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自殺式自由
- 朕的奧匈還能搶救一下
- 作家BbxnM8
- 4213字
- 2025-08-17 08:00:00
1871年,弗朗茨像牛馬一樣工作了一年,結束了一場戰爭,建立了一個王國,分割了一個王國。
經濟借助戰爭刺激,以及戰爭后海量涌入的戰爭賠款,以及關稅同盟這股董封,終于展現出了火熱狀態。
科佩爾的紡織城只是這股熱潮的一片浪花,快速增長在其他區域普遍發生。波西米亞的煤炭、鐵礦和金屬制品通過易北河輸送到柏林極具競爭力,波西米亞的紡織品也在擴張,并沒有因為沿海紡織城的興旺而衰落。吃掉的主要是以前英國紡織品的份額。維也納的絲綢工業同樣找到了新的市場,北德意志地區沒什么像樣的絲綢紡織業,進口的主要是法國絲綢,法國又因戰爭關系,幾乎中斷了跟北德意志的貿易,此時維也納的絲織品取而代之。
輕重工業在一個陡然擴大一倍有余,且跟本國鐵路相同,水運便利的大市場中,快速攻城略地。
有得就有失,規模更大,質量更好,更有優勢的威斯特法輪(魯爾區)的鋼鐵和鋼鐵制品,大量涌入奧地利帝國,跟波西米亞的工廠競爭奧地利的鐵軌、車輛和輪轂的市場,克虜伯的優質鑄鋼輪轂幾乎瞬間贏得了鐵路公司的全部訂單,讓好幾家中小鑄造廠關閉。
巴伐利亞的啤酒也更多的出現在維也納、布拉格的市場上,本地品牌的啤酒商頓感壓力巨大。
大多數從業者還有一個感覺就是,物價似乎變得便宜了,而工資水平即便沒有增長,也覺得生活更好過了。更大的市場,帶來的是更有成本優勢的產品。
在這樣一片大好的形勢下,唯一出現的讓人驚訝的變化是匈牙利出現了大問題,匈牙利王國議會宣布罷黜國王,單方面廢除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國王頭銜。
這件事發生之后,整個德意志地區都出現了緊張的氛圍。畢竟匈牙利可不是小國,論人口或許無法跟列強相比,但影響力在一眾小國家中絕對是翹楚,尤其在南歐地區,匈牙利擁有遠大于人口數量的影響力。
這是歷史進程和地緣位置賦予匈牙利的優勢。
曾經在奧斯曼帝國不可一世的時代,整個歐洲都在奧斯曼帝國的鐵蹄下瑟瑟發抖,奧斯曼大肆向歐洲擴張,匈牙利剛好擋在了這個擴張方向,因為奧斯曼帝國從多瑙河下游進發,而匈牙利位于中游平原地區,無險可守,幾乎被滅亡,幾任匈牙利國王戰死沙場,最后被打的絕嗣,王位才落到了哈布斯堡家族頭上。
而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剛好是伴隨著率領德意志和中南歐地區的國家,將奧斯曼抵擋在匈牙利地區的輝煌戰功。
可以這么說,是因為匈牙利人的抵抗,才挽救了歐洲文明,至少挽救了很多歐洲國家,不使他們遭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否則如今的南歐地區,很難說有多少成為巴爾干的狀態,四分五裂,宗教沖突,封建保守,跟工業文明徹底斷絕。
在于巔峰期的奧斯曼帝國鏖戰了一個世紀之后,哈布斯堡家族帶領匈牙利人殺回老家,重新控制了整個多瑙河中游平原。在那些年里,匈牙利超高比例的騎兵數量,讓歐洲人認識到這個曾經的游牧文明國家,依然保留了很多民族特色和戰斗天賦。匈牙利也因此,在歐洲核心區有相當的影響力,而不是像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被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巴爾干國家,甚至都不為歐洲普通民眾知道。而他們的領主,就可以娶過來自匈牙利的某個伯爵之女。
這個因為聯合作戰,同一宗教,不斷通婚而跟歐洲核心區域有更深聯系的南歐國家,卻突然做出了廢黜哈布斯堡家族國王的決定,很難不讓人關注。
剛剛經歷過德奧反法同盟戰爭的歐洲開始緊張起來,擔心會發生新的戰爭,維也納的股票市場出現了劇烈波動。
外交上,各國也開始活躍,各國大使紛紛求見奧地利帝國外交機構,試圖第一時間弄清楚奧地利的反應和態度。
英國表達了關切,法國表達了擔憂,德意志帝國則送來了俾斯麥堅定的支持。
“奧托伯爵認為,奧匈帝國不該解體,即便解體之后,至少也該保留某種意義的同盟。在這一點上,德意志帝國將全力支持奧地利帝國。”
俾斯麥曾說過,奧匈帝國在南歐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幾乎是南歐和平的最大保障,如果該地區沒有一個奧匈帝國,歐洲也該在這一區域建立一個這樣的國家。
俾斯麥擔心南歐失控,接著影響到巴爾干,進而產生跟奧斯曼帝國的直接沖突。這樣的歷史不止一次發生,在對抗奧斯曼帝國入侵的戰爭中,普魯士一般都跟奧地利結盟,雙方共同面對奧斯曼帝國的慣性,一直持續到奧斯曼帝國衰落,開始收縮。
“感謝奧托伯爵的支持,請回復他,雖然我個人對于匈牙利王國的選擇十分痛苦,萬分遺憾。但是我決定尊重匈牙利人的選擇,接受這份屈辱。”
匈牙利國王頭銜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奧匈帝國因為拉攏住了匈牙利,才能保證大國地位。戰略上這塊地方也不容有失,周圍被喀爾巴阡山脈四面拱衛起來的完整版塊,如果匈牙利脫離可就丟失了,一旦匈牙利跟奧斯曼帝國結盟就能通過廣袤的平原,直抵南歐的下腹部位置。沿著多瑙河,奧斯曼帝國不但能攻打布達佩斯,還能攻打維也納。可以說,丟失了匈牙利的奧地利帝國,就相當于丟失了幽云十六州的北宋一樣,在戰略上徹底被動。
如果是一百年前,奧地利只能因此跟匈牙利死磕到底,到了這個時代,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弱,不在對歐洲構成威脅后,匈牙利的區位優勢地位,也跟著大幅下降了,甚至奧地利帝國本身,都因為奧斯曼的衰弱在歐洲顯得沒有那么重要了。只有在奧斯曼帝國有能力入侵的時候,維也納才能獲得整個歐洲的支援,并成為帶領歐洲抵抗,反擊奧斯曼帝國的領袖。
因為匈牙利區位優勢下降,不再是歐洲對抗亞洲的前哨基地,所以弗朗茨也能夠接受,丟掉匈牙利王冠,雖然對哈布斯堡家族的影響力是個巨大的衰弱,可拿回了倫巴第威尼斯,足以彌補這個損失,繼續保持大國地位,位列英法俄普奧眾強之列,只是排名墊底而已。
所以他打算接受,他在普法奧戰爭之前,弗朗茨甚至就打了最壞的主意,只是當時是為了拉攏南德四邦,增加數百萬主體德意志人口,才選擇了讓匈牙利自由的飛翔,只是沒想到他們竟然連個國王頭銜都不想給他。
宣稱唯有徹底的脫離哈布斯堡,才算是真正贏得了自由。
說這話的人叫科蘇特,1848年革命時期的領袖,遠比安德拉希伯爵和費倫茨更有影響力。他雖然長期流亡在國外,身邊卻有數千投奔者,這些可不是只能依附他的革命士兵,大多數都是貴族子弟,有的是當年跟他一起被流放,被迫離開匈牙利的貴族軍官,也有沖著他的名氣,而逃離祖國去投靠他的。
奧匈折中妥協之后,弗朗茨赦免了科蘇特,可他卻堅持自我流放,不接受哈布斯堡皇帝的赦免。不僅僅因為不想領這份情,而是在表達他的政治態度,那就是永遠都不會跟哈布斯堡家族和解。
這樣一個人,往往也有人格魅力,科蘇特能聚集這么一大批信徒,甚至在意大利、波西米亞戰場上,都有科蘇特信徒們組成的匈牙利軍團的身影。科蘇特本身的影響力之大,讓他哪怕人在國外,他國內的信徒都能組建起來,在議會中跟費倫茨進行派系爭斗。
現在這個人回國,在他的祖國獲得了全部自由之后,他在倫敦發表了一番深情流露,措辭強硬的宣言,然后帶著三千信徒在阜姆港登陸,乘坐1848年還沒有出現在匈牙利的火車回到了當時還沒用鐵橋連接起來的布達和佩斯。正因為這座鐵路橋修通,才有了布達佩斯這個名字。
從港口開始,騎著白馬的科蘇特就不斷接收人群的祝賀,匈牙利人看見他,就是看見了活著的民族傳奇。數以千計的信徒背后,是數以千計的老牌貴族,各種各樣的力量開始匯聚在科蘇特身邊,就像曾經革命時期一樣,要醞釀出一場大變。
對匈牙利來說的這個大變,就是在科蘇特進入布達佩斯,接著被選為了議員,然后當選了議長提出來,并高票通過的廢黜國王法案。
弗朗茨沒有回應,沒有發聲明,默默的接受了這個結果。
因意大利領地恢復,增加了近千萬倫巴第和威尼斯人口,國家變得更大了,但卻沒有更強,根本無力打一場內戰。這種情況是在普法戰爭前他就預想到的,因為一場讓奧地利德意志人靠民族熱情參與的戰爭,戰后卻不足以增強德意志人的權力,并不會帶來德意志人對帝國的向心力增強,匈牙利王國的完全自由,卻肯定會削弱奧匈帝國的實力。他沒預想到的是匈牙利王國會廢黜他的王位。
在他設想中,奧地利和匈牙利將成為兩個互不統屬的國家,唯一的聯系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就像漢諾威和英國長久以來的共主君合國,而在英王同時作為漢諾威君主的一百多年里,英國一直都在保護漢諾威。這樣的設想,既不會讓匈牙利拖奧匈帝國后腿,對外依然有極大的可能共同進退,主要是讓外界看到奧地利帝國依然有可能使用匈牙利的力量,這能讓奧地利帝國繼續保持大國地位。
幸好收回了意大利地區,那塊富庶的北意大利區域,占了整個意大利人口的四分之一,統計人口580萬人。跟匈牙利地區一千萬人口沒法比,卻更加富裕,有經濟意義,也只有經濟意義。匈牙利的脫離,就已經讓奧地利帝國不能打了。
所以默認,是唯一的選擇。
只是弗朗茨很不解,這對匈牙利真的好嗎,將一個沒什么權力,但卻有極大影響力的國王廢黜,意味著匈牙利在歐洲將跟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帝國建立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徹底割裂。匈牙利以自身的實力和地位重新出發,在歐洲最多只是一個二流小國,影響力肯定比不上西班牙、荷蘭,甚至比利時,最多只能跟現在的意大利比一下。
從一個一流帝國的二分之一主人,變成一個二流國家坐小孩桌,獲得的只有一個名義上的完全自由,絕對獨立,真的值得嗎?
更離譜的事情接二連三出現,廢黜了哈布斯堡國王之后,匈牙利宣布建立共和國,直接在君主林立的歐洲國家中當了異類,造成的后果是很長時間內除了美國和奧斯曼帝國外,不被其他歐洲國家承認,連法蘭西共和國都是這種待遇,更何況匈牙利。
拉約什科蘇特為臨時總統,然后宣布解散王國議會,進行大選。大選之后,他自然以高票當選總統。共和國正式國會召開后,很快又宣布不加入奧匈帝國時期批準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收回關稅自主權。
弗朗茨很震撼,他感受到了一種匈牙利人高喊著自由在自殺的強烈精神沖擊。
如果說廢黜國王,建立共和國也算符合激進的資產階級思想的話,那么退出弗朗茨好容易談成的關稅同盟,那就是自殺了。匈牙利從政治上、軍事上都有獨立的實力,唯獨經濟上是高度依賴奧地利市場,除了奧地利市場,匈牙利最大的貿易伙伴是英國,可僅占匈牙利出口十幾個點的百分比。
匈牙利出口的主要是農產品,廣袤的多瑙河平原實在是一塊天賜的農耕之地。可他們的農產品不可能全都賣給英國,現在離開德意志關稅同盟后,一時間根本不可能找到替代市場,往北是德意志地區,有關稅保護,往南是巴爾干地區,是一個比匈牙利更窮的農業國,往東是俄國,俄國會需要匈牙利的農產品嗎?只有往西,經過阜姆港向外出口,只能是英國。
為了所謂的關稅自主權,放棄了自己百分之九十的市場,這就是自殺。
匈牙利的自殺,還差點殺死了奧地利。
波西米亞王國,加利西亞省都亂了起來,在加上西邊的意大利地區,整個奧地利帝國,一時間竟有大崩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