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好不容易才說服朱高熾支持自己打這一仗,自然不肯就這么回去。
此時聽到朱高燧有不同看法,當當即就追問了起來。
而他語氣里的迫切,更是一點掩飾都沒有。
這讓剛放寬心的朱瞻基臉色又是一變,獨自對朱高熾暗惱起來。
老爹啊,你又不是不知道爺爺的性子,好不容易出來一趟,不在這里撒歡撒個夠怎么可能回去?
后方吃緊,您大可從其他地方想想辦法,先把軍費供上,只要老爺子玩開心了,還怕他責怪不成?
現在好了,您是恪盡職守,擔心影響大明國力,可爺爺根本不領情啊!
這道折子不可以說是沒有一點效果,起碼讓爺爺對您的看法更差了!
朱瞻基滿腹牢騷,他就想不明白了,永樂大典和順天那邊的建造事宜隨便扣一扣,錢不就來了嗎?
為什么自己這老爹非要給皇爺爺掃興呢?
而在他暗自發牢騷之時,朱高燧也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得到朱棣的鼓勵后,他的膽子立馬就大了起來,說話也不再像剛才那般唯唯諾諾了。
“爹,您想想看,我們這次出來的目的是什么?
是征討馬哈木啊!
現在雖然已經把瓦剌打殘了,可罪魁禍首卻遲遲沒有伏誅,要是就這么回去,和無功而返有什么區別?
所以,兒子覺得還是不能就這么回去!
最起碼也得帶著馬哈木的腦袋,才能祭奠那些死在瓦剌戰馬,屠刀之下的百姓吧?”
朱高燧作出一副憤慨的表情,說完就看了朱瞻基一眼,得意的眼神里帶著幾分歉意。
好侄子,實在對不住了,不是三叔非要攪你的臺,而是這次出來,你倒是立了不少大功,可你三叔還沒撈到半點好處呢。
要是就這么回去,三叔實在不甘心啊!
再說了,你爺爺自己也不想走,那就沒辦法,只好委屈你了......
“不錯!”
朱棣像是給自己找到了留下的理由。
“馬哈木這個罪魁禍首不死,我怎么能這樣回去?”
朱瞻基暗道不妙,卻又不得不硬著頭皮道:
“皇爺爺三思啊!若是后方糧草運送不來,只怕大軍難以在草原上長時間作戰!
更何況現在已經臨近八月,再過不久,草原上就會開始降溫,到那時,只怕不僅找不到馬哈木,反倒是我們自己會損失慘重!”
“說來說去,又是沒飯吃,又是沒衣穿,不就是錢的事嗎?”
朱高煦站了出來,矛頭直指朱瞻基。
“我就不信,我大明朝一年這么多的稅收,連一支軍隊都養不起了?”
朱瞻基臉色難看。
“二叔!您這話是什么意思?難不成還是我爹故意拖后腿不成?”
“哼!我可沒說這話!”
朱高煦冷哼道,他雖然莽撞,但還不至于上這種當,自然不會接這話。
“不過太子在應天監國,就應該保障好大軍的后勤!
可如今剛打了勝仗,眼看就要徹底消除瓦剌這塊毒瘤了,太子卻說沒錢了,要回去,難道不是失職嗎?!
還是說太子覺得大明就應該留個存著狼子野心的隱患在旁邊?”
朱高煦這話就說得狠了,雖沒明著說朱高煦拖后題,但話里卻全是這個意思。
見這兩叔侄吵了起來,朱棣反倒不著急了,也不說話,端著手,一副看戲的樣子。
朱瞻基被朱高煦氣得不輕,雖然知道這個二叔是在故意攻擊自己老爹,但他心里就是控制不住的憤怒。
“二叔!大明的國庫為何如此空虛,恐怕您老人家要負不少責任吧!
您左一個太子失職,右一個狼子野心,好像糧草不足還全是我爹的不對了?
既然您有高見!那就請您來說說,繼續打下去,支撐大軍的錢糧從哪來?!”
“是停了爺爺傾注大明國力編纂的永樂大典?還是停了順天府的建造?”
朱瞻基越說越激動,到最后幾乎是全是吼出來的。
但他并沒有就此失去理智,否則也不會問出后面兩問。
實際上,這是他給漢王又挖了一個坑。
這種事,偷偷做或許不要緊,但要是當著朱棣的面說,那可就嚴重了!
要知道朱棣自從靖難成功之后,就一直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背負著造反,殺侄,竊國的惡名,讓他曾經整夜整夜的睡不著。
為了緩解心底的負罪感,也為了讓后世人能少罵自己幾句,朱棣便一心想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前人。
這里的前人,指的自然不是元朝某個帝王,而是指同樣得位不正的唐太宗。
李世民對漢人的功績有多大?
文治上,貞觀之治即便過了近千年,依舊被口口相傳,甚至到現在還有域外之國對大唐的繁盛心生向往!
武功就更不用說了,前期平定隋末亂世,登基后萬國來朝,尊稱天可汗,說是歷代帝王中最能打的一個一點不為過!
朱棣將自己的目標對準他,壓力可想而知!
也正因為這巨大的壓力,才會讓朱棣多次御駕親征,遷都順天,又不惜代價的編纂永樂大典。
朱瞻基死死盯著朱高煦,他相信,只要從朱高煦嘴里說出停了永樂大典的編纂或順天府的建造,一定會引得朱棣盛怒。
而自己那個不讓兒子省心的老父親,自然也就安全了。
朱瞻基說完這些話后,朱棣的眼神就變了,一直停留在朱高煦臉上,很想聽聽這個兒子對自己做這些事的真正看法。
然而還不等朱高煦開口,一道聲音就不合時宜的響了起來。
“瞻基,這話可不能瞎說,永樂大典和順天府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怎么可能說停就停?”
卻是朱瞻壑開口了。
再不撈一把,只怕這便宜老爹真就被帶溝里去了。
雖然和朱高煦的關系已經瀕臨破裂,但作為朱高煦名義上兒子,只要有緩和的機會,他還是不希望走到那一步。
說完,朱瞻壑就看向朱瞻基,對這個太孫的心計又有了新的認知。
難怪歷史上的漢,趙兩王手握重兵,卻依舊沒能成功起事,朱高熾這爺倆,都不是省油的燈啊!
朱瞻壑突然的插話讓朱高煦的話卡在了喉嚨里,也成功吸來了朱棣和朱瞻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