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纏纏綿綿,雨水把汴京的夜色泡得發漲。
章衡剛把清賬局的卷宗鎖進鐵柜,就聽見院外傳來熟悉的咳嗽聲——那是司馬光特有的動靜,總帶著股揮之不去的書卷氣。
“子平還沒歇著?“
司馬光掀簾而入時,袍角還滴著水。
章平趕緊遞上干布,見他鬢角的白發沾著雨珠,倒比案上的白燭還亮。章衡往炭盆里添了塊銀絲炭,火光忽然跳了跳,照亮兩人臉上的倦色。
“君實相公白日在朝堂上跟介甫相公爭得面紅耳赤,夜里還跑來看我這里的破賬?“
司馬光沒接話,先指著墻上的《全國積案分布圖》:
“你這圖上,'冗官'二字標得比'漏稅'還密。“
他忽然長嘆,
“今日朝會,介甫說要再增五千吏員推行新法,韓相公當場就拍了桌子——這官已經多到養不起了,還要添?“
章衡給兩人斟上熱茶,水汽模糊了視線:
“相公是擔心,再這么鬧下去,朝堂真要裂開了?“
“不是擔心,是已經裂了。“
司馬光的手指在茶盞沿劃著圈,
“夏末時,范純仁在政事堂說,陜西路為了湊青苗錢的指標,把鰥寡孤獨都算成'可貸戶',介甫竟說'矯枉難免過正'。子平你說,這到底是變法,還是變天?“
炭盆里的銀絲炭發出細微的爆裂聲。章衡忽然想起穿越前看過的宋史,那些“冗官、冗兵、冗費“的字眼,此刻正從司馬光的嘆息里跳出來,在燭火里打轉。
“君實相公的意思,是想節流?“
章衡往火里扔了塊松明,
“裁汰冗官,縮減軍餉,把省下的錢用到正處?“
“除此之外,還有何法?“
司馬光猛地提高聲音,案上的《清賬要錄》都跟著顫動,
“去年全國官員共一萬七千余員,比慶歷年間多了近一倍!可三司的公文流轉,反倒慢了三成。某在史館查過,太宗朝一個縣尉管三鄉事,如今三個縣尉管一鄉事——這不叫效率低下,這叫禍國殃民!“
他忽然壓低聲音,湊近章衡:
“子平清賬局查出的四十六萬貫,有十二萬是被冗官私分了。某意已決,先從御史臺開始,凡三年考績不及格者,一律外放!“
這話里的狠勁,倒比王安石推行新法時還烈。
章衡卻想起王安石前日在條例司說的話:
“節流如擠海綿里的水,總有擠干的一天。要讓百姓口袋里有錢,先得讓官府手里有錢。“
他望著窗外的雨簾,
“介甫相公搞青苗法、募役法,其實是想讓政府多些進項。“
“多些進項?“
司馬光冷笑,抓起案上的青苗賬冊,
“這是多些盤剝!陜西路的青苗息錢,名義上二分,實際收的時候加了'手續費'、'保管費',變成了四分——這跟強盜攔路有何區別?“
他忽然起身,袍角掃過炭盆,火星濺到地上:
“某不是反對變革。官家繼位以來,諸賢皆言官僚隊伍龐大,但效率低下,都覺得要變革。你看這清賬局,把舊賬厘清,讓體制轉得順暢,這才是正途。介甫那是恨不得把算盤砸了,另造個金元寶出來!“
章平端來的胡餅還冒著熱氣,章衡掰了半塊遞給司馬光:
“相公覺得,這舊體制就像這胡餅,雖有焦斑,剜掉還能吃;介甫卻想把整個爐子都拆了,重新砌一個?“
“正是此意。“
司馬光咬了口胡餅,
“某在洛陽編書時發現,漢唐盛世,都不是靠變法變出來的。文景之治靠的是輕徭薄賦,貞觀之治靠的是任賢納諫——哪有靠官府放印子錢強國的?“
他忽然指著賬冊上的“役法“二字:
“介甫的免役法,把原來的差役改成交錢,說是'便民',可貧苦百姓交不起錢,還不是得賣兒鬻女?這不是修補,是刨根!“
章衡想起收到的一個訴狀,農戶為了交免役錢,把耕牛都賣了。
可他也記得,湖州的茶農說,交了免役錢就能安心采茶,不用被差役呼來喝去。
“或許......兩種法子都有道理?“
“沒有或許!“
司馬光的聲音陡然嚴厲,如炬的目光里全是森然。好半天才平息下來。
“子平你看,這是某擬的《節流十策》。“
他從袖中掏出份奏章,
“裁冗官、并州縣、減軍額、停不急之務......每一條都能省下十萬貫。若能推行,何愁財政不足?“
章衡翻看奏章,見“清理官僚集團“一條下寫著:“凡年六十以上、考績下等者,勒令致仕。“
忍不住咋舌:
“這要得罪多少人?“
“得罪人也得做。“
司馬光望著炭盆里的火苗,
“某寧愿被罵'守舊',也不能看著朝廷被新法掏空。子平你說,是把破船修補好繼續航船,還是鑿沉了再造新船——可船上的百姓怎么辦?“
雨不知何時停了,月光透過窗欞,在地上織出張銀網。章衡忽然從柜里取出兩本賬冊,一本是司馬光編的《歷代財政考》,一本是王安石的《新法歲入預估》。
“君實相公請看,“
他指著《財政考》里的“開元盛世“條目,“
前朝的官民比例是一比三百,如今是一比五十。您想把這比例調回去,靠的是'減員增效'。
他又翻開《新法預估》,里面的“青苗息錢“、“市易務利潤“等條目用紅筆寫得醒目:
“介甫相公想的是,官民比例不變,卻讓官府多賺錢——就像這賬冊,您想把錯字改過來,他想另寫一本。
“司馬光沉默良久,忽然問:“以子平之見你說,到底哪種法子能成?“
章衡望著窗外的月光,忽然想起現代企業的兩種改革模式。
“其實......“
他斟酌著詞句,
“破船修補好了,或許能再航五十年;鑿沉了造新船,可能更快,也可能淹死更多人。“
他指著清賬局的卷宗,
“您看這些舊賬,有官吏舞弊,有制度缺陷,也有天災人禍。介甫想跳過這些直接建新賬,您想在舊賬上改——可百姓要的,不過是本清楚賬。“
司馬光拿起《清賬要錄》,指尖在“自愿貸款賬“幾個字上摩挲:
“所以你既幫著介甫核青苗賬,又幫某查冗官貪腐?“
“賬不分新舊,清楚就好。“
章衡笑了,
“就像這炭盆,您添銀絲炭是為了取暖,我加松明也是為了取暖,何必爭哪種火更旺?“
雞叫頭遍時,司馬光才起身告辭。章衡送他到門口,見他把《節流十策》塞進袖中,忽然道:
“相公若推行裁冗官,清賬局可幫著核考績。“
司馬光回頭,鬢角的白發在月光下閃著光:
“你若發現新法有強攤,也盡管報給某。“
兩人相視一笑,仿佛朝堂上的劍拔弩張,都被這春雨洗得淡了。
章衡回到屋中,笑意一瞬間就收了起來,章平在收拾茶具也視而不見。一張更大的網正籠罩在朝堂之上,更大的問題,樸拙、純儒的司馬光還是沒有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