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七年暮春,湖州城的鹽鋪前總圍著哭喪著臉的百姓。
章衡微服走過北街時,正撞見個老婦攥著銅板在鹽鋪前打轉,粗布帕子里包著的碎銀,夠買半斤鹽卻要被掌柜的秤桿壓去三成。
“如今的鹽價,比去年貴了三成,“
老婦對著圍觀者抹淚,
“連腌菜都用不起鹽了。“
回到州衙,章衡將湖州與蘇州、常州的鹽價賬冊并排鋪開。
宣紙上的墨跡還帶著潮氣,最刺眼的是那行朱筆批注:
“湖州鹽價每斤三十七文,鄰州最高二十七文。“
他指尖叩著賬冊邊緣,忽然想起上月查堤時,看見那艘龐大的船隊——鹽商張萬利的船隊。
“章平,你去將鹽引底冊取來。”
章平放下手里的活計,忙去前廳找賬冊去了。
“公子,這是張萬利的鹽引底冊。“
章平抱著摞黃紙進來,指尖纏著繃帶——昨日去鹽倉查賬時,被“失手“掉落的鹽袋砸傷了。
冊頁上的鹽引編號密密麻麻,章衡忽然停在“嘉祐七年三月“那頁,眉頭驟然擰緊:
“這十張鹽引的編號,怎么和戶部備案的重復了?“
正說著,簽判周同福的帖子遞了進來,邀章衡去醉仙樓“商議鹽務“。
章衡看著帖子上鎏金的“醉仙樓“三字,忽然冷笑:
“張萬利的產業,倒會選地方。“
醉仙樓的雅間里,張萬利正把玩著只羊脂玉杯,身后立著四個精壯的護衛。
“章大人年輕有為,“
他將杯中美酒推過來,酒液里映出窗外的刀光,
“這湖州鹽務,水太深,不如讓老夫替大人分勞。“
他拍了拍手,兩個仆役抬著個木箱進來,打開時白花花的銀子晃得人眼暈。
“張老板的好意,章某心領了。“
章衡起身時,袍角掃過桌案,將銀子箱撞得晃了晃,
“只是戶部有令,鹽價不得高于成本一成。湖州的鹽,貴得似乎不合規矩。“
張萬利的臉瞬間沉下來,玉杯在指間轉得飛快:
“大人可知,去年常州查鹽價的李通判,如今……?“
章衡走出醉仙樓時,暮色正濃。
街角突然竄出條惡犬,直撲他的咽喉,被隨行的衙役用刀劈開。他望著惡犬頸間的銅鈴,上面刻著個“張“字,忽然對章平道:
“今晚加派護衛,賬冊要貼身帶。“
三更的梆子剛響過,州衙后墻突然傳來“咚“的悶響。
章衡從卷宗里抬頭,看見章平舉著燈籠跑來,臉上沾著血:
“大人!有人往院里扔石頭,還夾著這個!“
紙團里裹著半塊帶血的耳朵,旁邊寫著
“再查鹽務,下次就是你的“。
章衡捏著紙團的手青筋暴起,忽然想起白日里張萬利說的“常州李通判“,指尖在鹽引底冊上重重一戳,倏的笑了起來:
“他們越急,越說明心里有鬼。“
次日去鹽倉核實,賬房先生剛要遞賬冊,就被個刀疤臉打斷:
“章大人,鹽倉重地,按規矩得知州大人的手令。“
章衡正要發作,卻見知州趙德昌慢悠悠走來,官帽上的孔雀翎歪在一邊:
“章大人,鹽務有定例,何必較真?“
“我這湖州通判,與知州同領州事,職掌兵民、錢谷、鹽鐵、戶口、賦役、獄訟審理等一干事務,我如何問不得?看不得?”
“這……”
知州趙德昌一時語塞。正不知怎么回還。就聽章衡繼續說道:
“趙大人可知,這湖州鹽引定例,是戶部給的定例?還是張萬利的定例?“
章衡忽然將鹽引底冊摔在他面前,
“這十張重復的鹽引,戶部備案是蘇州鹽場的,怎么跑到了湖州?“
趙德昌的臉霎時變得慘白。章衡盯著他的眼睛:
“私增鹽引,每引多賺五貫,倒是劃算。“
“朝廷已有明令,各州公文,知州須與通判一起簽押,方能生效。可這鹽引公文上,唯獨少了我這個通判的引信,是為何故?”
“莫非趙大人忘記了,通判還有權監督和向朝廷推薦本州官員,如果知州不法,通判也可以奏告朝廷的呀!”
……
離開鹽倉時,章衡的轎子剛拐過街角,一輛失控的馬車狂奔著將轎子撞得粉碎,兩個轎夫被撞的口吐鮮血,眼看是活不成了。
他從碎木里爬出來,看見車夫人影一閃,混入了人群里,消失在巷尾。
“大人!“
章平從肝膽俱裂的震驚中回過神來,呆呆的叫道。
“動殺心了啊,說明快查到根了。“
章衡將自己關在書房三日,算清了鹽價的明細。
宣紙上的“鹽成本賬“分三欄:
“淮南鹽場產地價每斤十五文,運河運費每斤三文,合理利潤十文,合計二十八文“。
最末行用朱砂寫著:
“湖州現售價三十七文,溢價九文,皆為私增“。
他讓人將賬冊抄成百張告示,貼在城門口、鹽鋪前,連張萬利的鹽行門楣上都貼了張。
百姓圍著告示議論,幾個挑夫指著“私增“二字罵道:
“怪不得這么貴,原來是被狗官貪了!“
……
張萬利的鹽行立刻門可羅雀。
張府大堂。
張萬利面無表情,但說出的話,卻像在三伏天吐出的寒冰
“章衡!你敢斷我的財路!“
張萬利掀翻案桌,玉扳指在燭光下閃著寒光,
“太湖里的魚,還缺個人喂!“
……
夜晚,章平一身夜行衣,趁著夜色溜出。直奔汴梁而去。
旬日,兩浙路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帶隊的大隊官兵星夜進駐湖州,趙德昌被革職抄家,從他府中搜出五千貫贓銀,正好抵得上私增鹽引的分賬。
張萬利的鹽行被收歸官營,那些重復的鹽引被當眾燒毀,灰燼隨風飄進太湖,像給去年喂魚的李通判燒了紙。
三日后,湖州鹽價回落至二十八文。章衡讓人重新核算鹽稅,竟比上月多了兩成。
“百姓買得起鹽了,銷量自然漲。“
他指著賬冊上的數字,笑著對章道:
“價實才能稅豐。古人誠不我欺。“
章衡站在城門口,看著百姓扛著鹽袋喜氣洋洋地回家,忽然想起老婦攥著銅板的模樣。
“公子,鄰州的官差來取經了,說要學咱們公示成本的法子。“
章衡望著遠處的鹽場,忽然笑道:
“天下的鹽,本就該讓天下人吃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