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域四百年2:割據與融合
- 李東
- 2874字
- 2025-08-01 15:29:03
01 從一塊玉石講起
《韓非子》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在山中砍柴時發現一塊石包玉。卞和識貨,就把它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找玉匠一看,說是石頭。大怒之下,他以欺君為名砍了卞和的左腳。厲王死后,武王登基,卞和再次獻上這塊石包玉。楚武王找玉匠鑒別,也說是石頭。于是楚武王以欺君為名砍了卞和的右腳。楚武王在位50年,到了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這塊石包玉在楚山下痛哭,楚文王得知,命人問其原因。卞和說:“我哭的不是我的腳,而是這塊玉。忠貞不二的人被當作欺君貪婪之人受處罰,而愚昧奸邪之徒被當作治世良臣受寵幸,這世道黑白顛倒了呀!”于是,楚文王命人切開這塊石頭,舉世無雙的美玉現世,這塊楚玉被命名為和氏璧。
楚文王繼位的時間是公元前689年。此時,和氏璧并沒有被雕琢,而是深藏楚宮300多年。到楚懷王時代(公元前323年),楚國發兵魏國,一舉拿下襄陵等8個邑,史稱襄陵之役。楚國威震齊、燕、趙、魏、秦、韓六國。為表彰有功的大司馬昭陽,楚懷王將和氏璧賞給了他。
昭陽得了和氏璧,很是高興,于是大宴賓客,席間難免將和氏璧拿出炫耀一番。酒足飯飽,賓客散去,和氏璧沒了!昭陽命人挨個盤查,最終懷疑是貧窮落魄、靠“嘴”吃飯的張儀所為。張儀被暴打之后裝死,然后被扔進了茅坑。他逃脫后,直奔秦國,在師兄蘇秦的暗助下得到秦惠文王的賞識,后成為秦國國相。
公元前283年,趙國宦者令繆賢在集市上花五百金購得一塊玉。玉工鑒定,確認此玉就是失蹤已久的和氏璧。繆賢將此玉獻給了趙惠文王。秦昭襄王獲知,致信趙惠文王,愿以15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才有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軍王翦攻破趙國國都邯鄲,和氏璧又“完璧歸秦”。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秦始皇讓玉匠將和氏璧雕刻成傳國玉璽。璽方四寸,上紐交五龍,由李斯篆寫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其間還演繹了一出“失而復得”的傳說故事,以告知世人“君權神授”的正統性。但和氏璧并未給秦國帶來好運。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獻出這枚傳國玉璽。自此,它成為漢朝的皇帝權力的象征。王莽篡權,建立新朝,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玉璽,老太后大怒,將玉璽摔在地上,崩掉一個角,王莽讓匠人用黃金補角,玉璽成了“金鑲玉”,這也成了后世鑒別傳國玉璽的依據。
公元23年,王莽死于攻入長安的亂軍之中,更始帝劉玄得到傳國玉璽。后來更始軍被赤眉軍打敗,玉璽又到了赤眉軍所立皇帝劉盆子手中。再后來,赤眉軍投降,劉秀得到了這枚傳國玉璽。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進宮誅殺宦官,“十常侍”張讓、段珪等人劫持漢少帝出逃。也許就是這次出逃中,掌璽宦官將傳國玉璽扔進了一口井中。因“十常侍”被殺,所以無人知道玉璽去了哪里。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記載,討伐董卓時,孫堅駐軍洛陽城東南,附近的甄官井口,每天早晨有五彩云氣浮動。孫堅命人下井,打撈出了這枚傳國玉璽。幾年后,孫堅攻擊荊州的劉表,中埋伏,戰死,傳國玉璽為袁術所得。袁術死后,大臣徐璆(qiú)奪了玉璽,獻給了曹操,曹丞相交歸漢獻帝,后來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給了魏王曹丕。
司馬氏取代曹魏后,玉璽成為西晉的國寶。之后,“八王之亂”加“五胡入中原”,門閥割據政權形成。公元311年,前趙皇帝劉聰俘獲西晉懷帝司馬熾,傳國玉璽歸了前趙。公元320年,后趙的石勒滅前趙,得到了傳國玉璽。石勒為了證明他稱帝的合法性,又在玉璽的一側刻上了“天命石氏”四個字。公元350年,石勒的重養孫、掌權的漢人冉閔奪權篡位,改國號為魏,史稱冉魏。后趙亡國,傳國玉璽傳到了冉閔手中。兩年后冉閔在與前燕作戰中被擒,冉魏將領謀劃著用傳國玉璽為籌碼向東晉借兵,結果玉璽被東晉將領騙走,到了安西將軍謝尚手中。謝尚連夜派300精騎將傳國玉璽送往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交給了東晉穆帝司馬聃。傳國玉璽重歸司馬氏手中。
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南朝是宋、齊、梁、陳,北朝是北魏(后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到了梁武帝時期,侯景作亂,攻入皇宮,得到了這枚傳國玉璽。不久后侯景死了,他的部將侯子鑒得到了傳國玉璽。他認為所有的戰亂都是由這塊石頭引發的,于是將之隨手扔進了棲霞寺的一口井中。后來寺中一位老和尚淘井的時候發現了這枚傳國玉璽,此時已是陳朝了。老和尚就將此物獻給了陳武帝陳霸先。
公元589年,隋文帝大軍南下滅陳,隋一統華夏,傳國玉璽又被收入隋宮。
公元618年,江都政變,身在行宮的隋煬帝楊廣被叛將宇文化及等人所殺。蕭皇后先后流落于叛軍宇文化及、竇建德處,后義成公主迎其至突厥,傳國玉璽又被蕭皇后攜帶遁入漠北突厥。
公元630年,唐貞觀四年,大將軍李靖北上討伐突厥,迎蕭皇后重回中原,將傳國玉璽交給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905年,唐天祐四年,權臣朱溫為建新朝,在滑州(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滑縣)白馬驛殘暴地濫殺以裴樞為首的朝臣,釀成“白馬驛之禍”,逼迫唐哀帝禪位,奪傳國玉璽,建立梁朝,史稱后梁。
唐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存勖南擊后梁、北取契丹、東取河北、西并河中,擊敗后梁時奪取了傳國玉璽,于公元923年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史稱后唐。
公元936年,后晉石敬瑭引契丹軍包圍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帶著母親、妻兒登玄武樓自焚。從此,真的“傳國玉璽”不復存在……
和氏璧是什么?不過是一種結構復雜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硬度大、密度高的石頭而已,只是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含義,成為國之重器,代表著皇權神授的光芒。千百年的王朝更替,帝王將相你剛唱罷我登場,使一塊“石頭”的傳說不斷演繹,似乎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代表其“氣數已盡”。
為什么?帝王將相只是想通過一塊石頭來證明權力獲得的正統性、合法性、公正性,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正”的意思在于“真”,除此之外皆是“偽”;“統”的意思就是承天之合,一統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因為怕天下人不認可,于是有了“正統論”。
“正統”說自曹丕篡漢開始不斷被強化,后代王朝為了證明合法性也不斷尋求“正統”的依據,以致用和氏璧雕琢的傳國玉璽,到清代統治者還要假傳其藏于皇宮中,盡管它被乾隆認定只是贗品。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王朝更替,不管是什么民族,要入主中原并到中原百姓的認可,就必須提倡“正統論”。自秦統一中國2000多年來,“正統論”將一個個草原民族融合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成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
當年,子貢曾問孔子治國之道,孔子說:“備足糧秣,充實軍備,百姓支持。”子貢又問:“如果三選二,去除哪一個?”孔子說:“軍隊。”子貢又問:“再二選一呢,去除哪一個?”孔子說:“去掉糧秣。人都會死,沒有糧食,不過是餓死罷了,但如果沒有了百姓的支持,國將不存。”
人民就是江山!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就是2500年前“子貢問政”的核心思想。得民心者才有實力爭奪天下,區區一枚傳國玉璽又有何用呢?
不過話說回來,正因為中國古代這些帝王如此看重傳國玉璽,追求對大一統王朝的統治,才使得中國歷史總是趨向于統一。
我們的故事將從極力強調“正統”的魏文帝曹丕開始,一代政治家、文學家為了彰顯政權的合法性,在那方神傳的石頭上刻上了:“魏受漢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