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三法司會審
- 高危職業:我在明末當太子
- 上官二娃
- 2219字
- 2025-08-09 18:07:11
議論聲中忽聞鎧甲鏗鳴,黃得功再次出列:
“臣有本!”
“你且說來聽聽!”
“末將認為,應將散布妖言者統統鎖拿詔獄,砍幾個長舌頭的腌臜貨,看誰還敢嚼蛆!”
此言一出,武英殿梁柱嗡嗡震顫。
六科給事中們(監察)笏板相擊。
鴻臚寺贊禮官(掌司朝會禮儀)連呼三聲“肅靜”方壓住聲浪。
聲浪甫歇,禮部左侍郎錢謙益已搶步出班:
“臣惶恐!今晨茶寮妄議東宮,若依此例,豈非臣亦當械送詔獄乎?”
他手中象牙笏板微不可察地輕顫著。
話音剛落,監察御史黃澍當即站出,言辭堅定:
“臣反對!”
“殿下明鑒!昔周厲王弭謗終致彘之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妖言如疥癬之疾,若能及時澄清,自會不攻自破。”
此言一出,十數道青紅袍影次第出列:
“臣附議!”
“臣亦附議!”
朱慈烺指節抵著鎏金螭首,看階下烏紗翅擺成的“浪濤”此起彼伏。
他豈會看不明白——這終究是要他自證。
偏生他到淮安時就已是孑然一身、兩手空空,又有誰能為他作證?
指節驀然頓住,他早備下的金冊正藏在袖中,此刻便是破局之時。
待聲浪漸息,他下頜猝然揚起:
“眾卿所言皆有道理,妖言必須澄清,事實亦須查明!”
目光掃過群臣,最終定格在丹墀左側:
“大理寺卿黃云師!”
“左都御史劉宗周”
“刑部尚書解學龍”
“臣在!”
“臣在!”
“臣在!”
三聲應答干脆利落。
三位司法最高長官昂然出列。
“本宮乃太祖血脈、列圣苗裔、大明儲君、天下共主!”
朱慈烺聲若洪鐘,左班前排的福王肩膀突然瑟縮。
一方素白絹帕自福王袖中滑落,飄然墜于御磚之上。
“今有奸佞之徒,捏造‘太子非正統’妖言,動搖國本!”
“又構陷‘東宮結黨’邪說,離間君臣!其行可鄙,其心——當誅!”
話音未落,一卷鎏金封冊已從袖中拿出,韓贊周搶上半步接住。
“本宮已具狀三司,列陳奸佞三樁大罪!”
朱慈烺的聲音穿透殿宇,
“一、造謠生事,動搖國本根基!”
“二、構陷邪說,離間君臣之義!”
“三、散布妖言,危害大明社稷!”
他眼神如刀直直刺向三司,語氣冷冽:
“此獠不除,爾等三法司——自請裁撤便是!”
韓贊周尖細的誦音當廷宣讀《金冊訴狀》,待最后一句“……危社稷”落地,訴狀便遞向三司。
三司主官接狀時形成三角站位,大理寺卿黃云師突然咳嗽,悶響在穹頂下蕩出回音。
“沈御史方才不是口口聲聲'三法司會審'么?”
朱慈烺旋即高聲下令:
“著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司會審,徹查‘妖言案’。”
“此案不明,百官——不得出宮門半步!”
他目光依次掠過群臣,朗聲道:
“今日武英殿上袞袞諸公,皆為本案佐證。”
朱慈烺心如明鏡,大明司法素有“三司會審”定制。
凡遇謀逆重案,必由刑部主刑名判決,大理寺執掌駁正復審,都察院監察風憲糾劾——
三司法權分立又互為制衡,既可避免冤獄又能杜絕專斷,但最終奏請圣裁。
而今他以監國太子之尊,親持金冊提起訴訟,實為大明開國二百七十六年未有之例。
“殿下明鑒!”
禮部左侍郎錢謙益“唰”地從朝班中站出,躬身拱手:
“三司會審,向無儲君親攝之理!”
“昔憲廟時汪直設西廠,尚知避嫌,彼閹宦猶知避嫌,況東宮乎?”
朱慈烺目光如炬掃向錢謙益:
“英廟北狩時,景泰帝以監國攝政之身,親審通敵大案!史筆煌煌猶在!”
他聲調陡然轉厲,
“莫非,諸卿要等建虜飲馬長江,再來查本宮的血脈真偽?”
話音似裹挾著冰碴砸向丹墀。
福王朱由崧突然嗆咳出聲,絹帕倉皇掩住半張臉。
六部重臣像被釘在御磚上的青銅爵。
史可法眼簾低垂,馬士英緊盯笏板裂紋,一言不發。
唯有殿外風掠過檐角,帶起一串鐵馬叮當的碎響。
朱慈烺顧視群臣,接著說道:
“本宮若避嫌不問,私下查探,更易招致非議!”
“著起居注官,實時記錄審案全程!諸卿只管靜觀三司——明鏡高懸!”
殿外廊下,當值史官懸腕運筆,
狼毫在《起居注》紙頁上工楷錄寫“崇禎十七年”,朱砂字跡隨殿內聲浪起伏微微暈散。
難題,被朱慈烺拋給了三司。
很快,韓贊周甩動拂塵,帶著九個青衣小監,在御階下支起黑漆公案。
三司案桌呈“品”字形排列,
東側刑部、西側大理寺、南側都察院,三司官員撫案而坐,面面相覷。
眼神中卻流露出一絲困惑與茫然,一時不知如何審理。
可不是嗎?連個被告都沒有,怎么審?
刑部尚書解學龍,突然起身長揖:
“殿下容稟,刑部案牘有'三不審'之規:無首告不審、無干證不審、無...”
話音未落,朱慈烺已將螭鈕金印按在訴狀之上,
印文“監國理政”四字赫然入目,解學龍喉頭一緊,未盡之言生生咽回。
大理寺卿黃云師端起笏板:
“臣啟殿下,此案牽連甚廣,千頭萬緒。”
“臣請以三法司印信為憑,將此案卷暫移大理寺官署。”
他整肅袍服,笏板在日影中劃過一道弧光:
“待戌時(晚上七點)梆響,臣當親率十二寺丞分頭徹查,三日為限,必擒首惡!”
“臣附議!”
“臣附議!”
兵科給事中左懋、戶部侍郎張有譽立刻出列,高聲應和。
朝堂之下,群臣之間議論紛紛。
老臣們眼角余光在蟠龍柱間游走。
那些深藏不露的皺紋里,分明壓著對少年太子主理刑名的疑慮:
新竹初成難承重露,稚羽未豐怎辨忠奸?
日晷的針影,在御磚上又悄然爬過半寸。
朱慈烺突然甩袖劈向殿門方向:
“諸卿當知!妖言如野火,酉時三刻不滅,必將燎原!”
“本宮要這武英殿的日晷針影未移七寸之前,看到三法司的朱批呈文!”
朝堂一時陷入了沉寂。
一陣微風悄然掠過,黃云師案頭的《大明律》忽被風掀開數頁,半幅黃紙掠過解學龍官袍。
三法司主官目光短暫交匯,又迅速錯開。
朱慈烺霍然離座走向公案:
“倘若三司對此案——尚無頭緒……”
他的聲音在蟠龍藻井下激起回音,
“本宮可陳議一二?”
黃云師眉峰舒展:
“臣愿聞殿下高見,恭請殿下賜教。”
“臣附議!”
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宗周、刑部尚書解學龍齊聲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