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雪落北高樓
書名: 雪落北高樓作者名: 阿文bowen本章字數: 15541字更新時間: 2025-07-27 18:44:13
第二部:平蕪盡處是春山
11回憶煙臺時光
一、初識煙臺
(引子:我不知道為什么二十多年后,還會時常回憶起在煙臺生活的那段時光,盡管只有短短的兩年,卻飽含了我一生幾乎全部的憧憬和懵懂、青春和激情。我知道我以后再也回不到那個生活狀態了。)
上世紀70年代,我出生于山東菏澤某個縣城的一個小村子,從小在農村長大,在老家讀完小學,去鎮上讀初中,后來又去縣城讀高中,三年后順利考入曲阜師范大學,攻讀電子技術專業。1997年8月,我大學畢業以后踏上了東去的列車,人生第一次遠離老家,離開我深愛的母校去到一個山東濱海的陌生城市工作。由于同行的還有幾個同學和不太熟悉的校友,所以大家一路上也不覺得孤單,反而有說有笑,慢慢都熟悉了。我們滿懷對新生活的期盼和憧憬,經過一夜火車的顛簸,第二天清晨,天剛蒙蒙亮,我們就到達了目的地--—-煙臺。
煙臺真是個美麗的城市,到處青山碧水、花紅柳綠。而且火車站就建在大海邊,我們一下火車,遠遠看到大海撲面而來,空氣中夾雜著海水淡淡的腥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感覺太上頭了。由于大家是第一次看到蔚藍的大海,我們都很興奮,拉著行李就往海邊跑。海水拍打著城市道路的岸堤,歡唱著像是在歡迎我們這些來自遠方的客人。大家駐足很久,方才依依不舍的離開。我們來到煙臺就接著去YT市教育局報到。這次一起來教育局報道的有近百名新晉教師,大家大都來自于山東不同的師范高校。由于我們是同一天報道,所以就碰巧湊一塊了。教育局工作人員態度很好,工作效率也很高,一個上午就審查完了我們的證件和就業函,并對我們進行了簡短的培訓和測試,中午安排我們在教育局食堂就餐,伙食還可以,竟然有海鮮大蝦!!大家中午經過短暫休息,教育局的領導下午3點左右和大家見面,并在會上通知我們可以去YT市區的各個高中(或者職業中專)報到,因為教育局前期與接收我們的高中接洽工作已經完成,YT市區的各個的高中的聯絡人下午到會后各自認領老師,派車接大家去學校報到。我們十幾個人都被分去了不同地方,有的去了YT市區的十五中,有的被分到市區西部邊緣的十四中,還有的被分到市區南部的第二職業中專,也有的人去了東面的第三職專。我比較幸運和其它兩個校友被分到了煙臺芝罘區第三中學。
我以前就知道煙臺三中屬于YT市的重點高中,始建于1952年,1993年被確定為首批SD省規范化學校,近幾年來先后被授予“SD省文明校園”、“SD省教學示范校”和“YT市高中教學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我們三個人興高采烈地乘車來到了學校,煙臺三中處于YT市芝罘區最繁華的街道--南大街130號。學校的工作人員首先安排我們見三中的楊鳳岐校長,高大、儒雅、帥氣的楊校長很熱情地歡迎我們,并給我們提出了熱切的期盼,讓大家安心在煙臺工作,譜寫青春華麗的篇章,大家都很受鼓舞。接著工作人員又給我們安排了住處,我們三個人住在一個宿舍,宿舍的條件很好,寬敞明亮,風扇、暖氣配備齊全,可以說是冬暖夏涼。工作人員安頓好我們以后又帶我們熟悉校園,食堂和小超市等。嶄新的教學樓、標準的體育場,干凈而美麗的校園環境讓我們感到很滿意,也很高興。心想著終于可以開始嶄新的生活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啊!
傍晚,我們三個人吃完晚飯相約出去走走,看看這個美麗的城市。八月的煙臺,已經和內地不同,并不是那么的酷熱難耐,迎面吹來的晚風令人心曠神怡、路邊的花香蕩漾在夜色里,使人沉醉!我們三個人沿著美麗的南大街散步,路上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不知名
的音像店里飄來港臺歌星的聲音,令人不自覺地跟著吟唱。那個年代正是中國大陸和港臺流行音樂的黃金期,開啟了一個輝煌的時代。1997年出現了很多具有時代情懷的作品,以樸實無華的歌詞,感人至深的旋律打動了每一個人。比如田震的《干杯朋友》,付笛聲/任靜的《知心愛人》;中國香港劉德華的《冰雨》、張學友的《想和你去吹吹風》、梅艷芳的《女人花》;中國臺灣的莫文蔚/張洪量的《廣島之戀》更是風靡一時。一路上人們悠閑地散步、孩子們歡聲笑語、追打嬉鬧,好一派人間美景!眼前的這一切對于我們三個來自小縣城的大學生們簡直是到了另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從來沒有奢望可以在這里生活、工作一輩子的地方。我們興奮地沿著馬路走了很久、很久,竟差點忘了來時的路。。。。。。
二、小插曲
然而,第二天早上我的心情就從興奮的峰頂跌入郁悶的低谷,原來學校做出了我難以理解的決定。學校負責人很慚愧地告訴我們說今年新進教師的名額已經滿了,無法再安排我們三個人全部接收工作。由于我們三個人的專業不同,我是學電子技術的,另一個是學化學的,還有一個是學數學的。煙臺三中今年最缺少的是數學老師,所以我們三個人只能留下一個數學老師,其余兩個人需要去市區其它學校報到。我們都很難過,大家剛剛聚到一起又要分開,但是沒辦法。教育局工作人員給我安排了新的接收單位,讓我去YT市芝罘區第四職業中專報到,另一個同學好像是被安排去了五中吧,我記不太清楚了。我只好先整理好行李和兩位校友告別,去新單位報到了。煙臺第四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于1985成立,學校位于青年南路117號,學校主要培養機電、財會等專業的中等職業技術人才,開展現役軍人入伍前的培訓,為部隊輸送預備役合格兵員等。煙臺四職距離煙臺三中不遠,在白石橋附近。我打車很快就到了學校,學校的門衛大爺見我是報到的,很熱情把我領進門,然后引導我去辦公樓見宮校長和武書記。兩位領導可能提前接到了教育局的通知,正在辦公室等我。等我自我介紹以后,宮校長聽說我是學電子的,而且還精通計算機編程,他非常高興。他說我們就急需你這樣的專業人才,在這里好好干,肯定大有作為。宮校長接著很快給我安排好住處,并帶我熟悉校園的每個角落。煙臺四職位于煙臺大南山(塔山或者岱山)腳下,依山傍海,風景秀麗,綿綿大山,悠悠鹿鳴,就像一個天然的氧吧,行走其中相當愜意。我的宿舍就在半山坡上,也是和其它幾個新來的老師同住一個宿舍。宿舍周圍環境優美、風景宜人。整個學校面積雖然不大,但是新舊教學樓錯落有致。緊挨著校園外有一個天然的湖泊,水清草綠,游魚嬉戲其中,悠然自得,給整個校園增添了幾份情趣,真有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這讓我多少從離開三中的失落中找回些安慰。中午學校后勤人員安排我在學校食堂吃飯,下午2點學校領導通知我去參加芝罘區教育局組織的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由于我人生地不熟,宮校長親自派他的專車司機送我過去培訓,我很感激,心里感到熱乎乎的。小轎車在大海陽路上奔馳,沿途花香鳥語、風景宜人。我和司機一邊聊天,一邊欣賞美景,很快我就把以前的煩惱拋之腦后,我知道我的人生在這一刻發生了轉折,我不知道這次轉折未來對我的前途的影響是好還是壞,總之我對未來還是可期的。
三、新工作
就這樣我連著進行了三天崗前培訓,也和其它6名新入職四職的老師一同往返教育局與學校之間,于是大家彼此逐漸熟悉起來,剛剛開始見面只是簡單地打個招呼,后來才慢慢知道這些老師在我初入工作的兩年時間里,帶給我很多安慰和快樂、鼓勵和支持,令我終生難忘,這已經是后話了。我們7個新晉教師三天培訓結束后,大家都感覺收獲很大。宮校長和武書記也親自出面擺下宴席,為我們7個老師接風。在餐桌上大家把酒言歡,暢談個人經歷。我才知道我們7個人來自于山東4個不同的高校,我是曲阜師范大學畢業的,王鳳陽、李巍和楊XX是山東師范大學畢業的,吳愛清和馬X是煙臺師范學院(也就是后來的魯東大學)畢業的,賈宏林是安徽大學畢業的。所以說在山東,山師、曲師和煙師的大學畢業生撐起了整個SD省初等教育(基礎教育)行業的半壁江山,這話是可信的。由于我們都是新入職人員,所以按照傳統我們7個人第一年都要帶班主任工作,為的就是要鍛煉新人,新老更替!當然大家對于工作還是很熱情的,紛紛表態并付諸行動為新學期開學和學生報到做好準備工作。1997年9月1號,我們迎來了第一批報到的新生,他們大概都是15~16歲初中畢業生,每個學生都顯得潮氣蓬勃,其實仔細看還是個小孩呢!只是由于成績差些沒有順利升入高中,就入讀我們學校了。
接下來我們的生活變成了快節湊,早晨六點半起床,組織學生上早操,班主任必須帶隊監督。職業中專和高中是不同的,我們主要是培養面向社會的技術工人,讓學生全面發展,平時學生有很多實踐課,我也經常帶他們出去實習,在學校里要積極打掃衛生、辦黑板報、體育鍛煉要達標等,每一項都實行打分制度,所以大家平時還是很忙碌的。煙臺四職是YT市唯一的一個預備役學校,每年都要為軍隊輸送幾百名預備役士兵,所以他們的班主任經常帶著學生在操場練習隊列、訓練體能和打靶練習。我們也經常可以聽到他們嘹亮的歌聲和跑步聲,使人渾身充滿了力量!我們幾個新老師中午四節課基本是給排滿的,下午略微輕松一下,有時候給安排2節課,有時候沒有。我平時沒有課的時候,我所在一個辦公室的老教師就給我指導教案書寫、課程備課等,讓我盡快適應從一個學生到老師的轉變。當時我們教研室的指導老師是張xx老師,已經有10年教齡,也是從山師畢業的,算是一個老教師了。她講課水平很高,對待工作認真,上課一絲不茍。她總是稱呼我“小高”,兩年來給我很多有益的幫助和指導。另外我們辦公室還有兩位青年教師,一個是穆知軍老師,教電工的,他大概是5年前畢業后進校工作的;另一個是于曉紅老師,她剛畢業2~3年吧,一年前結婚后有了小孩,剛修完產假就上班了,帶學生電路設計的。穆老師年齡不大,也就28歲的樣子,但是他很沉穩,說話慢條斯理,很有感染力。他還經常把以前寫的教案和教學總結給我看,穆老師的教案寫的很有條理性,字跡飄逸,教學總結文筆也很瀟灑,讓我受益匪淺。穆老師對學生特別好,態度總是和藹可親得,他擔任班主任工作已經好多年了,總是喜歡找班干部和學生來辦公室談話,對調皮搗蛋的學生也很嚴格,大家都很喜歡他。于老師則是一個樂天派,整天嘻嘻哈哈的,雖然她的女兒剛剛滿一歲,但是她還是個大學生的模樣,她的愛人是牟xx老師,帶物理實驗課的,拉二胡是一絕,晚上經常聽到牟老師在辦公室里演奏,給炎熱的夏季帶來一絲清涼和愜意。
班主任的工作緊張而又辛苦,但大家都不覺得累,周一到周五的每天晚上是我們幾個老師最快樂的時候,大家會經常去學校附近買一些海鮮和扎啤來辦公室消遣,大家幾個人聚在一起,有男有女,有說有笑,開懷暢飲。吃飽喝足以后,除了備課的時間,我們最大的娛樂活動就是聚在一起打牌。因為我們那時候還沒有手機,電腦游戲或者是電視也不常見,網絡更是沒有的,所以打牌也就成為唯一的娛樂活動了。我們玩的最多的是升級,四個人一塊玩,一男一女是一幫,另外一男一女是另一幫,大家有時候為了升一級,也會斗嘴耍賴,掙的臉紅脖子粗的。兩個人打得好,就相互恭維,如果打的不好,也會相互拆臺。如果人多我們還會打保皇(5個人)或者打夠級(6個人),這兩種玩法就激烈的多了,打保皇時為了判斷誰是小狗腿子保皇派,大家甚至翻過臉;打夠級又因為不讓對方開點,連悶加燒帶大拉的讓對方進過5張貢牌,最后那人不堪其辱摔牌而去,直接不打了,大家也就一哄而散,回去睡覺了。現在想想感覺那時候我們真的可愛又好笑,但那時候卻是真的快樂,連吵架都是認真的,不管昨天抄的多么激烈,第二天晚上坐在牌桌前就忘了,還是繼續打下去,真的是無語啊。
等到周六大家放松下來,離煙臺比較近的幾位老師就回家了,學校里只剩下我們3-4個人,于是大家就相約著去爬與學校一墻之隔的大南山,那時候上山還沒有正兒八經的路,我們就每人背個包,帶上水和面包,抄一條近路就上山了。好在山并不算太高,我們一會兒就爬到山頂,向北回望大海,整個YT市盡收眼底,紅磚綠瓦,樓臺軒榭,何其壯觀,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大南山的山頂基本上是平坦的,我們繼續往南走,就在半山腰上看到煙臺最著名的企業---張裕干紅葡萄酒廠了,張裕集團的前身是“張裕釀酒公司”,1892年由著名愛國華僑實業家張弼士投資300萬兩白銀創辦,是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廠家,1994年組建成立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1997年和2000年張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發行并上市,成為國內同行業中唯一雙股上市企業。很幸運的是,我們發現了張裕儲藏葡萄酒的地方,就在一個大山洞里,一個木桶挨著一個木桶,排了近半里路。每個桶都很大,有兩人多高,4~5人手拉手才能圍著桶轉一圈,真是令人震撼!洞里常年保持低溫狀態,大概15~16度的樣子,烈烈夏日里里面也很清涼。向南翻過張裕酒廠,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煙師(魯東大學)就在山腳下,我們在煙師的校園里流連忘返,甚至還會到一些開放的階梯教室里坐坐,重溫一下大學的時光,也是很美的享受。周日我們還會去市區的煙臺山、南山公園或者是西炮臺、東炮臺游玩。當然也少不了去海濱浴場,曬曬太陽,暢游大海。總之日子過的飛快,一轉眼就到國慶節了。
四、暢游劉公島
十一假期很快來了,學生都放假回家了,老師也各自有各自的安排,我提前和在威海工作的張成雷聯系好去他那里玩玩。張成雷是我初中最要好的同學之一,我們在一起度過了三年難忘的時光,吃住基本上都是在一起。他后來因為成績優異考上了濟南的一家中專學校—濟南工業學校(不是職專生),沒有直接去讀高中,中專畢業以后分配到威海工作,另我羨慕不已。實際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專生在成績上是可以碾壓縣城最好的高中的學生的,這個大家現在很難理解,其實在我們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我們初三(3)班當時學習成績最好的5名學生都去考了中專,我也參加了中專考試,好像報的是濟南工商管理學校,很遺憾沒能被錄取。我們縣教育局通過協調直接把我們這些中專落榜生送進一中(我們縣城最好的高中學校)讀書,進入一中后一個月就開始摸底考試,我清楚的記得我當時的成績是班級第5名,全校第23名(全校共8個理科班,一個班60人)。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們當時如果直接考一中的話,錄取絕對也是沒問題的。我和張成雷從初中分開已經有7-8年時間沒見過面了,只是平時還保持著聯系。我坐上去威海的汽車,汽車奔跑在優美的海濱公路上,身邊就是大海,不遠處藍天白云、海鷗陣陣飛過,真是人間美景啊。大概兩個多小時以后我就到了威海張成雷的住處,他正在小區的門口等我,我們相見甚歡,有說不完的話,他直接把我拉到一家飯館,我們邊吃邊聊,談工作、談人生、談未來。大家都很興奮,喝了很多酒。第二天一早,我們就登上了去劉公島的輪渡,大船在海里航行,海鳥翩翩起舞,海浪撲面而來。遠處天海一色,連綿不絕,我真的被震撼住了,半個小時后我們到達了劉公島。劉公島位于中國東部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為WH市海上天然屏障,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明、清至解放前諸多海上戰事發生于此,特別是甲午戰爭留下深刻的歷史印跡。1985年由封閉的軍事禁區對外開放以后,已經成為知名的風景名勝區。島上峰巒起伏,其北部海蝕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緩綿延,森林覆蓋率達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譽。島內人文景觀豐富獨特,上溯千年的戰國遺址、下至清朝北洋海軍提督署、水師學堂、古炮臺等甲午戰爭遺址,還有眾多英租時期遺留下來的歐式建筑。我們流連忘返,沉迷于海島之間,久久不愿離去。直到下午3點我們才離島返程,回來休息了一下,張成雷就帶我去了一家卡拉OK廳,他點了上好的紅酒招待我,服務員也很客氣,熱情地和張成雷打招呼,我想他們應該是熟悉的,我猜想張成雷平時可能也經常來這里消費吧,他已經是一個很成功的踏入社會的人了,而我才剛剛踏出校門,對社會上的一切只有感到好奇罷了。那時候的迪廳是沒有包間的,是開放的,大家互不認識的幾十個人一塊自娛自樂,張成雷唱歌很好聽,標準的男中音,不斷博得在場女孩子的陣陣掌聲。趁著酒勁我也點了一首歌是小虎隊的《祝你一路順風》,由于我是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唱歌,感覺非常緊張,我唱了幾句就不行了,跑調跑的厲害,好在大家比較寬容并沒有笑話我,張成雷很自然地打開另一個話筒和我一起唱。一邊告訴我不要緊張,一邊把我往歌曲正確的調子上拉,后面漸漸好多了,一首歌總算唱完了,我滿頭大汗,痛快淋漓。我們擊掌相慶,好不快活。第二天我們又去了威海很多好玩的地方,還參觀了他的蛋糕店,在里面看著工藝師怎么做蛋糕,這一切對我都是新奇的,我們悠悠蕩蕩,很快就過去了3~4天,學校也快開學了,我戀戀不舍地告別了老同學,踏上回煙臺的路。
從威海回來,我就把在威海旅游拍的照片洗了出來,把它們珍藏在我的相冊里,一直保存到現在。后來張成雷離開了威海,回到了我們菏澤工作,做了一名國家公務員(城區街道辦事處主任),想來也是成功的。只是現在我們不怎么常聯系了,可能是各自組建了家庭,各有各自的生活圈子,我真的很懷念我們在威海的日子。
五、小串聯
十一開學后,我們又進入了緊張的教學工作當中,學校會定期開展教案評比活動,有幾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師擔任評委,給我們這一批新入職的老師交上去的教案進行評分,提出改進意見。我們教研室也偶爾開展教研活動,讓我進行公開課試講,首先是我們教研室的三位老師隨堂聽我的課,給我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從板書設計、教學內容章節安排、教學結構設計等方面給我全面的指導,使我的教學水平提高很多。另外我們學校的副校長張XX進班級聽過我的課,也提出了不少改進意見,我都虛心接受。只是那時候我不太用心,教學上也算馬馬虎虎,勉強過得去吧。然而,我們同年來的王鳳陽、吳愛清和李巍老師就非常認真備課和講課,獲得學校很好的評價,我們大家也都替他(她)們高興。賈紅林老師英語教的很好,人也長的帥,白白凈凈的,瘦高個,每天早上很早就去辦公室練習發音,我們經常聽他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很是羨慕他,學生也很崇拜他!段圣敏老師教什么我記不清了,只記得她長的胖乎乎的,樣子很可愛,說話暖氣暖聲的,很討人喜歡。唐自然老師是教歷史的,經常給預備役班級的學生上思政課,學生都很喜歡他。另外,比我們早來一年的于瀟棠老師是財經專業畢業的文科生,平時擅長唱歌和跳舞,在學校元旦晚會上我們都領略過她迷人的風采。還有一位早我們好幾年進校的邢xx老師,他是中國煤炭經濟學院(也就是后來的煙臺工商學院)經濟專業畢業的,在學校里一直默默無聞,但是他總是私下給我們說,他通過研究發現了經濟運行的新規律,還去中國銀行BJ總行找過專家來審讀他的論文,他總夢想著發一篇屬于自己的高水平經濟類研究的論文,離開四職去更高的平臺發展。不知道他現在怎么樣了?他是一個特別善良的人,他的工齡比我們長,工資比我們高點,所以他經常買些西瓜、香蕉和啤酒帶回宿舍給我們吃喝,而從不計較錢花多花少,所以我們都很喜歡他。他的大作我一直也沒有讀過,不知道現在發表了沒有?這些老師和我們年齡差不多,大家也都能在一起玩,所以印象很深,直到現在還時常回憶起他們的點點滴滴!
每到周末我們閑下來的時候,我都會去市區其他高中找我大學的同學玩,因為大家都是剛到一個新地方,還沒有熟識的新朋友,所以還是常去老朋友那里玩吧。我最經常去的是到市區西部只楚鳳凰臺的煙臺十四中學,我的同班同學陳貴強和付友誼就被分配到這個學校教書。陳貴強是我最好的大學同學,我們在一起度過了四年大學時光,同桌3年里我們結下深厚的友誼,他為人和善,尤其是對我的忍耐更加令人尊敬。平時上學的時候我經常捉弄他,他從來不生氣,實在忍不了就會跑出教室讓我清醒一會兒,回來還是笑呵呵的。他比較注意著裝,盡管衣服不是很貴,但總是穿的很整潔,頭發總是梳的一塵不染,好像還打了發膠,胡子刮得干干凈凈,看著很清爽的感覺。我每次去找他們玩,他們都很熱情地招待我,我們在路邊的小攤上盡情的吃喝、侃大山。回去后他還請我去學校的多媒體教室看電影,當時他好像是放映室的管理員,有這個特權。所以我們一起看了很多VCD版的電影,比如劉德華、周潤發和成龍主演的影片。后來我還在周末經常去市區南部的煙臺二職看望我的其他同學,比如,劉建東和趙志勇在二職工作,姜海濤在十五中工作,徐燕在煙臺三職工作。他(她)們幾個的學校面積比較大,設施也比我們學校好多了,待遇也很好,經常發些福利品。他們除了離市區較遠外,條件都還可以。其實我很羨慕他們,他們有時候也羨慕我,說我去市里騎自行車就可以,而他們去市里一趟,來回坐公交車得一兩個小時。他們周末有時候也來找我玩,我經常帶他們去學校附近的小吃街轉轉,后來,我們幾個在煙臺工作的大學同班同學
還聚會過一次,就是在我們學校北邊的一個小飯館里。當時在YT市區以外的同學也跑了上百里路趕過來聚會,我記得好像是唐鳳同學。由于那時候我們的工資都不多,每月才400元左右,所以我們也吃不起高檔飯店,盡管如此大家還是玩的很開心,喝了很多酒,最后相互留下了聯系方式,那次聚會的照片我還一直留著,那次聚會也算是我們在煙臺最深的記憶了!
六、暢游蓬萊閣
1997年的冬天很快來臨,煙臺的冬天是很冷的,天上經常飄起大雪,紛紛揚揚,一下就是好幾天,積雪能達到一尺厚。通過學校有關領導的安排,我有時候會在周末的晚上出去代課掙點外快,那時候計算機的普及在中國剛剛開始,我利用自己專業知識在煙臺廣播電視大學開了一個計算機操作培訓班,一晚上兩節課從7點上到9點,30名學生都是已經參加社會工作的人員,他們都很喜歡開設的課程,雖然一晚上的講課費只有30元錢,但是我已經很滿足了,每個周末晚上我都騎個自行車,沿著青年南路一路向北去上課,由于是下坡,基本上不用費力,但回來的時候就難多了,使勁蹬自行車才能上來,每次回來都是滿頭大汗的,不知道為什么那時候即不覺得冷也不覺得苦,反而很快樂、很滿足。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學校就到了放寒假的日子,我陰歷12月20號買好火車票回家過年,在家和父母談起我在煙臺半年的生活,他們聽了感覺很欣慰,囑托我好好工作,不用牽掛家里。這次回去給父親帶了兩瓶張裕干紅葡萄酒(白蘭地),過年的時候我打開了一瓶,讓父親嘗嘗。他喝了一口后感覺微微有點辣,非常香甜,和喝白酒的口感大不一樣。那時候葡萄酒還不像現在這么普遍,我們老家農村的人只是在電視的廣告上看到過這種酒,實際上沒有人喝過它,父親只夸我買的酒好喝。雖然這種酒在煙臺的大家小巷隨處可見,但是在我們老家的縣城最大的超市里也未必能買到這種酒。可以想象當時的商品流通多么不暢啊。過年后親戚都紛紛來串門,父親專門拿出葡萄酒讓親戚們嘗嘗鮮,每個人只給他們倒一小口的量,他們嘗了以后都說好,即使這樣,很快兩瓶葡萄酒就沒了,但父親很高興,也很驕傲和滿足,他一個勁地告訴親戚們這是我給他買的酒,老貴了,說我有出息了,呵呵,其實這種酒在煙臺也不貴,一瓶也就20元左右,只是在我們老家才顯得物以稀為貴吧。過完年初八我返回煙臺,開始給學校的一個輔導班上課,課程進行了兩周,我們學校正式開學,工作又回到原來的樣子。1998年五一節來的特別快,我五一期間聯系到在蓬萊工作的同學段開政,他當時大學畢業時選擇回到老家教書,在蓬萊實驗中學任教。我們在大學里是一個宿舍的,在一塊住了兩年多,感情很深。我們見面以后相談甚歡,他帶我去蓬萊閣游玩。蓬萊閣位于SD省YT市蓬萊區迎賓路7號蓬萊水城景區內,地處丹崖山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歷代屢加修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因“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而聞名四海,“蓬萊十大景”中有八景位于蓬萊閣;自古有“人間仙境”之美譽,與湖南岳陽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世稱“江北第一閣”。蓬萊閣是由白云宮三清殿、呂祖殿、蘇公祠、天后宮、龍王宮、蓬萊閣主體建筑、彌陀寺等幾組不同的祠廟殿堂、樓閣、亭坊組成的建筑體,統稱為蓬萊閣,總占地面積328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8960平方米。我們游蕩在山水之間,心曠神怡,西邊的晚霞映在蓬萊閣上,猶如天境,真乃神仙之地也。
1998年的6月正是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風靡中國的時候,《泰坦尼克號》是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愛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凱特·溫斯萊特領銜主演。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于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畫家杰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的感人故事。當時煙臺的大街小巷都飄著席琳迪翁經典英文歌《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
1998年的8月更是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法國世界杯,由瑞奇-馬汀演唱的法國世界杯主題曲《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西班牙語)/《The Cup of Life》(英語))更是風靡全球。我和其他幾個同事經常和學生一起熬夜看球賽,尤其是巴西VS荷蘭的半決賽以及法國VS巴西的決賽都是看的現場直播,感覺那時候的足球比賽有朝氣、有拼勁、有技術、球員有團隊協作精神和永不放棄的信念,充滿正能量!和現在的足球比賽完全是兩個樣。也就是從那時候我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球迷,一直延續到2002的韓日世界杯!!
在看球的這段日子里,我們的老教師黃XX還邀請我們7個新老師去他家聚餐,他的愛人給我們做了一大桌子菜,全是海鮮大餐,螃蟹、爬蝦、貽貝(學名:Mytilus edulis,亦稱海虹)應有盡有、大家邊吃邊聊,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很是溫暖;還有一次我和政教處主任龐xx一起值夜班,他開著摩托車帶我去一個學生家里家訪,和學生的父母交流看法,協商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那天我們兩個從學生家里出來已經是凌晨了,龐主任把我送到學校他才去休息,我遇到的這些人真的都是些兢兢業業的好老師啊!
七、準備考研
1998年9月,我們又迎來了一批新同學,大家又開始了忙碌的教學工作。只是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學校幾乎沒再進新老師。我們幾個人經過一年多的洗禮,基本上已經熟悉了學校各個工作環節,初來乍到的新奇感覺慢慢退去,大家晚上相聚的時間越來越短,打牌機會也越來越少,我們好像都各自有了各自的心思和打算。我慢慢聽說,于瀟棠老師要和煙臺港務局的一個船員結婚了,李巍老師的男朋友也從濟南調來和她團聚了,吳愛清老師也和煙師的一個軍官結婚了。只有懵懵懂懂的小段老師還單身著,不著急自己的終身大事。再后來就聽說賈紅林也通過關系準備去煙臺外事翻譯部門工作,只有我、王鳳陽和唐自然老師還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著,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就這樣十一假期來了,這次我不打算再出去玩了,也謝絕了其他好友的邀請,一個人呆在宿舍里。晚上睡不覺的時候,我看著窗外遠處的大山,聽著山上不停的蟲鳴,開始第一次問自己“難道我就一輩子生活在這里了嗎?”“我將來就當一輩子的中學老師嗎?”。這些問題讓我徹夜難眠,我知道我的生活不應該只是這樣,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著我去闖,還有更輝煌的人生需要我去經歷,我怎么能甘愿偏居一隅,平淡一生呢?!終于在經過了幾個不眠之夜之后,我下定了決心,準備考研,到更高更好的平臺去生活。所以十一假期以后,我就買來了許多考研資料,準備復習了。我把自己想法和學校的新校長房金良說了,他比較支持我的做法,同意我辭去班主任的工作,同時教務處李XX副主任也減少了我的教學課時量,這樣一來我就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準備考研了。最后臨近考研一個月,我給學校請假,回到我熟悉曲師大備考,當我重新坐在曲師圖書館一樓的考研自習室里的時候,我對自己說“我又回來了”。
每天早上6點,我準時起床,去圖書館占位,那時候天還沒有亮,但自習室外早就黑壓壓的聚滿了人,都是考研的學生來占位的,據說有的學生凌晨5點就來了,我已經算很晚的了。每天晚上10點半,我最后一個離開自習室,回到借住的宿舍,洗刷完畢還要再看1個小時的書才睡覺,就是這樣熬過來的。曲師大雖然地處偏僻的小城市,甚至和農村難以區分,但是卻被公認為中國高校最著名的考研基地,這里的老師兢兢業業,其中不乏大師級人物,桃李滿天下。這里學生學風彪悍,強人輩出,仗劍走天涯。據說曲阜師大歷來研究生報考率均超70%以上,上線率也很高,傳說國內有研究生的地方就有曲師大畢業的學生,雖然有點夸張,但也是實情。其實就因為這樣,還有人在雜志撰文批評曲師大的考研,說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我不敢茍同。因為據我了解從曲師大走出來的研究生,幾乎每個人都是奮力爭先、通過不屈不撓的頑強信念來改變自己人生的強者,這不是社會應該大書特書的正能量嗎?怎么還有人骨頭里挑刺,凈說些歪理呢?難道那些一上課就昏昏欲睡、不思進取,一下課就游戲不離手的大學生才是合格的大學生嗎?怎么好好學習也有錯了?孔老夫子在2000年前就告訴我們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想大家都忘了吧。所以我一直認為從曲師大考出來的研究生是值得社會尊重的,我能成為其中一員,實乃我之榮幸也。
1999年的春天來了,4月20號我收到從南開大學寄來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我知道我的付出終于換回來應得的回報。我也知道在這個時刻我的命運又開始出現轉折,不管未來是好是壞,我都期盼著一種新的生活,那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
八、告別煙臺
我把這個喜訊告訴了我的同事們,他們都很替我高興,接下來時間里我就開始和學校辦理離校手續,人事檔案部門的工作人員幫我處理好人事檔案的郵寄工作,財務部門協助我辦理完工資結算手續,教務處和后勤處的老師們也幫我辦理了不少雜務。臨近學期末的時候,大家都表示要好好請我吃頓飯,為我壯行。房校長親自出面為我訂下宴席,武書記也到場祝賀,學校里的其他領導也都到了。我挨個給他們敬酒,向他們兩年來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表示感謝,他們也挨個回敬我。房校長最后動情地說“你是我們四職的驕傲,你是我校有史以來第一個考出去的研究生,希望你學成歸來,仍然回煙臺工作,繼續為教育事業發光發熱!”。1999年7月,終于到了最后告別的日子,王鳳陽、賈紅林、李巍、吳愛清、邢XX老師、唐自然、段圣敏送我去火車站,當我坐上出租車,他(她)們一個一個和我握手道別,大家彼此說著祝福的話。車開動了,我回頭凝望站在那里的我的可愛的同事們,終于止不住眼淚一下子就掉下來了,不禁熱淚盈眶,無以言表。再見了,我可愛的同事們,也許將來的一天我們還會再見面,也許一輩子就再也沒機會遇到了!!
后記:
大概是受我的影響,據說王鳳陽第二年也考入哈爾濱工程大學的研究生走了,后來他回到山東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工作,現在已經是高級研究員了。陳貴強也在兩年后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后去了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目前已經是公司高管,在上海開著100多萬豪車,住著200平米的大房子。付友誼后來去了山東煙臺東方電子集團,做起了職業白領,年薪幾十萬吧。劉建東也在五年后離開二職,加入XXX公司,擔任經理職位。趙志勇則很早就轉入中國銀行系統,擔任項目經理,目前應該也高升了吧。后來,聽說三職和四職于2001年并入二職,現在又改名為煙臺城鄉建設學校,規模越來越大了。現在還堅持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已經很少了,聽說姜海濤在煙臺五中工作,目前任該校的副校長,前途無量啊。吳愛清已經轉入煙臺三中工作,任高三班主任,據說一直被評為三中的優秀老師。當然也有些同學和同事則杳無音信,再也聯系不上了!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為什么會如此懷念那段時光,也許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初入社會,沒有買房、買車和婚姻的壓力,沒有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心思。我們都是純凈、干凈的人,所以大家在一起才沒有隔閡、沒有猜忌,只有信任和關愛,坦誠和熱愛。現在我讀完碩士、又讀了博士,并且有了房,有了車,組建了家庭,在大學也混上了副教授,馬上教授也可以評上了。我好像什么都有了,但是快樂卻沒了,也許這就是成長和閱歷換來的代價吧。
謹以此文獻獻給與我在煙臺那段時光里同行的親愛的同事們、同學們
12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日照,在我生命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幾乎是任何地方都不能取代的,因為在這里留存了我的青春與愛情。日照那片海,藍得令人流連忘返,藍得讓人無所適從。它像一種宿命般無端闖入我的生命,竟悄然成為了我青春記憶里不可替代的背景。那濃烈得令人屏息的藍色,鋪展于天地之間,深深沁入我的骨髓之中,成為靈魂深處一抹無法褪去的底色。無論歲月如何流逝,無論足跡踏過多少遠方,心中那片海域的波濤始終未曾止息,它兀自洶涌著,固執地翻卷著,提醒著我那已逝卻永在的青春歲月。
最初踏上日照的土地時,我不過二十六歲的年紀。記憶里,那海藍得令人神往,仿佛揉碎了整個天空傾倒其中。大海以一種不容抗拒的姿態迎接著我,如同青春本身那般莽撞而磅礴。那海水藍得純粹,藍得濃烈,像要將人吸進去,溶化在那片浩瀚無邊的蔚藍里。我站在岸邊,咸澀的風撲面而來,裹挾著海洋深處那陌生而磅礴的氣息,吹得衣衫獵獵作響,吹得心旌搖蕩。年輕的我站在岸邊,只覺世界遼闊無邊,未來浩蕩坦蕩,前方有無限的可能在招引,竟不知曉這方水土即將成為我生命里最沉甸甸的錨點。那時的海,是自由的圖騰,是青春的疆域。2003年秋天,我踏進曲阜師范大學日照分校的大門,成為一名教師。第一次站上講臺,抬眼望去,講臺下許多年輕面孔,竟與我年紀相仿。他們眼里閃爍的光芒,似乎映照出我自己的過往,也點燃了我心中初為人師的悸動。那時日子仿佛被新生的太陽所沐浴,天藍得澄澈如洗,空氣清新得似乎也帶著幾分稚嫩的氣息。就在這明凈的光景里,不知不覺間,愛情的種子悄然萌發。直到那個冬天午后的相遇,仿佛冥冥中安排好的軌跡終于開始悄然轉動。寒假未消,校園里空曠得如同夢境,我們通過手機短信笨拙地搭起了橋梁。一條條文字在小小的屏幕上穿梭往來,笨拙而謹慎,每一個字都斟酌良久,仿佛都承載著沉甸甸的心意。小小的屏幕竟然漸漸裝滿了無數個日夜的傾訴和等待---這看似稀松平常的開端,竟牽引出一段長達三年、浸透了苦辣酸甜的長途跋涉。
那三年里,甜蜜和酸澀如藤蔓纏繞,密密交織,纏繞著兩顆掙扎靠近的心。所幸她溫柔善良的品性,和我那份不甘落后、默默努力的堅持,最終共同支撐著我們步履蹣跚地走向了婚姻的殿堂。這路途中崎嶇坎坷處,最終竟都沉淀成日后回望時最為珍重的養分。
四季輪轉,見證了我們相伴一生的腳步。春天里,我們曾攜手踏青,在初生的嫩綠里彎腰尋找著鮮嫩的野菜,新生的草葉與泥土的氣息交織氤氳,仿佛也彌漫著我們年輕的心事;夏日驕陽下,我們赤足奔跑在日照的海灘上,追逐著海浪遺落的貝殼,然后撲進大海的懷抱里嬉戲,咸澀的海風裹挾著笑聲吹向遠方;秋天,田野變得金黃,我們鉆進玉米地掰下飽滿的玉米棒,點燃枯枝,烤熟玉米和毛豆,煙火氣與收獲的香氣在秋風中飄蕩;冬日雪后,世界一片素白,我們在操場上堆起憨態可掬的雪人,打雪仗時她擲出的雪球溫柔地落在我的肩頭,旋即融化,仿佛融化了寒冷,也融化了心頭的所有憂慮。
2010年,我們踏上了去BJ的旅程。北京動物園里新奇的眼睛,頤和園中靜謐的湖水,故宮內朱紅高墻與琉璃瓦的莊嚴氣魄,圓明園斷壁殘垣間無聲的訴說,還有鳥巢與水立方的現代身影……這些風景掠過眼前,最終沉淀在心底的,卻是歸途中火車輕微搖晃的節奏,她靠在我肩上那均勻而安然的呼吸,窗外的燈火如燦爛星河般掠過---那一刻,我恍然體味到,所謂“家”,便是這相依偎的安穩,是心歸處不必言說的篤定。
2013年,我們的孩子降臨人間。產房的門打開,護士遞給我那個包裹在襁褓中的小小生命,那溫熱與柔弱瞬間擊中了我,熱淚幾乎奪眶而出。再往里看,妻子虛弱地躺在那里,臉色蒼白如紙,汗水浸濕了額前的碎發,眼神疲憊卻帶著一種完成后的寧靜。我俯身靠近,心疼的淚水終于無聲落下。初為人父的喜悅,與目睹愛人付出巨大艱辛的疼惜,在那一刻奇異地交織、融合,最終凝固成生命最深的刻痕。
2014年,我博士畢業,我們搬到了泰安。搬家時,角落里一只舊布袋不慎傾覆,多年前在海灘撿拾的貝殼嘩啦啦散落一地---它們曾閃耀著海水的光澤,如今卻蒙了塵,有的邊緣已悄然磨損。我蹲下身,指尖拂過貝殼粗糙的紋路,仿佛也撫摸著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日子。我默默拾起一些,重新裝好,它們如同沉淀下來的記憶,縱使棱角磨鈍,光澤蒙塵,卻依舊是生命肌理中不可剔除的硬核。
2019年,孩子背著書包蹦蹦跳跳進入了小學,嶄新書包上印著小小的卡通圖案,成為她踏入更大世界的標記;然而緊隨其后的2020到2023年,一場洶涌的疫情席卷了世界。病毒如無形之網,將日常的喧囂驟然濾盡,只留下空曠街道上回響的寂靜。我們一家三口蝸居在小小空間里,世界被濃縮成窗框框出的方寸之地。孩子的書桌從學校搬回了客廳,我的講臺也變成了電腦屏幕。夜深人靜時,獨坐燈下,我翻看孩子那篇名為《我的爸爸》的作文,稚嫩的字跡描述著她所愛著的爸爸工作的情景。原來那些焦頭爛額、兵荒馬亂的日子,竟被這清澈的童眸過濾成英雄的披風。屏幕微弱的光映著這行行字句,窗外是沉寂的夜——病毒為世界按下靜音鍵,卻讓心房里最細微的回聲變得格外清晰:原來在命運的驚濤駭浪中,我們這小小方舟的每一次顛簸與堅持,竟已悄然在孩子心里鑄下了一座燈塔。
2024年,孩子升入了初中。暑假里,我們一家三口再次回到了日照。傍晚時分,又一次來到那片熟悉的海灘。夕陽的熔金正緩緩沉入海平線,將海水染成一片溫暖的橘紅。孩子興奮地追逐著退去的浪花,身影在波光里跳躍。我牽著妻子的手,并肩站在溫潤的沙子上,海風帶著熟悉的咸味,拂過面頰。二十年光陰倏忽而過,風還是那風,海還是那海,然而當年兩個初涉世事的年輕人,已在歲月里深深扎根,長成了可以彼此支撐、也蔭蔽下一代的樹。腳下沙粒依舊,卻不知已默默承載過多少悲歡的印跡,被沖刷,被覆蓋,最終只留下一種溫厚的包容與沉靜。
海浪不知疲倦地涌上沙灘,又悄然退去,周而復始。潮水帶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那些被沖刷磨平的貝殼,或許正是我們被生活反復淘洗的心緒——粗糲的棱角漸漸消融,最終呈現出溫潤的質地。青春遠去的足音,原來并非消失于無形,它早已沉入生命之海的深處,如同被歲月耐心裹藏的沙粒,在時間蚌殼里悄然孕育。當往昔的呼嘯最終凝結為心底一片溫潤的微光,我們才真正懂得,青春從未真正退場:它只是化作了我們骨骼深處的鈣質,化作了目光里的韌性與沉靜,在每一個需要挺直腰背、守護所愛的平凡日子里,默默支撐著我們迎向下一陣撲面的風浪---那風浪中,依舊有海的氣息,有沙的溫度,有不曾冷卻的青春脈動。
青春那些難以磨蝕的印記,原來并非僅僅屬于過往,而是供給我們抵抗歲月風沙的無窮力量。那青春記憶中的暖流,驟然漫溢過現實的寒冰。那些在日照海邊,一同追逐浪花、踏過潮汐的日子,那些在初為人師、講臺下年輕面龐所映照出的熱望與憧憬,那些在愛情長跑里咬牙堅持的韌勁與彼此交付的信任……所有這些被歲月精心包裹、看似沉埋的片段,此刻竟驟然釋放出驚人的能量。它并非烈焰般灼燙,而是溫厚如地火,自生命的最深處汩汩涌出,驅散了盤踞在指尖的僵冷,熨帖了疲憊不堪的神經。一種久違的、近乎原始的生命力開始在血脈中奔涌,無聲地撐起了我幾乎要被壓垮的脊梁。原來我們一路走來,并非赤手空拳地走向生活的深處,青春以另一種形態贈予我們的不朽遺產,它蟄伏著,等待著,只為在靈魂需要挺直腰桿的時刻,于我們心底深處悄然蘇醒,化作支撐我們穿越所有荒原與寒夜的、永恒不竭的力量之源。
也許這就是愛情的神奇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