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拿破侖三世
- 朕的奧匈還能搶救一下
- 作家BbxnM8
- 6584字
- 2025-08-09 08:00:00
拿破侖三世很頹廢,胡子拉碴,跟上次見面時候的趾高氣揚相比,簡直換了個人,讓人感覺他不是法國皇帝,而是普魯士國王,那個老爺子。
拿破侖三世還很拘謹,甚至看得出來他有點害怕,畢竟眼前這個人能決定他的命運,他不知道自己會被流放去哪里,厄爾巴島還是圣赫勒拿?
“喝點吧?!?
在奧地利的皇室專列上,弗朗茨拿出了一瓶紅酒。拿破侖三世嗯了一聲,彎著身子窩進列車客廳沙發中,他此時還穿著一身軍裝,身上帶著餿味。
一個投降的皇帝,待遇不該這么差才對。
注意到了弗朗茨的視線,拿破侖三世尷尬解釋道:“是別人要求我穿上這身衣服的,我不知道為什么?!?
弗朗茨苦笑道:“是俾斯麥想讓我看的。”
“這個騙子?!?
拿破侖三世小聲咒罵。
全世界最有資格罵俾斯麥的人中,拿破侖數第一。
弗朗茨讓侍者給他倒酒,就酒的味道聊了起來。拿破侖三世很懂酒,看來拿破侖這個名字,讓他即便顛沛流離,混的層次也不低,只一口就知道了是什么酒,產自哪里。
著名的梅特涅莊園出產,沒錯,就是那個奧地利首相的莊園。他也是一位大貴族,祖上留下了至少三處封建莊園??墒窃谀闷苼鰬馉幍臎_擊下,莊園經濟幾乎破產。不過聰明人就是聰明人,能掌管一個帝國的頭腦,用來經營莊園的時候,依然犀利。梅特涅很快就學會了商人的手段,采用了精品戰略,他的莊園酒莊出產的紅酒價格高昂,包裝精美,加上他的名望很快就打出了廣告效應,暢銷半個歐洲的上流社會,讓梅特涅家族不但沒有在革命的沖擊下像其他老牌貴族那樣破產,反而成了奧地利巨富。
拿破侖戰爭之后,梅特涅長袖善舞,幾乎主導了維也納和會,讓奧地利得到了實力和地位不相稱的影響力。很多條款,都是梅特涅運作下通過了,因此維也納體系建立后的時代,有時候也被稱作梅特涅時代。
都是左右一個時代的人,讓人不由拿他跟現在的俾斯麥作對比。相比之下,弗朗茨覺得還是俾斯麥更可怕一些,畢竟他更沒有底線。梅特涅雖然長袖善舞,至少沒怎么聽說他坑人的事情。
悄悄把法國皇帝坑成什么樣了。
似乎是很久沒有過上奢靡的生活了,又似乎知道這種生活以后可能不太能碰到了,拿破侖三世喝酒喝的很認真,每一口都細細品,臉上露出陶醉的神色。
弗朗茨則讓侍者不斷給他倒酒,他雖然滑稽的謝幕了,但是法國這種實力的帝國,一次性敗光也是一種天賦,弗朗茨很想聽聽他的經驗。一個成功者成功的經驗無法復制,一個失敗者失敗的經驗卻值得警惕。
一口一口,連個花生米都沒有,拿破侖三世就這么干下去了半瓶子酒,面色透紅,眼神中透露出狡黠,讓旁邊的侍衛警惕起來,因為此時的拿破侖三世,像一個戰場上下來的法國兵痞。
“你也是騙子?!?
不知道是不是有點醉了,又或者是借酒壯膽,拿破侖三世出言不遜。
“呵呵,是嗎。”
弗朗茨不介意,他一直在等對方開口,他覺得他有很多話想說。
“騙子,都是騙子。都在騙我?!?
突然他歇斯底里起來,侍衛的槍都拔了出來。
“收起來?!?
弗朗茨小聲呵斥。
“都出去吧?!?
一個六十歲的法國俘虜有什么可怕的,登車之前經過嚴格的檢查,身上不可能有武器。
侍衛很不放心的離開之后,拿破侖三世開始暢所欲言。
“你們都在騙我,都在騙我。”
“誰在騙你?我?”
弗朗茨以為對方指的是那份密約,他確實埋了點伏筆,可算不上騙。寫的明明白白,法國遭到普魯士主動攻擊,奧地利會幫助法國,可這場仗是法國主動攻擊。說白了,他扣了字眼,讓法國皇帝以為自己是親法國的,加上法國人自以為是覺得奧地利必然復仇,根本不會在乎條約里的字眼。要怪,只能怪他們太草臺班子了。
“我說的不是那份密約。我從來都沒指望過你們遵守?!?
“哦?”
這倒有點意思了。
“只是我猜錯了,我以為奧地利會等到法國和普魯士兩敗俱傷才會參戰??蓻]想到你們第一時間就宣戰了,為什么?”
渾濁的眼睛看著弗朗茨,讓他感覺仿佛被一個酒蒙子盯著。
“我無法解釋?!?
告訴拿破侖三世是為了德意志人而戰,他肯定不相信。
“我懂了。是俾斯麥對不對,是他承諾了什么。這個人根本不可信,你被他騙了?!?
這都有應激綜合癥了。想不明白的,肯定是俾斯麥搞鬼。
弗朗茨也不解釋,這樣理解挺好。
“我對俾斯麥不感興趣,我很想知道,你為什么要開戰?”
“這不是個問題。法國別無選擇。我們不能接受查理五世的帝國再次建立,抱歉?!?
這個說法弗朗茨聽的都要生繭子了,當西班牙議會選擇利奧波德親王的消息傳開,整個法國報紙叫的最兇的就是這個口號。查理五世帝國,是當初一個超級強大的帝國,在西班牙帝國最強大的時候建立,領土不算世界各地的海外殖民地,還占了半個歐洲。當時的西班牙半島、意大利、德意志地區,幾乎都在這個帝國統治下。相當于整個西歐地區,除了法國之外,沒有獨立的國家,法國四周每一個方向都是這個帝國的領地。
當時的查理五世帝國強大的讓人窒息,當英國國王想離婚都因為老婆是查理五世的姨媽,教皇不敢批準,因為查理五世的軍隊剛剛燒了羅馬,教訓了跟法國同盟對抗自己的教皇。最后導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為了離個婚,將英國羅馬教脫離了羅馬,自成一體。
強大到法國雖然屢敗屢戰的對抗查理帝國,竟然在整個歐洲都找不到一個盟友,最后只能跟異教徒國家奧斯曼帝國結盟,連節操都不要了。
之所以說抱歉,是因為這個帝國的建立者,正是哈布斯堡家族。那是哈布斯堡王朝最輝煌的時候,也是歐洲歷史上又一次有機會統一的時刻。有西班牙從海外搜刮的黃金,加上德意志地區無數的亡命徒,實在是太理想的組合,更何況當時的西班牙軍隊還很強悍,海軍更是無敵艦隊,只可惜法國人扮演了攪屎棍的角色,到處找人結盟對抗查理五世,乃至自己一度被俘虜都不妥協,放回去后繼續選擇對抗。
查理五世強大了一生,也戰斗了一生,一直跟各路反對他的同盟作戰,就好像一個武林高手一直被各路豪強挑戰一樣。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心累了,皇帝都不想當了,晚年選擇了退位,他將自己龐大的帝國一分為二,神圣羅馬帝國傳給了他的弟弟,西班牙帝國則傳給了他的兒子。
“我明白普魯士親王坐上西班牙王位,對法國確實很有威脅??墒悄汩_戰之前,就沒評估過雙方的戰斗力嗎?”
普魯士可不是一招覺醒的,而是先后打贏了兩場戰爭,打敗了丹麥和奧地利,丹麥或許不值得作為參考,可奧地利并不弱。雙方都動用了20萬軍隊,而普魯士的兵役法讓他們能夠動員出120萬軍隊,這些都是可以算出來,甚至普魯士人公開過的信息。能戰勝強敵,證明軍隊不弱,乘以龐大的規模,勝負基本都能算出來。
拿破侖三世突然抱著頭,痛苦道:“他們都在騙我。說能輕易戰勝普魯士的。我也以為是這樣,所以我帶著我的兒子,一起踏上了戰場……”
接下來就是個悲劇,劇情弗朗茨很清楚,除了第一戰渡河進入了普魯士領土薩爾布呂肯,拿破侖三世和皇子騎馬高調入城,法國保證瘋狂報道,洋溢著勝利的氣氛,仿佛打進了柏林一樣。之后普魯士軍隊增援過來,很快打退法軍,之后戰爭就進入了法國階段,法軍從此再也沒有踏進過普魯士一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我的議員,我的將軍,甚至我的皇后,他們為什么騙我?”
拿破侖三世像一個孩子一樣推卸責任。
戰前法國人盲目樂觀的氣氛,確實很能忽悠人,但一個統治者,永遠不該失去理性。
“他們告訴我,法蘭西軍人連綁腿上最后一顆紐扣都準備好了,隨時能痛擊普魯士?!?
可實際上,法國人幾乎什么都沒做。法國人的戰爭呼聲,從盧森堡危機之后,就沒有停過。報紙連篇累牘,記者、評論員們用華麗的辭藻在報紙上宣傳勝利輕而易舉,權貴、議員們在議會用浮夸的語言談論榮耀唾手可得??蛇@些好戰分子,始終都只是打嘴炮,而他們的對手,俾斯麥已經編織出了一張困住法國的外交大網,法國戰前就被徹底孤立,找不到任何盟友,毛奇更是提前兩年做好了戰爭方案,枕戈待旦隨時都能動手。
“告訴你這些的人,大多數既沒有上過戰場,也不用上戰場。”
弗朗茨嘆道。如果拿破侖三世能多跟那些真正懂軍事的將軍了解下情況就好了。那些將軍雖然也好戰,多少是懂的。
身邊圍繞著都是一些這樣的人,拿破侖三世如同身處信息繭房之中,怎么可能得出正確的判斷。
一瓶酒喝完又來一瓶,閑話就酒,越說越多。
拿破侖最后都有點失控,滿口都是抱怨,心中滿是不服,時而又無比沮喪,懊悔自己做了很多錯事,像一個剛從賭場里出來的賭徒。他的心情很能理解,他平時應該不這樣。
說的話也毫無邏輯,一會兒抱怨連他的臣民也背叛了他,一會又說他相信他的臣民是忠于他的,都是那群共和派搞的鬼。
弗朗茨需要花費很大腦力才能將他混亂的話串成邏輯,對比已經知道的一些情報,基本明白了一個站在拿破侖三世角度看到的情況。
戰前弗朗茨就對這場戰爭有個定義,是普法雙方都渴望打的一場戰爭,這個結論是沒有問題的。擠壓了幾年的歷史恩怨,拿破侖個人被俾斯麥羞辱的情感,最后西班牙王位問題無法解開的死結都注定了這場戰爭。
驅使拿破侖最后倉促開戰的原因,除了被拒絕的西班牙王位問題,還因為國內問題太嚴重了。戰前的1869年選舉,反對派共和派獲得了330萬張選票,擁護政府的派系雖然得到了450萬張選票,可是卻比上屆選舉少了50萬張。一時間讓法國共和派十分活躍,到處充斥著走向共和的演講,拿破侖三世能做的只有繼續嚴密控制報刊,不讓這些有毒言論散布到報紙上。
可這讓他心慌了,他不敢鎮壓,更不敢取締議會中的共和派,因為這是法國,是會引發革命的。為了測試以及證明他還是受擁護的,于是他搞了一次大型投票,讓民眾選擇支持帝制還是共和,結果一千萬人投票,七百萬人支持帝制。
拿破侖的統治基礎還是有的,上千萬農民是支持他的,他也是被農民選上臺的,有時候農民這種居住在較為封閉的農村環境,眼里只有左鄰右舍的熟人社會中的群體,反而比城市里的陌生社會更講人情,盡管無聊也會走著維系了幾十年,幾代人的老親戚。農民之所以支持拿破侖三世,還是拿破侖留下的遺產,多虧了當初他給農民分地,幾十畝能夠養家糊口的小塊土地,讓法國農民感念拿破侖家族幾代人。
反對拿破侖的,則是一群城市里的中產,一群被稱作資產階級自由派的團體。不過這個資產階級一直讓弗朗茨很困惑,或許是他以前理解錯了,他覺得這批人跟商人沒什么關聯。這群人中的領導者,往往都不是搞資本的,一般是律師,學者這樣的社會精英。資產階級幾乎都不是資本家,因此資產中的‘資’并不是投資的意思。所以弗朗茨開始以富裕的理想主義者稱呼這群人,他們中充斥著大量詩人、作家,以及藝術家,充滿想象力。
他們的支持者中,倒是有不少有資本味道的群體,比如法國特有的海量的食利階層,據說法國有三分之一家庭依靠食利為生。他們或者是有祖上有錢時購買的固定年金,或者是持有大批債券,無所事事,精力就都用到其他事情上了。不過這三分之一的人不可能都支持共和,相反拿破侖三世在一些敘事中可是大金融資本的代理人。
“你的統治基礎是在的??蔀槭裁磩倓傇谇熬€退卻,巴黎就會發生政變呢?總不可能你的支持者都是溫和的謙謙君子,而反對者全都是激進的行動派吧?”
“他們是工人。”
弗朗茨豁然開朗。無產階級,他們是經濟狀況最沒有抗風險能力的群體,戰爭這種灰犀牛式的風險,是普通工人無法承受的。
這個說法,是奧地利報紙不會報道的角度,因為比法國落后很多的奧地利,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工人群體。雙方的規模差著級別呢,法國已經有了上百萬的產業工人,奧地利帝國類似的雇傭也就十幾二十萬。奧地利的敘事中,主要是民族問題,其他問題反而被民族問題沖淡了。
“你不該得罪工人的?!?
“是啊,我不該得罪工人,可我沒辦法讓所有人都喜歡我,雖然我已經盡力那么做了。”
普法戰爭前,恰好是法國經濟疲軟時期,近十年來經濟都不景氣,工人生存日益惡化,因此巴黎工人有強烈的改變狀態的動力,也因此巴黎是這個時期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那么多工人活動家之所以聚集在巴黎,而不是工人數量更多的英國,就是因為只有巴黎才有這么多有革命動力的工人,其他地方要么工人不夠多,要么工人不夠革命,不好搞。
拿破侖對這樣的情況采取了暴力壓制措施,禁止工人集會,禁止工人組建團體??蓻]想到共和派的首領,有名的活動家甘比大拉攏了工人團體,于是一下子得到了330萬票。
弗朗茨心里默默記住,改善工人狀態,維護他們的利益,因為他們是有統戰價值的,弄不好就革你的命。
“得到工人支持,確實是共和派廢除帝制的基礎。這讓他們有了足夠的,在議會中斗爭的人數。如果不是你被俘的消息傳回巴黎,他們不可能成功的。反倒是你任命的首相,沒想到會承受不住壓力辭職,覺得這是一切崩潰的開始?!?
“我不知道。與我無關。我在打仗?!?
弗朗茨跟他探討執政的得失,他竟然開始了甩鍋。
弗朗茨慢慢開始了解這位皇帝的性格了,法蘭西第二帝國臺面上站著的,都是些什么牛鬼蛇神?。?
首相不夠堅強,他的皇帝在前線奮戰,且不管沒有能力的皇帝去前線浪這件事本身有多不靠譜,但已經去了,在后方的首相就該負責穩定局面。結果開戰剛剛半個月,前線稍稍退卻,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勝負的時候,在反對派的壓力下,他就辭職了。他辭個冒險的職啊,雖然是他代表的政府宣的戰,可法國是個帝國啊,只有皇帝能負責,而皇帝在前線。
這位首相正是弗朗茨認知中的那種富裕階層的理想主義者,他叫埃米勒·奧利維耶,是一位作家,做過律師,1848年革命時起家,那時法國人民推翻了復辟的奧爾良王朝,組建了臨時政府,奧利維耶開始步入政壇,次年拿破侖三世回國,終結了革命,當選了總統,免職了奧利維耶的非法職務,此后他繼續從事律師職業,并開始從事反對拿破侖三世的社會活動。由于活動能力出色,當選立法會議員,被拿破侖收買,給他做了讓步,允許他施行一些改革后,他基本投靠了拿破侖三世,從一個共和派轉變成君主立憲派。
1870年1月,拿破侖任命他為司法部長,奧利維耶開始大刀闊斧推出了修改憲法,實行兩院制,還要在各行各業改革弊政,可惜不到半年,普法戰爭爆發了,一切設想,一切理念都來不及實施。
戰場初敗,法軍被普魯士軍隊從薩爾布呂肯擊退,敗退回過境之內,共和派立刻以此為契機,在議會中施壓,要求奧利維耶辭職,他就真的辭職了。此時可是戰爭時期啊,一個首相竟然意識不到自己此時交出權力意味著什么。
斗倒奧利維耶的共和派領袖甘比大,這人能力不差。能將共和派從一個少數派發展成第二大勢力,還是在一個管控嚴密的帝國中,不可能沒有能力??赡芰κ且换厥?,一個能在自家國家的軍隊在前線奮戰的時候,在背后爭權奪利,這種人的格局高不到哪去。在他看來,拿破侖三世不在巴黎,這是最好的斗爭機會。
此時法國的黨爭,堪比明末。各派爭個你死我活,管他什么八旗入關呢,國家好不好關他們什么事,反正不能讓對手好。在他們眼中,外敵并不可怕,反倒是內賊更可怕,如果能接著外敵之手除掉內賊,就完美了。
激烈的黨爭,不擇手段,沒有底線的政客,不負責人的皇帝,這就是此時法國的現狀,這德行,竟然還敢開戰?
但只要拿破侖三世不離開巴黎,還是什么事都不會有。至少普魯士跟法國一戰,肯定是一場苦戰,不會有普法戰爭這么干脆利落。因為甘比大逼奧利維耶下臺后,他也沒能掌握政權,而是在攝政皇后支持下,八里橋伯爵上臺組閣。這時候攝政皇后維持住了局面,卻不敢讓拿破侖繼續后撤,至少不能回巴黎。這種擔憂不無道理,當初拿破侖的威望那么高,當他在前線敗退的時候,巴黎還是發生了起義。巴黎市民真的太愛革命這個行當了。
最后拿破侖戰敗的消息壓垮了所有的努力,市民在街上高呼沖向皇宮,歐仁妮皇后不敢逗留,因為法國人是真的敢殺皇后的。
“你應該撤回去的。如果能帶著軍隊撤回去,那就更完美了?!?
法國緩慢的動員效率,讓法軍難以短時間內集結,除了前線二十多萬兵力外,各地還有相同規模的兵力,海外也有不少兵力,只要時間足夠,巴黎城下雙方可以展開一場勢均力敵的野戰,至于退回巴黎組織巷戰,這就別想了,到不了那份上起義早就爆發了。
“皇后不讓我后撤?!?
他是被皇后逼著死戰的,果然是頭發長見識短,明知道巴黎都快出現革命了,還不想著讓皇帝趕緊回來,自己鎮不住場子,還不知道讓最能鎮住場子的人回來鎮場子,反倒將不合適的人推向了不合適的方向。
“你這位皇后還真是——”
一時間不知道怎么評價了。
拿破侖三世的風流韻事十分流行,據說他結婚幾個星期之后,就開始出去找情婦了。結果跟歐仁妮皇后只有一個兒子,此后再也沒有懷孕過。
“我可憐的歐仁妮,這不怪她,是我沒保護好她。”
說起自己的皇后,拿破侖三世突然難過的捂著臉哭起來,勾起了弗朗茨強烈的好奇,難道這小子還是真愛?
哭了一會兒,拿破侖三世開始回憶起來,嘴里含混不清,顛三倒四的講了很多關于歐仁妮的故事。
弗朗茨聽著聽著,竟然不由得跟拿破侖三世產生了共情,因為他那位皇后,跟自己的皇后,都不是省油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