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插不上嘴的李衛國
- 不是造車廠嗎?怎么改軍工廠了
- 云棲鳳歸
- 2819字
- 2025-07-30 15:17:14
林雪的好奇心被徹底勾了起來,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鏡片后的那雙明眸緊緊地鎖在陳明臉上。
“可是……可是教科書上明確寫著,碳鋼的高溫奧氏體在水中快速冷卻,會形成馬氏體組織。”
“這種組織硬度極高,但內應力也極大,非常容易造成淬火開裂。”
她一邊說,一邊下意識地用鉛筆在草稿紙上寫下了“馬氏體”和“內應力”兩個詞。
陳明贊許地點了點頭。
“林雪同志,你說的完全正確。”
“這正是我們下午試驗時,第一次失敗的原因。”
林雪的目光在李衛國和陳明之間轉了一個來回,眼中的困惑更深了。
“那……那為什么還要用水淬?”
“因為我們需要馬氏體。”陳明的回答,再次顛覆了她的認知。
“我們需要它那副堅硬的‘骨架’,這是獲得高強度和高彈性的基礎。”
“關鍵不在于用不用水,而在于怎么用。”
陳明伸出三根手指。
“三秒鐘,就是關鍵。”
“我們只給鋼材表面形成馬氏體的時間,而不讓這致命的冷卻過程深入到心部,不給巨大的內應力足夠的時間去撕裂整個工件。”
“這叫‘控時淬火’,或者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不完全淬火。”
林雪的呼吸微微一滯,手中的鉛筆停在了半空中。
控時淬火?
這個詞她從未在任何一本教科書上見過。
這已經不是在遵循工藝,這是在創造工藝!
“我明白了……”她喃喃自語,眼神中閃爍著頓悟的光芒,“通過精確控制冷卻時間,只取馬氏體之‘硬’,而避其‘脆’?”
“可以這么理解。”陳明微笑著點頭,“當然,這還不夠,所以我們需要第二步。”
“第二步,回火。加熱至420攝氏度,保溫一小時。”
林雪飛快地記錄下來,但筆尖再次停住,她抬起頭,這一次的眼神里,已經全是探討的意味。
“陳明同志,四百二十度的回火,已經屬于高溫回火的范疇了。”
“這么高的溫度,會讓淬火得到的馬氏體大量分解,雖然能獲得很好的韌性,但硬度和強度會大幅度下降,恐怕……達不到彈簧所需要的彈性極限吧?”
這個問題,問得極其專業。
李衛國站在一旁,嘴巴張了張,又默默地閉上了。
剛才他還能插上幾句“斷了”、“碎了”,現在這兩個年輕人討論的什么“馬氏體分解”、“彈性極限”,他感覺自己一個字都聽不懂了。
他感覺自己不像個領導,倒像個旁聽的小學生,而且還是個跟不上課的小學生。
陳明眼中的欣賞之色更濃了。
跟聰明人說話,就是省力。
“你又說對了一半。”
“按照常規的碳鋼來看,確實如此。”
“但是,我們面對的不是常規材料,而是經過了‘三秒水淬’這種極限操作的‘新材料’。”
他拿起鉛筆,在林雪的草稿紙上,畫了一條簡單的曲線。
“我們得到的,是一種硬度極高、脆性也極大的不穩定組織。所以,我們可以承受比常規工藝更高的回火溫度,用更大的‘代價’,去交換我們最需要的東西。”
“韌性?”林雪脫口而出。
“完全正確。”陳明在曲線上重重一點,“我們犧牲掉一部分過剩的、甚至是有害的硬度,把它轉化成能夠抵抗疲勞斷裂的韌性。這是一個交換,一個用理論計算和精確控制達成的,最優交換。”
林雪徹底被吸引了,她甚至無意識地朝陳明那邊湊近了一些,兩人幾乎是頭挨著頭,共同看著那張畫滿了神秘符號和曲線的草稿紙。
“原來是這樣……通過極限的淬火獲得極高的性能上限,再通過極限的回火進行性能的重新分配……這……這簡直是……”
她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這種構思的巧妙。
“這簡直是天才般的想法!”
李衛國在旁邊聽著,心里既驕傲又有點發酸。
驕傲的是,這個“天才”是他們廠的,是他李衛國力排眾議保下來的。
發酸的是,這兩個年輕人討論得熱火朝天,自己堂堂一個技術科長,廠里數一數二的老師傅,現在卻像個局外人,連話都插不進去。
他感覺自己和他們之間,隔著一堵看不見的墻,墻上寫滿了自己不懂的公式和理論。
“咳咳!”李衛國重重地咳嗽了兩聲,試圖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感。
“那個……小陳,林雪同志,你們說的這個……是不是就讓那個鋼板,又硬又能彈,還不容易斷?”他用自己最樸素的語言總結道。
陳明和林雪同時抬起頭,相視一笑。
“是的,李師傅。”陳明點頭道,“您的總結非常到位。”
林雪也微笑著說:“李科長,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兩人都在肯定他,但李衛國總覺得,那感覺就像是大學生在給小學生講解完微積分后,夸獎小學生“你總結的‘一加一等于二’真是太對了”一樣。
他擺了擺手,有些索然無味地說:“行,你們繼續,繼續……我聽著。”
陳明看出了李衛國的窘迫,但他知道,現在最重要的是把工藝敲定。
“林雪同志,我們繼續。”
“第三,也是最后一步,表面處理工藝。”
“注明:對彈簧鋼板受拉面進行噴丸處理,鋼丸直徑0.8毫米,噴射速度和時間待定,要求處理后,在表面形成深度不低于0.2毫米的殘余壓應力層。”
“噴……噴丸?”林雪念著這個完全陌生的詞匯,眼睛瞪得大大的,像個發現了新大陸的孩子。
“殘余壓應力層?”
這兩個詞,徹底超出了她的知識范疇。
“這是什么工藝?我從來沒聽說過。”她滿臉都寫著“快告訴我”。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表面鍛造’。”
陳明再次拿起鉛筆,在紙上畫出了一個鋼板的截面。
“我們用無數高速的、微小的鋼丸,像雨點一樣去撞擊鋼板的表面。”
他一邊畫著示意圖,一邊解釋。
“每一次撞擊,都會在表面形成一個微小的凹坑。但重點是,這個凹坑周圍的金屬,會受到擠壓,從而產生一個向內的、強大的壓力。”
“無數個這樣的壓力點連接起來,就在鋼板的‘皮膚’上,形成了一層強大的‘保護殼’,也就是我說的‘殘余壓應力層’。”
林雪的呼吸都快停止了,她全神貫注地聽著,生怕漏掉一個字。
“彈簧斷裂,往往是因為在受力時,表面產生了拉應力,這個拉應力撕開了一個微小的裂口,然后裂口不斷擴大,最終導致整體斷裂。”
“而我們人為地在它表面制造了一層壓應力,當它工作時,外部的拉應力首先要抵消掉我們給它的這層壓應力,然后才能對鋼板本身造成傷害。”
“這就相當于,我們給它穿上了一層刀槍不入的‘盔甲’!”
“用我們自己的力量,去對抗外部的力量!”
講到最后,陳明的眼中也閃動著興奮的光芒。
這不僅僅是技術,這是一種哲學,一種用智慧和創造力,去突破物質極限的哲學!
“太……太妙了……”林雪喃喃道,她看著圖紙上那簡單的示意圖,仿佛看到的不是線條,而是一個充滿了力量與智慧的完美世界。
她看向陳明的眼神,已經徹底變了。
如果說一開始是好奇,后來是探討,那么現在,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拜。
一種知識分子對更高維度智慧的純粹崇拜。
李衛國站在一旁,看著兩個年輕人頭挨著頭,一個講得神采飛揚,一個聽得如癡如醉,他忽然感覺自己不是老了,是落伍了。
他這一輩子,都在和鋼材、機床、圖紙打交道,靠的是一雙手,一雙眼,和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經驗。
他一直以為,這就是技術的全部。
可今天,陳明給他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門后,是一個他從未想象過的,由數據、理論、公式和精妙構思所組成的,更加宏偉壯麗的工業世界。
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悄悄地退后了兩步,給這兩個年輕人留出了更大的空間。
算了,聽不懂就聽不懂吧。
他看著陳明和林雪專注的側臉,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欣慰。
自己這把老骨頭,或許追不上這個新時代了。
但是,能親手把開啟這個新時代的人,扶上馬,送一程。
這輩子,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