陽穩定政局之后,高洋立即召見晉陽的舊臣宿將,并宣布調整高澄執政時一些不合時宜的政策,借此樹立個人權威。
孝靜帝以為高澄已死,還想弄出點動靜,結果來了個更狠的角兒,孝靜帝一下子被鎮得死死的。
盡管高洋的母親婁昭君反對兒子行禪代之事,但高洋還是在掌權的第二年,即公元550年登上皇位,成為歷史上飽受爭議的齊文宣帝。
從533年高歡控制北魏朝政算起,歷經兩代三人17年的努力,高氏家族終于取代元氏家族,建立起北齊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