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
- 文學的藏寶圖
- 凱鵝
- 1572字
- 2025-08-05 09:51:10
起初,我從縣城新華書店里,借到一本《湯姆叔叔的小屋》。
這部小說描述了黑奴湯姆被奴隸販子轉賣美國各地的艱苦歷程,故事情節令人動容。不光我這么覺得,當時的讀者同樣這么覺得。小說1852年發表的時候,引起強烈的輿論反響,一時間廢奴主義風行。不到十年后,美國內戰爆發,總統林肯擊敗叛亂各州,贏得勝利。他曾風趣地評價小說的作者斯托夫人:寫了一部書,引發了一場大戰。
把林肯的評價和他的《葛底斯堡演說》對照起來看是很有意思的。《葛底斯堡演說》從說理的角度講“我們為何而戰”,論證清晰,觀點雄辯。《湯姆叔叔的小屋》則貢獻了鮮活的生活史,使讀者在具體情事當中,看到蓄奴制度怎樣蹂躪同類,敗壞道德。
一個是載之空言,一個是見于情事。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固然需要高屋建瓴的觀點,也需要在行動復盤、情節敷陳當中體會其深切著明。
文學作品所擅長的,正是后一種。
精讀一部文學作品,能夠感染情緒,激發判斷。讀者會在閱讀過程中形塑觀念,觀念會影響我們對生活遭際的理解,激發對生活的熱情。
這部小說很早就傳入中國,晚清譯家林紓翻譯為《黑奴吁天錄》,書名非常精當。司馬遷講,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遭遇苦難時,人就會問天咒天。這里的“天”,近似于“冥冥中的天意”。黑奴呼的天卻是明確的。指的什么呢?基督教的上帝。
湯姆叔叔是個基督徒,他認為上帝會看顧他,遭遇不幸時需要忍耐,人應該在信仰當中,尋找生的意義。他原先并不識字,為了讀《圣經》,艱難地學習認字。
湯姆也是個讀者,他吃力但是認真地閱讀著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文本。他在閱讀過程中堅定了信仰,這信仰又支撐他熬過一生磨難,臨終時宛如圣徒。
我自己也有過在閱讀過程當中獲得力量的經驗。在不算愉快的求學時代,正是閱讀《約翰·克里斯朵夫》支撐我度過很多沮喪時刻。現在我已經習慣了閱讀帶來的換位思考:如果很難跳出“我執”,那不妨讓另一個人的經歷暫時占據大腦,從他的遭遇、他的反擊當中理解事物的運作方式。當我再從書里跳回現實,總會收獲很多啟發。受益于此,至今我仍然保持著很好的閱讀習慣,并由此發現許多生活樂趣。
湯姆叔叔的閱讀經歷使我對《圣經》也生起好奇心。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喜歡的作品,在讀完一本書后,我會繼續追索相關的其他著作。那些經典文本會被一再提及,切入的角度也非常多元化。我得以從不同的側面去審視同一部經典。
一種感性的閱讀脈絡,在這個重復的過程當中固化清晰了。
這就是我閱讀的經驗。它是我的閱讀史,也是我在理論書籍之外建立、生成的私人文學史。
這種脈絡生成過程使我不僅一直身處閱讀現場,而且能對理論類書籍形成更具把握的判斷,以厘清作者的觀點當中哪些確實蘊含著過人見識,哪些不過是泛涉之辭。
我非常珍視這種建立閱讀脈絡的過程,所以這本書也是沿用同樣的邏輯來完成:確定一個話題,由該話題發散輻射到相關的文本,剖析和分享我在閱讀過程當中的所見所感。
呈現這個過程對其他讀者有什么意義呢?私以為,這不只是在分享我作為普通讀者的私見,也是在展現閱讀的深入、認識的累積的過程。
如果說很多理論書籍是在重復《葛底斯堡演說》式的結論輸出,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卻是《湯姆叔叔的小屋》式的情事感染。我相信這更利于使讀者喜歡上閱讀、喜歡上經典文本。
禪宗公案里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惠能得弘忍衣缽后出逃,師父弘忍護送,二人到河邊,弘忍說,快上船,我來渡你,惠能搶過船槳,說: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閱讀也會經過這樣一種師渡與自渡的轉變,其中較難把控的,恰恰是“師渡”這個環節。我沒有把握通過薄薄一本書就教給讀者終身受用的閱讀方法,但是我可以展現我如何自渡,以啟發其他未遇見名師的讀者,在此過程中一窺閱讀的樂趣與收獲,生起閱讀的熱情和信心。
最后,感謝編輯李陳的認真負責,為本書成稿提供了莫大幫助。感謝閱讀群的友友們,十多年相處,滋生出奇怪的歸屬感,使本人的工作、生活、閱讀,多少和大家相關。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