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立場不同,各有算計
- 重生70年代:從擺攤賣菜開始
- 正經不瘦
- 2064字
- 2025-08-11 00:01:00
“趙大哥,您忙著,我得先走了哈?!?
她到了回去給表姨姥姥做飯的時間了。
孩子還小。
表舅和表舅媽都要上班,下了班興許還有應酬。
家里只有退休閑賦的表姨姥姥自己,又要看著孩子,肯定倒不過來手做飯。
所以她得趕在做飯前回去,等飯做好之后再回來攤子做買賣。
其實這也是公路局局長家老太太主動幫劉淑芬聯絡工作的原因之一。
留在惠武縣,總能幫著搭把手。
而且賣菜就早中晚三個時間段。
早晨兒子兒媳婦能搭把手,而且還可以買早飯吃。
中午和傍晚讓劉淑芬提前回來做,做完再去守攤子賣菜也不耽誤。
老太太甚至連路線都幫劉淑芬規劃好了。
劉淑芬起身要走,趙小軍不意外。
他倆剛才就聊到這一點了。
而這個情況,也是趙小軍判斷劉淑芬侵占他一半攤位資源并不是楊鐵軍幫別人挖坑的理由。
起碼截止到目前來看,楊鐵軍沒有幫劉凱或者趙耀星出頭針對自己的跡象。
而這不是重點。
趙小軍關注的也從來不是這些細枝末節。
盤外招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他現在關注的重點是——
劉淑芬竟然有手表。
同樣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她竟然有一塊手表。
沒處說理啊。
還有沒有王法,講不講道德了?
趙小軍眼皮突然發燙。
他望著劉淑芬拐走的背影,半晌才醒悟。
這不是眼皮發燙,這就是眼饞!
劉淑芬走后不多久,菜市場開始上人了。
趙小軍剛在門口買了倆大饅頭,還有3分錢兩塊還能撈半勺汁子的豆腐乳。
就被突如其來的買菜隊伍給拽了回去。
看樣子縣城工作的人,中午回家吃飯的還不老少。
趙小軍便也收斂雜念,以最傳統的方式,坐等客戶轉悠過來主動問價。
他想看看守株待兔的方式,能否撐得住菜市場的租賃費用。
中午飯這波客人還不少。
趙小軍數了數,經過自己攤位出菜市場的人起碼有200多個,不過大部分人經過4排-1時已經買完了菜。
經過這里只是出菜市場的路徑選擇。
當然也有進來就倒著逛的,但貌似他們都有熟攤位,經過趙小軍的4排-1時很多連眼神都吝嗇瞥一下。
從進來客人到人流量變稀松,也就一個小時不到。
趙小軍一共賣了4毛7分錢。
其中3毛5還是后半程回來的劉淑芬‘引’來的。
一個跟劉淑芬說了兩句話的戴眼鏡的大齡青年。
青年原本買了幾顆菜,看樣子都打算走了,才發現眼熟的劉淑芬,湊過來聊了幾句,不知是故意支持她生意,還是怎的,反正就想要買一兜土豆。
趙小軍在旁瞧著,感覺對方很像是臨時起意。
結果劉淑芬的土豆就攤上那一小摞,全收市還不夠客人隨口說的斤兩……
趙小軍拿了幾顆土豆說先借給劉淑芬,勉強算給自己的攤子開了張。
一個能賣卻沒了貨,旁邊趙小軍一顆都賣不出去。
感覺好像受到了性別歧視。
當然了,也可能是背景人脈的作用力。
誰又知道呢。
另一個是買大棗順便買了兩根黃瓜的灰發小老太太。
劉淑芬準備不充分,裝大棗的牛紙袋沒拿出來,蹲在攤子下面從一個挎布袋子里翻找。
小老太太大概是閑著無聊才順手買的。
送完這一波客人,劉淑芬攤位已經沒多少東西了。
她看著也有點疲憊。
回去給局長表舅家做了飯,又馬不停蹄回來忙菜攤子,壓根沒顧上休息。
她和趙小軍兩人對比明顯。
一個累的直喘氣,一個閑的打哈欠。
趙小軍深吸一口氣,重重的嘆出來。
如果一天三波上客戶都是這樣的販賣成績,就算虧不著,也夠嗆餓不死。
趙小軍突然想到上次自己和譚麗娜過來遇到的場景。
之前那個老菜農莫不是在這個位置賣不出錢來,想打退堂鼓又不舍得這個營生吧?
肚子咕嚕嚕叫喚。
趙小軍打算先祭五臟廟再考慮其他。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大哥,我帶了菜,你嘗嘗?”
旁邊劉淑芬突然莫名其妙獻殷勤。
趙小軍想要開口拒絕,奈何鋁飯盒打開的香味撲鼻。
話到嘴邊又跟著菜香味兒一起咽下。
燒茄子真香。
湯汁里都油汪汪的。
公路局領導家的伙食可真棒。
“大哥,跟你打聽個事兒行不?”
“啥事?。俊?
趙小軍咬了一口大饅頭,心想無事獻殷勤,非那啥即那啥。
果然,天下沒有白吃的燒茄子和燉豆角。
“我看你一車拉來了不少菜,能處理一部分給我嗎?”
處理?
批發的意思吧?
“行啊。”
趙小軍吃了對方的飯,其實也有跟她拉近關系的意圖。
賣菜能賺幾個錢?
幾厘幾分的積攢,忒丟重生者的臉。
青山水庫里免費的魚賣不動嗎?
一條是一條的利潤,絕對的無本買賣。
不比燒茄子香?
不成想對方主動湊上來了。
“大哥,我的意思是,你能不能,那啥,價格上給我留點……”
說到這個,趙小軍可就精神了。
食欲都得靠邊站。
飯也不吃了,饅頭也不嚼了,轉過身。
趙小軍正色的望著麻花辮姑娘劉淑芬:
“妹子,你咋想的,干脆直接點說唄,咱敞開了嘮,只要別讓我白忙活,大差不差就勻給你。”
攤子只要存在即可。
趙小軍其實都有過合作賣菜,一起分成的念頭。
既然劉淑芬這妹子想讓自己干批發商,絕對比他想的還如意。
堪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趙小軍的話讓劉淑芬稍顯遲疑。
她不清楚蔬菜的成本價,而且了解的價格和品種都挺片面。
因為大多都依賴她表姨姥姥給聯系的‘供應商’。
少量她自己平日里買菜積攢的‘人脈’,其實也有點不抗造。
顧客的身份和同行的身份,待遇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給劉淑芬供貨的品種有點像是開盲盒似的憑運氣,并且頻率和數量上,也勉強稱得上青黃不接。
因為她是沒證的二道販子,沒法親自去拉,主要成本和功夫,都搭在交通來往不便這個條件上。
只靠老家運輸的土特產,每月也賺不了仨瓜倆棗。
她必須要另謀供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