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文字之上,流言之下
- 你聽得見我嗎
- 愛吃蛋糕的小朱朱
- 1082字
- 2025-07-31 08:51:45
林清語的新書《她們與城市》出版之后,初期反響超出預期。先是豆瓣上的閱讀筆記刷屏,其后是知乎上有關“女性成長與文學”的話題被頂上熱榜。一位微博百萬粉絲的女性博主直接轉發封面并評論:“你以為你在讀別人的人生,其實她寫的就是你。”一時間,轉評如潮。
她卻沒時間為此慶祝。書店簽售、媒體采訪、社群講座、讀者答疑……生活變得忙亂,她幾乎每天都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在凌晨敲字修改第二版稿件。“熱度”成了一種讓人窒息的氣體,裹住她的身體也綁住了她的思想。
某天下午,一個編審在內部群里提醒她:“你的那篇《夜歸的發型師》被人說抄襲了,你最好早點回應。”
她怔住。點開鏈接,是一條帶圖長微博,配上紅圈標注的比對文本。那位網友聲稱,林清語“改寫了一位自媒體創作者三年前的故事,只換了人物設定和幾個地名”,并配有大量“相似段落”的截圖。
評論區開始分裂,有人支持:“清語不會這樣做,她寫作一直很真誠。”
也有人質疑:“抄就抄了,別拿真實改編當擋箭牌。”
更有甚者冷嘲熱諷:“所謂的‘女性之聲’,不過是又一個文藝資本騙局。”
出版社公關很快介入,向她發來危機處理方案:“如你無實質抄襲證據,我們建議沉默,同時準備版權材料備用。”林清語本可以照著劇本走,但她選擇了另一個方向。
她私信那位控訴她的網友,語氣平靜:“你好,我想和你認真聊聊,如果你方便,我們可以約個時間通話。”那人沒回。她又去查那篇被對比的原文,發現那只是一個短小的匿名投稿,并無任何注冊作者信息,平臺也早已關閉。
她突然意識到,這并不只是一個“被誤會”的問題,而是關于“文字權屬”的根本裂縫。在寫作這件事上,誰先說,誰說得響,誰說得更慘,似乎就能贏得真相的資格。
一周后,爭議還未平息,她決定寫一篇回應文章,不為辯解,只為自白。
文章題為:《如果你說那是你的故事,那我們是不是也聽過同一個哭聲》。她坦承那篇小說確實來源于一次公益采訪,一位深夜在地鐵口剪頭發的單親媽媽,“我只是記錄下了她故事中的某些情節,但她的語氣,她的嘆息,還有她轉頭那一刻的神情,是無法復制的。那是我們共同的時代背景造就的回聲。”
文章末尾,她引用了那位發型師說過的一句話:“我不怕別人用我講過的故事,只要她們真的是聽懂了。”
文章發出后,當晚即登上微博熱搜。評論區開始倒向她,有讀者留言:“或許這就是寫作者的宿命,被誤解,但仍堅持記錄。”
與此同時,出版社卻也向她發出善意提醒:“你已經成了話題人物,接下來每個字、每個行為,都會被放大。清語,你得小心。”
她關掉手機,靠在窗邊。
遠處是城市晚高峰的光流,像某種沉默的洪水在玻璃窗外咆哮。
她輕聲對自己說:“我不怕被看,我怕的是再也不敢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