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再分紅
- 重返1983:萬元戶到全球首富
- 甜甜的夾燒肉
- 2000字
- 2025-08-23 22:21:00
“那就好。慢慢來,別一下子教太多,把她嚇著。”陳衛東坐在旁邊,拿起一件做好的襯衫看著針腳,“這蝴蝶牌確實好用吧?”
“嗯!”林秀芝用力點頭,眼睛亮晶晶的,“又快又穩,做出來的線腳都漂亮不少。就是太貴了,一百多塊錢呢……”她至今想起來還有點心疼。
“工具好,效率才高,才能接更多的活兒,錢才能賺回來。”陳衛東笑道,“等開春了,看看情況,如果生意還這么好,說不定還得再添一臺。”
“再添一臺?”林秀芝驚訝地睜大了眼睛,隨即也笑了,“那咱這店可真要變成個小工廠了。”
夫妻倆就著昏黃的燈光,輕聲聊著家里的瑣事,生意的規劃,對杏兒的培養,對父母的牽掛。
沒有驚天動地的言語,只有平淡溫馨的陪伴和對未來共同的憧憬。
窗外的寒意被徹底隔絕,只剩下屋里爐火的噼啪聲和彼此交織的呼吸聲。
資金方面,由于山貨生意持續穩定,加上裁縫鋪收入增加,雖然有支出了,但總資金依然穩步增長到了825.8元。
陳衛東看著賬本,心里越發有底。這就像滾雪球,只要方向對,雪球自然會越滾越大。
他合上賬本,吹熄了煤油燈,擁著妻子入睡。明天,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
…………
時間在忙碌中悄然而逝,轉眼就到了臘月。
北風呼嘯,天氣徹底冷了下來,地里早就沒了農活,光禿禿的田壟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霜雪,安靜地等待著來年的春耕。
分田到戶后的第一個冬天,家家戶戶似乎都比往年多了幾分盤算和期待,也多了幾分閑嘮嗑的工夫。
臨近年關,山貨生意越發紅火。城里人過年講究個年貨豐盛,干蘑菇、木耳、野味干貨成了緊俏貨。
陳衛國幾乎隔天就要往后山坳跑一趟,王老五家的存貨都快被他搬空了。
老漢樂得合不攏嘴,每次都不忘塞給衛國一些新晾的薯干或者炒熟的松子讓他路上吃。
店里的裁縫活兒也迎來了一個小高峰,過年穿新衣是老百姓刻在骨子里的念想,林秀芝和杏兒忙得腳不沾地,連翠花嬸都幫著做些釘扣子的零活。
這天晚上,店里打了烊,吃過了晚飯。
陳衛東把林秀芝、陳衛國叫到里屋,把那本記得密密麻麻的賬本攤開在炕桌上,煤油燈的光暈將三個人的影子拉得長長的。
“眼看要過年了,咱這小半年忙忙活活,也該盤盤賬,分分紅,讓大家手里都寬綽點,過個好年。”陳衛東說著,拿出算盤,開始一筆一筆地算。
收入主要來自三塊:一是雜貨和山貨的利潤,二是裁縫鋪的收入,三是之前南下帶回的布料做成的成衣利潤。
支出則包括房租、水電、翠花嬸的工資、日常開銷、收購山貨的成本、南下路費、買縫紉機的錢等等。
算盤珠子噼里啪啦響了一陣,最后的總數讓三人都吸了一口氣:除去所有成本和預留的周轉資金,凈利竟然達到了1968.67元!加上之前剩余的,總資金達到了2468.67元。
“這么多!”林秀芝捂著嘴,難以置信。她知道生意不錯,但沒想到能賺這么多。
陳衛國也瞪大了眼睛,呼吸都有些急促。
陳衛東心里有數,但看到最終數字,還是難掩激動。他清了清嗓子,開始分配。
“咱們仨,是這生意的主力。秀芝,裁縫鋪是你一針一線踩出來的,功勞最大。衛國,風里來雨里去收山貨,出力最多。我呢,就看店,跑跑腿去供銷社,出出主意。”他頓了頓,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錢,“這樣,這錢,咱仨平分!留500出來周轉,其他的每人六百五十六塊兩毛二!”
說著,他數出兩份厚厚的“大團結”,分別推到林秀芝和陳衛國面前。
六百多塊!在這個普通工人年工資也就四五百塊的年代,而且還只是工人,這絕對是一筆巨款了!
林秀芝看著眼前那摞錢,手都有些抖,眼圈微微發紅,這是她靠自己手藝掙來的,前所未有的踏實和自豪。
陳衛國更是激動得臉膛發紅,緊緊攥著錢,喃喃道:“哥……這……這也太多了……”
“不多,這是你們應得的。”陳衛東斬釘截鐵,“把錢收好,想買點啥就買點啥,也給爹娘買點好東西。剩下的自己攢著。”
他特意強調了“自己攢著”,尤其是對陳衛國。弟弟大了,該有自己的積蓄了,以后說親、成家,都需要錢。
這次他沒讓衛國全部上交父母,也是一種尊重和成長。
杏兒早就懂事地回避了,她來學徒管吃管住,月底林秀芝已經私下給了她五塊錢零花,小姑娘已經高興得什么似的。
分完了錢,屋里氣氛更加熱絡。
陳衛國興奮地計劃著要給爹娘買什么年貨,給自己添置什么新行頭。
林秀芝則琢磨著這筆“巨款”該怎么存放才安全。
陳衛東看著窗外沉沉的夜色,忽然開口道:“開春后,狗蛋就七歲了,該上學了。”
一句話,讓屋里安靜了下來。林秀芝愣了一下,點點頭:“是啊,到時候了。就是……村小學條件差,聽說就一個老師,教好幾個年級。”
“條件差也得上。”陳衛東語氣堅定,“咱倆這輩子,吃虧就吃虧在沒文化上。不能再讓狗蛋走咱們的老路。知識改變命運,這話說得一點沒錯。不光狗蛋要上,以后有機會,咱們也得學點文化,不能當睜眼瞎。”
他想起前世狗蛋因為家里窮,上學晚,學習也吃力,后來勉強初中畢業就下了地,一輩子困在黃土里。這一世,絕不能再這樣。
“嗯,聽你的。”林秀芝重重點頭,她對丈夫的話深信不疑。
“等過年回去,我就去村小學問問情況,先把名給報上。”陳衛東做出了決定。
第二天,陳衛國依舊騎著車去王老五家收山貨,這是節前最后一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