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被拿破侖三世攔截
- 朕的奧匈還能搶救一下
- 作家BbxnM8
- 4818字
- 2025-08-08 20:00:00
“才兩億?”
身在維也納的弗朗茨聽到簽訂草案的消息后不由震驚。
怎么俾斯麥又要玩寬大權術?
普奧戰爭十分寬大,除了逼奧地利將自己的意大利領地威尼斯交給意大利之外,沒要一寸土地,一分賠款。為此俾斯麥不惜以死相逼。
結果是良好的,普奧之間沒有結下深仇大恨,普奧戰爭中被俘虜了兩萬多人的奧地利盟友薩克森王國,甚至在第二年就加入了普魯士組建的北德意志邦聯,是南德意志邦國中唯一一個加入的,而戰爭期間,他們還在跟奧地利并肩作戰。
可寬大德意志邦國,是為了搞團結,寬大法國是為什么?
電聯在巴黎負責談判的首相阿道夫親王,回答是俾斯麥擔心列強干涉,所以打算盡快結束這場戰爭。
負責代表奧匈帝國和法國談判的,是由首相阿道夫親王帶領的談判團隊,除了阿道夫親王這個談判正使之外,還有副使安德拉希伯爵,他是以匈牙利首相的身份,得到議會的授命前來的,當然也按照程序得到了皇帝的任命。此時皇帝弗朗茨敢不任命他嗎,二十多萬匈牙利軍隊還在前線作戰,安德拉希伯爵這時候哪怕說要讓奧匈帝國皇帝答應戰后退位,他估計都不敢直接拒絕。
安德拉西伯爵為什么要求參與談判,弗朗茨猜測大概是小心眼的匈牙利人擔心匈牙利會在談判中吃虧,匈牙利給他的印象就是如此。
雖說是三國談判,起主要作用的,還是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倒不是阿道夫親王不愿意起作用,而是皇帝臨行面命,告訴他談判要以普魯士為主,他盡量配合俾斯麥。阿道夫領會了皇帝的精神,覺得還是皇帝高明,這是把普魯士頂在前面,以后法國人只會嫉恨普魯士,不會跟奧地利交惡。
他領會了個屁,弗朗茨唯一的目的,就是配合俾斯麥狠狠敲法國人一筆,擔心作為貴族的阿道夫抹不開面子,沒有俾斯麥那么狠。
但俾斯麥怎么就只要兩億法郎呢,說好的50億呢,弗朗茨還指著這筆錢應付跟匈牙利脫鉤之后的經濟沖擊呢。
結果就掙了這點錢,打發叫花子呢?這點錢連軍費都不夠。到頭來,不但沒掙到解決財政危機的錢,反倒要加重財政負擔了。
戰前的一個圖謀破產了。一個擔憂出現了。俾斯麥決定對法國寬容,很有可能是自己改變歷史的結果。對法國寬容,目的就是不想惹怒法國,給兩國以后留下緩和的余地。俾斯麥這么做,肯定另有目的。他打普奧戰爭,寬容奧地利和薩克森,目的是為了打法國的時候兩國不報復,他寬容法國的目的,難道是還在籌劃一場王朝戰爭,還要在跟奧地利打一場。
很有這種可能,畢竟弗朗茨靠著強壓,在普法戰爭前將國內問題壓了下去,沒讓波西米亞人對奧地利帝國的抵制行為持續到戰后,還在戰前用巨大的代價拉攏了匈牙利,讓這個扯后腿專業戶不但沒扯后腿,反而全力支持這場戰爭。雖然自己知道現在的奧地利只是聚力揮舞最后一拳,之后就會萎靡,可外界絕不會這么看,外界看到的是哈布斯堡家族重新彌合了內部矛盾,重新武裝起了六十萬軍隊參與戰爭。
俾斯麥打法國的目的,是為了統一除了奧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如果奧地利對這種統一無力抗拒只能乖乖遵守《布拉格條約》,他當然不會再發動一場戰爭,可奧地利現在表現出了能夠毀約的實力,他就算不打算打,以這種政治家的智慧,也肯定會做好周密準備。
俾斯麥已經在這場戰爭中算計下一場戰爭了,弗朗茨覺得不會落于人后,馬上叫來了卡爾魯格。
“梯也爾現在在哪?”
梯也爾是拿破侖三世時代的知名人士,因反對拿破侖三世的一些政策,曾經被流放,戰前是一位議員,而且是反對派的首領之一。
拿破侖三世投降,議會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新上臺的臨時政府領袖請求他去尋求英國援助。梯也爾以年逾古稀的高齡,沒有推脫,建議不止要爭取英國的支持,而是要爭取國際支持,接著坐著熱氣球飛出了被包圍的巴黎。
他之后的行程可以用急行軍來形容,9月4日從巴黎出發,在英國待了五天。9月15日到達維也納,沒得到弗朗茨的接見。19月18日抵達圣彼得堡,與沙皇會面。10月3日,他又回到維也納,還是沒得到接見。
“他去了佛羅倫薩。”
此時的佛羅倫薩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為什么不是羅馬,因為羅馬還有一個教皇國,此前受拿破侖三世保護,意大利不敢得罪法國,所以不敢占領羅馬教皇國。不過此時的教皇國已經從曾經西面地中海,東臨亞得里亞海,橫貫意大利半島中部的一個大國,被意大利蠶食的只剩下以羅馬為中心的一小塊區域。以前拿破侖三世活著,意大利不敢徹底吞并羅馬教皇國,現在拿破侖三世還活著,但他的帝國已經死了,意大利就敢了。
“你親自去一趟。秘密跟他談談。不要說具體內容,以表達友好為主。”
弗朗茨覺得,他也該拉攏一下法國了。萬一真要跟普魯士對決,不能讓法國中立。只要法國不中立,他肯定打普魯士啊,報仇雪恨是一方面,關鍵是法國現在打不到奧地利,拿破侖戰爭對中歐版圖的重新劃分后,兩國現在不挨著了。
此前梯也爾兩次來到意大利,弗朗茨都沒見他,他倒也沒有堅持,因為畢竟兩國現在正在交戰,奧地利還是和普魯士聯合作戰,單獨接見法國使者太敏感了。可俾斯麥的異樣,讓弗朗茨不太放心,面對這個對手絕對不能有任何大意。
事實證明,小心無大錯。這次秘密接觸非常有收獲。三天后卡爾魯格帶回來一個消息。
“沙皇有進攻奧地利的打算?”
這個消息驚出他一身冷汗,傾國而出進攻法國,現在能打的軍隊幾乎都在法國呢。結果卡爾魯格從梯也爾口中得到了這樣一個消息。
“一旦普法開戰,如果奧匈帝國對普魯士王國采取行動,那么奧匈帝國將會受到俄羅斯帝國的攻擊。這是沙皇親口對梯也爾說的。”
“第一,先確認一下。第二,給阿道夫親王發一封電報,讓他立刻回國。”
這么重大的消息,弗朗茨也不敢貿然相信。現在奧地利和普魯士聯合進攻法國呢,此時法國對外代表釋放這樣的消息,未必沒有挑撥離間的可能。不過這種情報,還是沙皇親口說的,其實不難求證。因為沙皇不對梯也爾保密的情報,意味著不需要特別保密。梯也爾不至于用這么拙劣的謠言挑撥,容易弄巧成拙。
結果很快就確認了,奧匈帝國駐彼得堡大使重金收買了一個經常能跟沙皇接觸的俄國大臣,本想讓他幫忙試探一下沙皇的態度,探尋一下加入普奧不是聯盟,而是開戰的情況下,沙皇會怎么選擇。結果這位大臣都不需要去打聽,直接說了出來,表示跟沙皇談過好幾次,沙皇確實有過聯合普魯士突襲奧地利的打算。原因嗎,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奧地利最后可是站在法國和英國一邊,向俄國下達了最后通牒,成了壓垮俄國抵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這件事讓沙皇耿耿于懷,認為奧地利皇帝是卑鄙小人,背叛了俄羅斯。要知道1848年可是俄羅斯的軍隊挽救了奧地利。
那件事弗朗茨做的確實不仗義,但也是被逼急了,沙俄在黑海的擴張肆無忌憚,多瑙河出海口都要被沙俄控制了,為了防止自己南方出口通道被沙俄控制,奧地利才被迫出手。出手之前也不是沒想過緩和,可沙皇的態度太傲慢,完全是將奧地利當成仆人一樣對待,讓年輕的弗朗茨也動了真氣。
此后兩國關系持續惡化,1862年波蘭人起義,沙俄鎮壓。普魯士在普屬波蘭邊境退避三舍,撤走了跟俄屬波蘭接壤的地帶,給沙皇鎮壓起義提供便利,也表示出無意干涉沙俄在波蘭行動的態度。可當時奧地利在加利西亞波蘭人的抗議下,在加利西亞進行戒嚴,還在邊界增兵。這種行為被沙俄解讀為對自己的威懾,同時也讓加利西亞的波蘭人不滿,波蘭人希望的是奧地利軍隊干涉沙俄的野蠻鎮壓,而不是來鎮壓自己的抗議。
兩邊不討好的行動,讓俄奧關系進一步惡化。
弗朗茨不由冒出冷汗,這個消息太可怕了。悄無聲息間,俾斯麥竟然給奧地利編織了這么一個陷阱。難怪普魯士敢挑起跟法國的戰爭,原來已經做好了完全準備,即便這次奧地利不是幫普魯士,而是幫法國,普魯士也不用怕,俾斯麥早就準備好了后路,提前在沙皇那里買了一份保險。不,甚至更高,普奧戰爭結束后,原本打算普奧兩敗俱傷后吞并盧森堡的法國找到俾斯麥,要求吞并盧森堡,還要求俾斯麥派兵協助,結果俾斯麥直接擺開不惜一戰的態度下,法國被迫接受英國要求跑去倫敦開會,接受了盧森堡的中立地位。那時候俾斯麥就敢不惜一戰,恐怕就已經在俄國手里買了保險了。
可是俾斯麥能用什么收買俄國呢?
答案已經揭曉,就在被普魯士軍隊圍困在梅斯要塞的十幾萬精銳主力投降后第三天,俄國外交大臣戈爾恰科夫親王發出外交通告,宣布廢除1856年跟英法簽訂的協約中的中立條款。
那份條約中,規定黑海中立化,不允許任何國家在黑海維持軍事,其實就是針對俄國,自此俄國解散了黑海艦隊,無法保護自己的海上貿易。
黑海對俄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彼得大帝曾經苦心打造的,現在一直被沙皇當做首都的波羅的海海港圣彼得堡的出口量跟黑海都不是一個級別的,作為俄國最大出口商品小麥,黑海地區出口量是圣彼得堡的四倍。因為這里剛好靠近俄國糧食產區,富饒的烏克蘭和南俄平原,還有河流通航,而圣彼得堡每年好幾個月結冰期。
因此沙俄絕對不可能放棄在黑海方向擴張,甚至在波羅的海方向,拿破侖戰爭之后,已經幾十年沒有擴張了,但在黑海方向就擴張個不停,知道1855年英法被逼急,聯合將俄國打了回去,這才老實了十五年。
所以支持俄國在黑海恢復武裝,這應該是俾斯麥的條件,但不一定是全部。弗朗茨甚至覺得,如果為了德意志統一,在必須沙皇相助的時候,俾斯麥舍得將波蘭割讓出去。
不管俾斯麥還許諾了什么好處,總之沙俄被收買了。此時關于黑海問題,俾斯麥還建議在倫敦召開國際會議討論,會議期從1870年12月到1871年1月。
“必須參加這次會議。”
弗朗茨決定奧地利不能在這次國際會議上置之事外,所以他才召回阿道夫親王,因為他打算親自去一趟巴黎,直接參加跟法國人的談判。
俾斯麥陰招不斷,俄國竟然都被收買的情況,超出了他的預料,他感覺雖然也算穩重老練的阿道夫親王,根本不是俾斯麥的對手,畢竟阿道夫是一位真正的貴族,沒有俾斯麥那么沒底線。
不是弗朗茨反應過度,實在是他覺得以前在歷史書里讀到的關于俾斯麥的只言片語,根本無法描繪出這個人的可怕。
就在這場戰爭中,可憐的拿破侖三世都快被包圍在色當了,俾斯麥還在算計他。他交給了英國《泰晤士報》一份,1866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兼并比利時王國的條約草案,讓英國人知道,原來1866年的時候,法國人竟然打算吞并比利時,而不是僅僅對盧森堡有興趣。
英國人這時候才知道,法國人之所以未必荷蘭要買下盧森堡,醉翁之意不在酒,拿下了盧森堡就打開了通往比利時的通道。比利時太靠近英國了,距離倫敦直線距離300公里,任何一個大國占有比利時,都讓英國人沒有安全感,況且比利時海岸就對著英吉利海峽。
于是在戰爭中,英國緊急進行外交抗議,先后在8月9日、8月11日與普魯士王國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政府簽訂條約,宣稱英國將以海陸軍全力攻擊任何違犯比利時王國中立的國家。正是因為這份條約,讓拿破侖三世被圍在色當,因為色當是一座位于比利時邊境的要塞,如果沒有這份條約,拿破侖三世就是進比利時溜一圈時候比利時還敢反對不成。因為這份條約,他不敢得罪英國,此時如果招惹英國參戰,法國就真的萬劫不復了。
這時候距離拿破侖三世投降,已經不到十天了。都快投了,還被算計一把,惹上俾斯麥,真算是倒了血霉了。
面對這樣的對手,即便再小心都可能吃虧,更何況法國還那么大意,拿破侖三世輸的一點都不虧。
阿道夫親王在兩天后就緊急回國,弗朗茨秘密搭乘專列,準備轉道巴伐利亞前往法國,現在通往巴黎的鐵路,已經完全掌握在毛奇手里。
結果剛到斯特拉斯堡,他就被俾斯麥派人攔下,勸告他的專列不要繼續前進。
“你們怎敢攔截一位皇帝?如此無禮!”
弗朗茨怒道。
“陛下息怒。法國人逃跑的時候,破壞了孚日山脈的鐵路隧道,我們正在搶修,還不能保證安全通行。所以請您在斯特拉斯堡逗留幾日。”
“俾斯麥找的理由這么荒謬嗎?幾十萬軍隊都過去了,我過不去。”
“您的身份畢竟不一樣。另外,奧托伯爵請您在這里稍作逗留,是有一位重要的客人想要跟您會面。”
“重要的客人?威廉陛下?”
“不,是拿破侖三世陛下。”
俾斯麥的副官親自攔截,盡管弗朗茨專列上有一個團的士兵,可這里現在是普魯士軍隊的駐防區,他們不讓過,就不可能過得去。
弗朗茨只能答應跟拿破侖三世見一面,老實說,他對這個人也有點興趣,前期能帶著法國打破維也納體系的枷鎖,后期卻輸的這么徹底。
以英雄的形象登場,以小丑的結局謝幕,這樣的人生也算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