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魯濱遜的航船

讀者和魯濱遜一樣,在陌生的世界里“撿垃圾”,玩生存游戲。只不過魯濱遜撿到、甄選的對象,是來自文明世界的物質(zhì)資料,讀者掌握的卻是信息路標罷了。

翻完一本書,記住一句話。

你是不是就是這么讀書的?

但也有例外的情況。我們會把整部作品作為攻克的對象,對字里行間的深意,反復沉潛回味,最終大獲裨益。這種閱讀行為,自然并非一蹴而就,乃是個經(jīng)年用心、漸次沉淀的過程。

對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精讀尤其如此。

我至今還記得初讀《魯濱遜漂流記》時的情景。那時我十五六歲,從未離開過出生的縣城,網(wǎng)絡(luò)不發(fā)達,最渴望但是找不到的課外讀物是《堂吉訶德》。在這種情況下我得到了一本《魯濱遜漂流記》。故事發(fā)生在大航海時代,魯濱遜離開家鄉(xiāng),見識海浪、荒島、野人,在迥異于文明世界的角落玩荒島生存。那種陌生的世界在眼前緩緩打開、依靠雙手征服生活的欣悅感,使我久久不能忘懷,也埋下最初的因緣。

當時我從未去過比縣城更遠的地方,用《百年孤獨》里的話說,外面的世界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卻像驢子一樣日復一日在這里生活。反觀魯濱遜,他居然能違背父母意愿,出去航海。他見識過什么,當他決意過這樣的生活的時候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這些都是我很好奇的。看他的那些非凡冒險,使我被縣城封閉生活一直擠壓著的一種熱情,也爆發(fā)出來了。

對那時的我來說,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參與愿望”。我想?yún)⑴c到外面的世界中去,參與到變化里來。雖然這充其量只是一種過屠門而大嚼,但對精讀一本書來說,卻是個非常好的開端。

我一次次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后來又花掉身上每一個銅板去搜羅更多的航海小說。書本里遠航出去的每一條船,都使我羨慕不已。《海底兩萬里》《神秘島》《金銀島》,先后對我發(fā)出邀請,我也收獲了一次又一次閱讀的快感。

是的,不只是見識外面的事件,同步也培養(yǎng)起來閱讀的熱情。這一點使我受益終身。

不過中肯地說,當時的我并不能辨識這些作品的好壞。

再一次翻開《魯濱遜漂流記》是大學進了中文系之后。我忘記了具體的緣由是什么,可能純粹是懷舊吧,想念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冒險、熟悉的風物。而這回,從那些熟悉的人物、冒險、風物的字縫間,我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重要,但從前幾乎從未注意的問題:魯濱遜的宗教信仰問題。

宗教信仰對別的小說來說未必是人物塑造及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向度,但對魯濱遜而言完全不同。他成長時的社會環(huán)境,他所抱持的價值觀,他奉為信念的東西如何在現(xiàn)世中歷練,以及經(jīng)過這些歷練后,他的精神世界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內(nèi)容,構(gòu)成了魯濱遜這個人物的思想深度。

而把它們歸結(jié)起來,又全都和人物的宗教信仰問題相關(guān)。

魯濱遜出生于中產(chǎn)之家,父母都是循規(guī)蹈矩的基督徒。他們深信中產(chǎn)階層的生活是最好的,不會像貧苦階層一樣吃苦受罪,又免于上流社會的勾心斗角、腐化墮落。他們希望兒子過自己這樣的生活,他們也有能力在家鄉(xiāng)給兒子謀個差事。與此同時,他們還希望把自己所信奉的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對上帝心懷謙卑,對未知心存敬畏,如此既免于外在的奔波,又收獲內(nèi)心的平靜。

魯濱遜顯然不認同這種生活觀念。他身處激動人心的大航海時代、大發(fā)現(xiàn)時代,各種冒險與發(fā)財?shù)墓适鹿膭又Ec此相比,父母的說教就顯得過于沉悶保守了。

時代風潮,父輩觀念,二者之間形成一股戲劇張力,左右著人物何去何從。這正是魯濱遜出發(fā)的起點,也孕育著他的命運。魯濱遜被內(nèi)心的激情催動,奔向新生活。父母的意見,連同他們的價值觀念,被兒子一起否定掉了。

但事情遠沒有結(jié)束。魯濱遜過去所受到的道德訓誡,會在他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時時浮現(xiàn)出來,使他一次又一次把當下生活與父母的許諾拿來對比,究竟孰優(yōu)孰劣,哪一個才是更好的選擇。

海上的生活不可能總是風平浪靜。那些困難似乎已無法克服的時候,魯濱遜就反悔了,聽膩了的說教在這時變得很有說服力。俗話說在家百樣好,何況眼下在大海的狂風暴雨中,生死未卜,命懸一線。于是魯濱遜開始認同,父親描述的生活,才是正當?shù)纳睢6F(xiàn)在遭受的顛沛流離,是神意為之不悅的表現(xiàn)。

宗教問題,成了一個關(guān)乎“正當?shù)纳睢钡淖h題。魯濱遜背離了正道,就像《圣經(jīng)》里的約拿一樣:

上帝交給約拿一個傳教任務(wù),而約拿因畏難情緒,不遵從命令,執(zhí)意逃離。他乘坐的船剛出港,便起風暴,船員們驚惶不安。約拿決定不連累他人,跳進海里,以紓解神怒。船員們不再受牽連了,約拿卻被海中的大魚所吞噬。約拿在魚肚子里惶恐地懺悔,上帝便寬恕了他。[1]

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魯濱遜當然非常熟悉約拿的故事,和他一同出海的船員們也是如此。遭遇海難,聽聞魯濱遜自述經(jīng)歷后,船員們認定魯濱遜就是約拿的翻版。

他的父親對我用一種鄭重而關(guān)切的口氣說:“青年人,你不應(yīng)該再出海了;你應(yīng)該以這次的遭遇作一個顯明的證據(jù),證明你不能做一個海員。”我說:“怎么,先生,你也不再出海了嗎?”他說:“那又是一回事。這是我的行業(yè),也是我的責任。但是你這次航行,完全是一種嘗試,這是老天爺有意給你點滋味嘗嘗,讓你知道再堅持下去會有什么結(jié)果。我們這次遭遇也許就是由于你的緣故,就像他施船里的約拿一樣。”[2]

包括魯濱遜自己,如今也這么想了。

他自認勘破迷霧,今是昨非。在懺悔和愧疚當中,懷念起父輩的先見之明。那位年長的船主,甚至為此大發(fā)雷霆,因為魯濱遜被詛咒的命運,也連累了他。

作為一個老讀者,面對熟悉的文字,我像是打開了新書。從前被忽略的主人公的絮叨,竟如此纏繞交融于外部境況的變化。對我來說,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甚至遠比冒險其中的海陸更加廣闊。

覺察宗教信仰問題對魯濱遜這個人物的塑造的重要性后,我意識到這本書此時才剛剛對我打開。它并不只是在講一個航海冒險故事,而是關(guān)于一個青年人如何成長,世界觀如何成熟,其外在行動與其篤信的價值觀如何走向統(tǒng)一的旅程。

魯濱遜就像我們生活里鮮活的每個人一樣,會被自己讀進腦袋里的思想左右。這個人物的宿命,居然就潛藏在當初視為陳詞濫調(diào)的父輩說教里。那些早就聽膩的陳詞,在新的境遇里,形塑他的思考,影響他的判斷,并最終使他成長為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

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說的“人物弧光”,即故事主角經(jīng)歷一系列變化,從而有所成長的那種軌跡,在魯濱遜的身上顯露出來了。如果說之前我讀到的主要是這個人在外部世界的冒險,那現(xiàn)在展現(xiàn)的就是他內(nèi)心世界的狂風暴雨。

他那種盲目的熱情在面臨人生挑戰(zhàn)時如何動搖;當此內(nèi)心猶疑之際,他如何對某種確定性產(chǎn)生渴望;以及在這種渴望之下,曾經(jīng)他棄如敝履的宗教陳詞,又是如何一轉(zhuǎn)而成為人生的信條。

對此時的我而言,這些變化,可能比荒島和海龜還要有趣。我在這種好奇心的驅(qū)使下,努力想從文本當中理出頭緒。而在興趣的持續(xù)推進下,閱讀便深入了。新的收獲誘使我更深入地閱讀,隨后本書的作者丹尼爾·笛福,其身世、背景,也陸續(xù)現(xiàn)形了。

本來,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樣的小說,作者是誰、什么背景,有什么緊要呢?

確實如此。

我并不認為每本書的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在任何讀者面前,都同等的重要。但如果有辦法激起你閱讀一部經(jīng)典作品的興趣,形成更具持久力的信念,和它相關(guān)的這些知識點,便遲早會自己來到讀者的面前。此種情形下,讀者能更鮮活、更深度地掌握它們。

對一個十五六歲,從未出過遠門,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的孩子來說,笛福是誰,出身什么階層,《魯濱遜漂流記》是不是第一部英文現(xiàn)代小說,這些知識點,一點都不重要。掌握了它們,也很難說有什么助益。當然,你確實可以正確地把它們填到考卷里,拿一個不錯的分數(shù),然后在考試結(jié)束的第三年徹底忘掉。從前努力學習的成果,也隨之消散。

但對于此時的我來說,不單這個人物在故事里意味著什么是有意思的話題,作者虛構(gòu)這個人物時,其背后與現(xiàn)實間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指涉性是怎樣的,同樣也開始問題化了。

所謂閱讀的深入,實際上就是問題化的過程。你不單是從文本當中獲取信息,更多的還是獲取疑惑。你有疑惑了,即是作者發(fā)出邀請,歡迎你沿用他的設(shè)定,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讀者和魯濱遜一樣,在陌生的世界里“撿垃圾”,玩生存游戲。只不過魯濱遜撿到、甄選的對象,是來自文明世界的物質(zhì)資料,讀者掌握的卻是信息路標罷了。這些知識點在被你掌握以后,會變成稱手的工具。有了這些工具,你將行渡到一個嶄新的世界。

當初為了制造噱頭,笛福把小說包裝成了第一人稱寫就的偽自傳作品。小說出版時,甚至沒有署名。笛福和出版公司期待讀者們相信,這確實出自一個海難幸存者之手。因為當時類似的海難故事非常流行,一個名叫亞歷山大·賽爾基克的英格蘭水手在荒島上獨居四年,因此聲名大噪。正是這個故事啟發(fā)了笛福,于是他便“蹭熱度”,以海難幸存者的口吻寫下了這部小說。

這種營銷之舉最后卻產(chǎn)生了另外一項客觀后果:笛福得以用心理活動的方式,繼續(xù)探討他一向關(guān)切的信仰問題,并把這些道德觀念,實現(xiàn)到魯濱遜身上。

前面提到,笛福在這個18世紀的航海故事、這部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當中,有意或無意地調(diào)用了“約拿”這個《圣經(jīng)》中的人物和自己塑造的人物進行對比。笛福運用大量內(nèi)心獨白,向讀者展現(xiàn)了現(xiàn)實版的約拿,如何在外部沖擊下,一次次調(diào)整精神內(nèi)部的信仰之錨。

讀者可以看到,這本書不光是描寫航海、荒島求生,還描寫了魯濱遜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魯濱遜的精神生活并非一成不變。剛出海時他說“我這個人的行動向來不以宗教為根據(jù)的”,并且“甚少宗教觀念”,對宗教問題,他并不嚴肅。他沒有過分關(guān)注信仰問題,甚至因為對父輩平庸價值觀的排斥,厭棄了那些基于宗教倫理的道德說教。直到剛剛登上荒島,他依然是這樣。

但荒島生活,帶來持續(xù)的孤獨。他只能獨處,和自己對話,這種孤獨狀態(tài)徹底改變了他。他開始看重以前未曾深思的問題,也日益變得深沉:

做完祈禱之后,我拿起《圣經(jīng)》把它翻開,第一眼就看到了下面的話:“等候著主吧,壯著膽吧,他將使你心里充滿力量;等候著主吧。”這幾句話所給我的安慰,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于是我滿心感激地放下書,心里不再難過了,——至少在當時。[3]

面對一系列的海難,面對獨居荒島的孤獨,面對人生的未知,解決了所有眼前之急,又深陷心靈放空。當意義饑渴突然涌現(xiàn)時,魯濱遜翻出《圣經(jīng)》,用教義彌合實際經(jīng)驗中的矛盾。

作家E.M.福斯特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文學人物分類。他把人物分成“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4],那種類型化的、漫畫式的人物,就是扁平人物。他們很容易被記住,一出場就被認出來,往往充當工具人。與此相比,圓形人物則復雜,更有性格縱深,不那么容易被認識。魯濱遜這種有成長性,其生活觀念在變化當中,并經(jīng)由實踐而改變的,就屬于圓形人物。

讀者在其生活實踐中看到,魯濱遜需要那個曾經(jīng)被冷落的上帝,需要一個能量之源,以克服過于強大的蠻荒世界。他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也因之而漸次深入。肇始于父輩,經(jīng)過思考和實踐,最后卻又變成一種完全不同的新形態(tài)。

繁重的生活,勤快的秉性,有條不紊地執(zhí)行著的行動計劃。所有這些執(zhí)著于外部性的繁忙,都不能壓倒他尋求內(nèi)心寧靜的渴望。他希冀獲得穩(wěn)定的倫理支撐,他又需要使自己忙起來,沉醉于物質(zhì)創(chuàng)造的細節(jié)中去。卡爾維諾詼諧地評論說,荒島上的魯濱遜和守規(guī)則的商人類似,一到禮拜天就去教堂捶胸懺悔,接著就趕快回去工作,以免浪費時間。[5]

另一方面,那種驅(qū)動著魯濱遜更深度地介入時代變革的追求,以及繁重而充實的生活,又使他不能像虔誠的教徒一樣耽于玄想的生活。

兩種動力交織在一起,讓魯濱遜形成了不同于父輩教誨的另外一套宗教道德規(guī)范。這其中包括:極強的動手能力(魯濱遜幾乎總是在工作),一次次陷入困頓卻又能白手起家的堅韌,對積累財富的熱衷,以及馴服自然的熱情。

神的教誨不再是指向彼岸,而是如何更合意地在此塵世當中成功。

這是一種全新的宗教倫理哲學,其不光表現(xiàn)在魯濱遜這個虛構(gòu)人物身上,更是一種對現(xiàn)世里時代精神的提煉。

《富蘭克林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說,勤勞是一種神圣的也是世俗的美德,賺錢也是贊美上帝的一種方式。[6]這是對美國“國父”之一富蘭克林的精神氣質(zhì)的描述,放在魯濱遜身上,也同樣適用。

笛福1719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創(chuàng)造了魯濱遜這個人物,而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要到1775年才爆發(fā)。小說家似乎具備了前視功能,使魯濱遜率先在荒島上打磨出后來被馬克斯·韋伯概括為“新教倫理”的美式價值觀。

魯濱遜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典型,一種精神畫像。他不只生活在虛構(gòu)里,也廣泛存在于現(xiàn)實中。他是一種生存方式,一種人和自然長期交互中生成的人類學形態(tài)。以至于這個文學人物,也成了社會學家們講述自己關(guān)切的議題時,樂得其成的征引對象:

正如道登所說,和《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情景一樣,那些附帶從事傳教活動的孤立經(jīng)濟人,取代了班揚筆下那個匆匆穿過名利場、在精神上追尋天國的孤獨朝圣者。[7]

笛福60歲的時候才完成了這部日后最負盛名的作品。在此之前,他主要寫一些政論或宗教方面的小冊子。他出身中下層資產(chǎn)階級,信奉迥異于國教的其他教派。因為替“不順從國教者”寫宣傳冊,嘲諷當局,曾坐牢半年,枷示三次。對他來說,宗教問題,是個絕對嚴肅的課題。

相比于笛福的個人命運,信奉國教者對清教徒的驅(qū)逐,在歷史上有著更深遠的影響:這批清教徒坐上“五月花號”,駛向大西洋彼岸,建立起秉承“新教倫理”的合眾國。丹尼爾·笛福本人的政見與道德觀念,勾勒出一個普世性的問題。

由航海小說展現(xiàn)的異域奇觀,到魯濱遜精神世界里的宗教信仰,再由這種宗教信仰,到現(xiàn)實社會中普遍性的新教倫理,這是我在閱讀《魯濱遜漂流記》這部經(jīng)典文學作品過程中,逐次深入而看到的新視景。

由是,我便得出判斷:《魯濱遜漂流記》,和《神秘島》或《金銀島》等作品存在著巨大差異。盡管它們在題材甚至情節(jié)橋段上有著各種相似或者趨同性,但它們的質(zhì)量并非同樣的好。《魯濱遜漂流記》不只展現(xiàn)了一段奇遇,更描繪了一種更深層的戲劇性,以及某些普遍性命題對于人類的影響。笛福相比凡爾納,理應(yīng)享有更尊崇的文學史地位。

對魯濱遜宗教信仰問題的關(guān)注,還使我注意到大洋彼岸的另一部海洋小說:梅爾維爾的《白鯨記》。

在各種意義上,《白鯨記》和《魯濱遜漂流記》都是同一棵大樹漂洋過海撒下的種子。魯濱遜在荒島上大談宗教道德問題,以求安放那顆孤獨的良心,捕鯨漢們則目睹著一位滄桑的神父走上甲板,把那里當成他的教堂。而這位神父布道的內(nèi)容,又是那位可憐的約拿!

他是多么明顯的一個逃亡者呀!沒有行李,連一只盒子、提箱,或者一只旅行袋都沒有——也沒有朋友陪他上碼頭,給他送行。最后,經(jīng)過多番躲躲閃閃的尋找后,他找到了那只正在裝最后一批貨物的他施船;當他跨上船要到艙里去見船長的時候,一時間個個水手都停止吊裝貨物,注意這個陌生人的一雙賊眼了。[8]

梅爾維爾似乎是在得逞后狡黠地提醒讀者:別忘了,航海的故事早在《圣經(jīng)》里就出現(xiàn)了。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聽一聽專業(yè)人士——一位老水手的人生經(jīng)驗?zāi)兀?

老子云,反者道之動。與笛福共享了同一文學史知識圖譜的梅爾維爾,用其創(chuàng)作的以實瑪利—魁魁格人物組合,顛覆了笛福的魯濱遜—星期五結(jié)構(gòu)。

笛福眼里的現(xiàn)代文明是進步的,未蒙現(xiàn)代文明染指的蠻荒是落后的,梅爾維爾則不然。白鯨意象指向了自然之力的混沌蓬勃,在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自負于掌握現(xiàn)代技術(shù)的文明人肆意掠奪、無限膨脹,幾乎是墮落的,遠不如那些原始人來得知趣。

梅爾維爾在觀念認知上回應(yīng)了笛福,使用的敘事結(jié)構(gòu)卻頗有相通之處。通過二者的對比,以及其對更早的文本也就是《圣經(jīng)》故事的回應(yīng),知識圖譜就在讀者的閱讀期待之外串聯(lián)起來了。

而這種串聯(lián)的過程,甚至至今都未曾停止。

當你在電腦上啟動游戲《合金裝備5》,決定放松一把時,會聽到游戲里的人物“亞哈!亞哈!”的呼喚——亞哈是誰?正是《白鯨記》里那位滿腹復仇之火的獨腿船長。

游戲制作人小島秀夫為了講復仇的故事,直接把復仇者的名字征用到自己的故事中。于是大家可以看到,《白鯨記》的故事繼續(xù)在海洋上航行,在日本又啟發(fā)了另一部杰作。不光游戲,電影也如此。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2》上映,《白鯨記》的故事再次以爆米花的形式現(xiàn)于銀幕。

說這些并非向讀者形容天底下多么缺乏新鮮事,或者一旦掌握了經(jīng)典文學里的規(guī)則,將怎樣對文化消費品的伎倆熟諳于心,而是暗示這樣一種可能性:那些你在通俗故事里看到并為之感動或者雀躍的東西,在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或許可以見到其更豐蘊、更有淵藪意義和原創(chuàng)性的風貌。

不光《魯濱遜漂流記》,其他那些我非常喜歡,一再閱讀,并逐步深化的書,也經(jīng)驗過類似的過程。以文學類別論,這些書大體來說都是被歸為“名著”的作品,通常也是讀者認為枯燥無味的類型。

這是組有趣的矛盾。既然被列為名著,理應(yīng)更有意思,實際上反而沒有通俗小說吸引人。那么,如果連讀起來都味同嚼蠟,它們又是怎么成為經(jīng)典的?

坦誠地說,這是個需要反求諸身的話題。

很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即閱讀本身就是一種能力,需要刻意練習才能獲得。海量的娛樂項目和習以為常的輕閱讀,敗壞了讀者的品味,松弛了我們的專注力,以至于面對經(jīng)典文學這樣的肴饌時,我們居然無從入口。

不是名著不夠好,而是許多讀者不得其門而入。

作為讀者,我們并不是要面對一整個書架的經(jīng)典名著。我們甚至不能斷言,那些被稱為“名著”的作品同樣有過硬的品質(zhì),或者同樣地適合所有人。我們要做的,是基于你的興趣,你此時此刻關(guān)切的某個議題,從中選出一本,然后保持專注。

你會因為什么原因,而打開一部經(jīng)典文學作品?這是至為關(guān)鍵的臨門一腳,也是需要主動培養(yǎng)的一種問題意識。關(guān)鍵不在于答案是什么或者是否一定能找到答案,而在于對答案的渴望所勾起的驅(qū)動和形成的正反饋系統(tǒng)。這種習慣可以陪伴你度過數(shù)十年的閱讀生涯。一個好問題,會使你隨著見識日增而日益擴大的知識網(wǎng)上,不斷結(jié)出新的果實。

名著這東西,就是你會一再閱讀的作品。最初始的興趣是一顆種子,埋下去。向下扎根,同時向上發(fā)育。它會讓以后的持續(xù)熱情,顯得水到渠成。到那一刻,高下自然能分,而你的辨識力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

在后來的閱讀經(jīng)驗里,我看到不同領(lǐng)域的學者征引魯濱遜的故事,如韋伯、馬克思等。這不僅證明了一部文學經(jīng)典的魅力,也使我深信,那種鞭辟入里的旁征博引,絕非在書海當中無目的泛游就能驅(qū)動,而是源于對特定對象的持續(xù)性專注。

新知的累積有其不可預(yù)料的一面,源動力,則在于興趣引發(fā)的持續(xù)專注。而想要獲得這種專注念力,你就必須從興趣入手。

“找到驅(qū)動—樹立信念”,正是閱讀這件事的關(guān)鍵第一步。

注釋

[1]詳情可參見《舊約全書·約拿書》。

[2]《魯濱孫飄流記》,[英]笛福著,徐霞村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第12~13頁。也譯為《魯濱遜漂流記》。

[3]《魯濱孫飄流記》,[英]笛福著,徐霞村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第150頁。

[4]見《小說面面觀》,[英]E.M.福斯特著,楊淑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

[5]見《為什么讀經(jīng)典》,[意]卡爾維諾著,黃燦然、李桂蜜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

[6]《富蘭克林傳》,[美]沃爾特·艾薩克森著,孫豫寧譯,中信出版社,2015年。

[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德]馬克斯·韋伯著,馬齊炎、陳婧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7頁。

[8]《白鯨》,[美]赫爾曼·麥爾維爾著,曹庸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第6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利县| 甘肃省| 望城县| 贺兰县| 日土县| 临澧县| 宝鸡市| 章丘市| 刚察县| 淮滨县| 荣成市| 合作市| 黔南| 云浮市| 齐齐哈尔市| 新乡市| 湟中县| 佛坪县| 丰台区| 通化县| 定襄县| 正定县| 景谷| 黄大仙区| 深圳市| 萝北县| 巴南区| 昌黎县| 若尔盖县| 兴海县| 陆丰市| 德化县| 莱阳市| 比如县| 苍梧县| 海南省| 区。| 齐齐哈尔市| 晋中市| 二手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