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波檢測技術及應用(第2版)
- 萬升云等編著
- 1192字
- 2025-08-07 15:02:06
1.1.1 振動
物體(或質點)受到一定力的作用,將離開平衡位置,產生一個位移,該力消失后,它將回到其平衡位置;并且還要越過平衡位置移到相反方向的最大位移位置,然后返回平衡位置。這樣一個完整運動過程稱為一個“循環”或稱為一次“全振動”。
振動是往復、周期性的運動,振動的快慢常用振動周期和振動頻率兩個物理量來描述,振動的強弱則用振幅來描述。
周期——振動物體完成一次全振動所需要的時間,稱為振動周期,用T表示。常用單位為秒(s)。
頻率——振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完成全振動的次數,稱為振動頻率,用f表示。常用單位為赫茲(Hz)。
振幅——振動物體離開平衡位置的最大距離,稱為振動的振幅,用A表示。
由周期和頻率的定義可知,二者互為倒數,即

1.諧振動
最簡單最基本的直線振動稱為諧振動,任何復雜的振動都可視為多個諧振動的合成。如圖1-1所示,質點M作勻速圓周運動時,其水平投影就是一種水平方向的諧振動。質點M的水平位移y和時間t的關系可用諧振方程來描述

式中 A——振幅,即最大水平位移;
ω——圓頻率,即1s內變化的弧度數;
φ——初相位,即t=0時質點M的相位;
ωt+φ——質點M在t時刻的相位。

圖1-1 質點諧振動參考圖
諧振動方程描述了諧振動物體在任一時刻的位移情況,其特點如下:
1)物體受到的回復力大小與位移成正比,其方向總是指向平衡位置,如彈簧振子的振動,單擺與音叉的振動等。
2)諧振物體的振幅不變,為自由振動,其頻率為固有頻率。
3)由于物體做諧振動時,只有彈性力或重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符合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因此諧振物體的能量遵守機械能守恒。
4)在平衡位置時動能最大,勢能為零;在位移最大位置時勢能最大,動能為零;其總能量保持不變。
2.阻尼振動
諧振動是理想條件下的振動,即不考慮摩擦和其他阻力的影響。但任何實際物體的振動,總要受到阻力的作用。由于克服阻力做功,振動物體的能量不斷減少。同時,由于在振動傳播過程中,伴隨著能量的傳播,也使振動物體的能量不斷地減少。這種隨時間變化振幅不斷減小或能量不斷減少的振動稱為阻尼振動。
阻尼振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曲線如圖1-2所示。

圖1-2 阻尼振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曲線
阻尼振動的振幅不斷減小,而周期卻不斷延長。阻尼振動受到阻力作用,不符合機械能守恒。
3.受迫振動
受迫振動是物體受到周期性變化的外力作用時所產生的振動,如氣缸中活塞的振動。
受迫振動的振幅與外力的頻率有關,當外力頻率與受迫振動物體固有頻率相同時,受迫振動的振幅達最大值,這種現象稱為共振。
受迫振動物體受到外力作用,不符合機械能守恒。
超聲波探頭中的壓電晶片在發射超聲波時,一方面在高頻電脈沖激勵下產生受迫振動,另一方面在起振后受到晶片背面吸收塊的阻尼作用,因此又是阻尼振動。壓電晶片在接收超聲波時同樣產生受迫振動和阻尼振動。在設計探頭中的壓電晶片時,應使高頻電脈沖的頻率等于壓電晶片的固有頻率,從而產生共振,這時壓電晶片的電聲能量轉換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