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三項測試
- 不是造車廠嗎?怎么改軍工廠了
- 云棲鳳歸
- 2537字
- 2025-08-16 19:32:58
“第三項測試。”參謀的聲音在空曠的測試場上回響,像一把冰冷的標尺,量度著極限。“極端復雜地形,連續高速行駛。”
他頓了頓,補充了一句。
“直到它散架,或者耗盡所有燃油。”
張鐵山在駕駛艙里,聽著通訊器里的指令,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他只是伸出手,將一個水壺牢牢地卡在座椅旁的支架上。
然后,他掛上了二檔。
“吼——!”
如果說之前的測試是力量與堅韌的展現,那現在,就是一場純粹的、毫無人性的暴力折磨。
“鐵砧-1”沖了出去。
它不再是謹慎地攀爬,而是在泥濘的賽道上瘋狂地漂移。
車體以一個不可思議的角度側滑,揚起漫天泥漿,而四個車輪卻像擁有獨立思想的獵犬,死死咬住地面,強行將失控的姿態修正回來。
它沖上一個土坡,巨大的車身被拋向半空。
滯空。
然后重重地砸在地上。
“轟!”
所有人的心臟都跟著這一下,被狠狠地砸進了胸腔。
那套復雜的扭桿懸掛系統,在這一刻發出了不堪重負的呻吟,整個車身幾乎被壓到了地面上。
但,也僅僅是零點幾秒。
它又猛地彈了回來,像一頭被激怒的蠻牛,毫不停留地沖向下一個障礙。
跳躍。
漂移。
緊急制動。
高速過彎。
張鐵山在用最殘酷的方式,拷問著這臺機器的每一顆螺栓,每一道焊縫,每一根筋骨。
一個小時。
發動機的咆哮聲依舊雄渾,沒有絲毫力竭的跡象。
兩個小時。
懸掛系統在不斷地自我調節,將那足以撕裂鋼鐵的沖擊,化解于一次次優雅而強韌的屈伸之中。
三個小時。
車間里的工人們已經不說話了。他們只是看著,看著那頭在泥濘和塵土中翻滾、沖撞、咆哮的黑色巨獸。
那不是一臺機器。
那是他們用血汗、用不眠的夜晚、用被鐵屑劃破的雙手,共同孕育出的孩子。
一個,正在經歷最殘酷成人禮的孩子。
當第四個小時過去,張鐵山終于駕駛著“鐵砧-1”緩緩駛回起點時,它已經完全變了樣。
車身上覆蓋著厚厚的泥漿,像一件迷彩服。
幾處裝甲板的邊緣,因為劇烈的撞擊而微微卷曲。
排氣管因為長時間的極限運轉,散發著一股暗紅色的余溫。
它看上去疲憊、狼狽,傷痕累累。
但它,還活著。
張鐵山關掉引擎,整個世界瞬間安靜下來。他推開艙門,從駕駛艙里跳了下來。
他的軍裝已經被汗水濕透,臉上也濺滿了泥點,但他的眼睛,卻亮得像兩顆星辰。
他走到何司令面前,立正,敬禮。
“報首長。”
他的聲音,第一次帶上了無法抑制的激動。
“這是一頭,真正的野獸。”
下一秒,整個測試場,徹底化為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王大錘和李衛國沖上去,一把抱住了張鐵山,將他高高地拋向空中。
工人們、戰士們,所有人都沖向那輛剛剛征服了地獄的戰車,他們用手撫摸著它那還帶著溫度的、粗糙的裝甲,像是在撫摸英雄的勛章。
趙興國再也忍不住,他轉過身,用手背狠狠地擦著眼睛。
何司令看著眼前這歡呼的人群,看著那輛傷痕累累的“鐵砧-1”,他那張萬年不變的剛毅面龐,終于徹底融化。
他走上前,用力地拍了拍陳明的肩膀,什么話也沒說,卻勝過千言萬語。
……
慶功的喜悅是短暫的。
一個下午的休整后,所有核心成員再次聚集在了“作戰指揮室”。
煙霧繚繞,空氣凝重。
桌上,不再是圖紙,而是厚厚的測試數據報告和幾大本空白的生產計劃書。
“同志們,測試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趙興國開場,聲音里帶著一種宿醉般的沙啞和興奮。“它成功了。”
“但是,成功,也意味著新的開始。”
他看向陳明。
陳明站起身,走到黑板前。
“現在,我們面臨兩個問題。”
他用粉筆寫下四個大字。
“一、生產。”
“我們用全廠最頂尖的老師傅,用最精英的戰士,不計成本,不計代價,花了三十天,造出了一臺樣車。”
“但這不是勝利。”
“真正的勝利,是當我們需要一百臺,一千臺的時候,能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地把它們開下生產線。”
他的目光掃過李衛國和王大錘
“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所有的生產工藝,都需要重新優化。”
“我們要設計出更簡單、更高效的工裝夾具,讓一個只訓練了半個月的新兵,也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我們要把復雜的裝配流程,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可以并行操作的模塊。”
“我們需要一套全新的的質量檢驗標準。”
李衛國和王大錘臉上的喜悅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深沉的凝重。
他們知道,這比從零到一,是更艱難的挑戰。
“第二。”
陳明又寫下兩個字。
“改進。”
他拿起那份關于12.7毫米機槍彈的射擊測試報告。
“我們的裝甲,扛住了。”
“但扛得很勉強。”
他指著報告上那張焊縫撕裂的放大黑白照片。
“這道裂紋告訴我,我們的車體結構,在設計上還有巨大的優化空間。通過增加幾道不起眼的加強筋,或者改變某幾塊裝甲板的焊接順序,它的防護能力,還能再提升百分之二十。”
“還有發動機。”孫教授補充道,“它的熱負荷問題,我們只是用加大水箱和強制風冷這種最笨的辦法壓了下去。但想要它更可靠,更耐久,整個冷卻系統的循環管路,都需要重新設計。”
改進,永無止境。
辦公室里,剛剛還因為勝利而有些飄飄然的氣氛,瞬間被拉回了殘酷的現實。
就在這時,一個一直沉默的身影,站了起來。
是張鐵山。
他走到桌前,拿起一支鉛筆,在那張已經畫滿了各種復雜結構的底盤總圖上,畫了幾個圈。
動作簡單,粗暴。
“陳總工。”他開口,聲音不大,卻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了過去。“你的設計,很強。”
“但是,還有點問題。”
陳明瞳孔一縮。
張鐵山的手指,點在駕駛員艙門的位置。
“這個艙門,為了追求防護,設計得太小,開啟角度也太窄。”
“如果我被擊中,或者車輛起火,我需要三秒鐘才能從里面爬出來。”
“在戰場上,兩秒鐘,就足夠我被燒成焦炭。”
他的手指,又移動到駕駛員前方的觀察窗。
“這個觀察窗,為了追求跳彈角度,設計得太平了。”
“我的視野,有百分之三十,都浪費在了天上。”
“而我的正前方,車頭下,有一個長達三米的致命盲區。”
“一個抱著炸藥包的敵人,可以從容地走到我的面前,把我們一起送上天。”
最后,他的鉛筆,重重地落在了操縱桿的圖樣上。
“它太光滑了。”
“特殊情況我的手,我根本握不住它。”
辦公室里,一片死寂。
李衛國、王大錘、孫教授,所有人都愣住了。
他們第一次聽到,有人從這個角度,去評價一個設計。
不是數據,不是性能,不是工藝。
是生死。
陳明也沉默了。
他看著圖紙上那幾個被畫了圈的地方,大腦中那座龐大的知識庫,第一次,出現了一片空白。
他設計出了一臺性能卓越的戰爭機器。
但他忘了。
機器,終究是人來操作的。
他看著張鐵山那雙平靜的、仿佛在訴說別人故事的眼睛,終于明白了自己忽略了什么。
那是在實驗室里,永遠也無法模擬的。
戰爭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