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8章 民生為局

龍首渠的新閘啟用那日,沈硯秋站在渠邊看水。十二州的水工正用蕭衍留下的圖紙調試閘門,北境鹽工鑿的青石閘板落下時,濺起的水花里浮著星塵,在水面拼出“水過無災”四個字——與《長安弈》新篇“水利篇”的注解分毫不差。

“沈大人,西市的‘民生學堂’今日開課了。”蘇卿顏捧著學生名冊走來,冊頁上的星塵顯影出有趣的組合:秦無常的幼弟坐在第一排(已被民衛司救出,臉上還帶著蠱痕),太子黨羽的女兒在練字(筆畫歪歪扭扭,卻寫得極認真),最末頁畫著個小像,是那個送紅豆餅的孩童,旁注“愿學算鹽賬”。

學堂里正起了點小爭執:北境鹽工的子弟要多學“鹽井算術”,南疆藥農的孩子堅持加“草藥圖譜”,兩邊吵得臉紅。沈硯秋沒說話,只讓先生取來兩張紙,一張教“用鹽量算藥材配比”,一張講“草藥重量折鹽價”,末了讓孩子們合編《雜學算經》。三日后,鹽工與藥農的家長捧著合編的課本笑:“原來算學也能摻著鹽味藥香。”

沈硯秋的指尖劃過名冊上“算鹽賬”三個字,渠水突然泛起漣漪,顯影出民生司的新章程:“學堂分‘蒙學’與‘技學’,蒙學教識字算數,技學傳鹽井開鑿、草藥辨識、漁網編織之術”,落款是“十二州百姓共擬”。他想起蕭衍曾說“百姓只配當棋子”,如今這些名字在名冊上發光,倒比任何棋譜都鮮活。

突然,靖王的信使策馬而來,遞上的竹筒里裝著北境鹽倉的賬冊,夾層藏著片干枯的鹽花:“鹽倉的儲量夠北境吃三年,只是……有戶鹽工想把女兒送來長安學醫,怕藩王屬地的規矩不允。”賬冊的星塵在“戶”字上閃爍,顯影出那戶人家的模樣:父親缺了只手(當年被蕭衍的蠱蟲所傷),女兒背著藥簍在鹽堆旁看書。

沈硯秋在賬冊上批了“允”,又添了句“技學無界”。蘇卿顏立刻讓民生司擬文,用銀簪鏈的星塵拓印百份,貼在十二州的界碑上:“凡愿學技藝者,藩王屬地不得阻攔,長安學堂概收之”。三日后,那鹽工的女兒背著藥簍走進長安,城門守兵見她簍里的鹽花(信物),笑著指了指學堂的方向。

終南山的余孽肅清后,山民們把燒毀的分倉改成了“山貨行”,用核桃、板栗與長安的綢緞互市。沈硯秋去巡查時,撞見個老山民在算賬,算盤上的星塵顯影出“太子黨羽曾強征山貨”的舊事,如今卻記著“今日賺了三文,夠買女兒的學堂筆墨”。“沈大人,”老山民把算盤推過來,“這賬比當年太子的賬本好算,因為每文錢都揣在自個兒兜里。”

藩王們此時正主動送來“共利單”:越王派漁戶帶“深海漁網圖譜”來長安,改良的淺海漁網讓捕魚量增了三成,還提議“東海與長安互派學徒”;靖王在北境鹽倉旁建了“民生醫館”,親自主持“鹽療祛寒”試驗,用鹽井熱氣治好了不少山民的風濕。沐王見了,干脆將南疆新藥田的一半收成劃歸長安藥鋪,附信說“藥香該飄得遠些”。

沈硯秋讓民生司回了封信,隨信送去十二州的“互助圖”:北境鹽工幫南疆挖鹽井,東海漁戶教山民織漁網,長安的醫戶背著藥箱往藩王屬地去。圖的空白處,新帝用朱砂畫了個小小的太陽,旁題“天下共暖”。這封信送到南疆時,沐王正帶著藥農種新發現的藥材,看罷突然讓人在藥田邊立了塊碑,刻著“長安不遠,民心相連”。

入夜后,棋社的燈還亮著。沈硯秋翻開《長安弈》新篇的校樣,鹽工寫的“引水篇”里添了句“水要順地勢,官要順民心”,藥農補的“草藥篇”末尾畫著個箭頭,指向長安的方向。最讓他心頭一動的是孩童們的“涂鴉頁”,用炭筆在空白棋盤上畫滿小人:有的挑水,有的耕地,有的讀書,每個小人手里都舉著顆紅豆。

蘇卿顏的銀簪突然在此時亮起,鏈節纏著片從山貨行帶來的板栗殼,殼上的星塵顯影出“誅逆盟”殘余的最后消息:“余下五人在東海為漁戶幫忙,說要‘贖罪’”。其中那個曾主管太子糧倉的主簿,正帶著人核查舊賬,用算盤噼啪算出當年被私吞的賑災糧,一分分追還給災民。“蕭衍總說人心經不住試探,可這些人,連贖罪都在學著為百姓做事。”

沈硯秋望著窗外的月光,突然明白“民生為局”的真意。不是棋盤上的輸贏,是鹽倉的賬算得清,學堂的書讀得響,水渠的水流得順;不是誰定了規矩,是百姓在過日子里慢慢活出了規矩。就像龍首渠的水,不非得按棋譜的路線流,順著地勢,自然能澆活每寸土地。

他讓民生司設立“輪值制”,十二州百姓代表每月輪流來長安議事,秦無常的幼弟也跟著學記文書。“以后這賬本,該由你們自己算。”沈硯秋在《長安弈》新篇的扉頁寫下“薪火相傳”,星塵立刻漫開,與各地學堂的燈火連成一片。

第二日清晨,民生司的公告欄前圍滿了人。新貼的“冬防令”上,百姓們用星塵添了許多小字:“北境鹽工說鹽能化冰”“南疆藥農說艾草可驅寒”“東海漁戶說魚油能護船”。沈硯秋看著這些添注,突然笑了——這才是真正的“天下共局”,每個人都在棋盤上落著自己的子,不用誰來定輸贏,日子自會給出答案。

那送紅豆餅的孩童又跑來了,這次舉著張畫:上面是沈硯秋、蘇卿顏、藩王們,還有許多他叫不出名字的人,圍著個大大的“家”字。“先生,先生,這是新棋譜嗎?”孩童的奶聲撞在公告欄上,驚起的星塵落在每個人肩頭,像撒了把溫暖的種子。

沈硯秋蹲下身,指著“家”字說:“這不是棋譜,是咱們住的地方。”遠處,警示鐘又響了,鐘聲里混著學堂的讀書聲、水渠的流水聲、市集的叫賣聲,在長安的上空織成張無形的網——網住了安寧,也網住了千萬顆踏實過日子的心。

暮色降臨時,十二州的民生司同時點亮了燈籠。北境的鹽倉前,鹽工們在教孩童認秤;南疆的藥田邊,藥農們在晾曬新采的藥材;東海的碼頭上,漁戶們在修補漁網;長安的街道上,學堂的孩子們背著書包回家,嘴里念著新學的句子:“民心是秤,稱得出日子的甜。”

沈硯秋站在朱雀門的城樓,望著滿城燈火,突然覺得“定局者”三個字太重。其實哪有什么定局,不過是百姓們一天天過,一步步走,把日子過成了局,把人心過成了棋。就像龍首渠的水,看似平淡,卻能滋養出比任何棋局都長久的生機。

夜風掠過渠邊的新閘,帶起的水珠落在《長安弈》新篇上,暈開了最后那句“天下無局,便是好局”。墨跡在星塵里慢慢變深,像被無數雙踏實的手,輕輕按上了個永恒的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韶关市| 武安市| 赤城县| 灌南县| 即墨市| 闸北区| 德州市| 嘉祥县| 依兰县| 临汾市| 石渠县| 郑州市| 乐东| 株洲市| 柳林县| 昌平区| 罗江县| 金平| 虞城县| 特克斯县| 曲阜市| 凤阳县| 枝江市| 图木舒克市| 长沙市| 民勤县| 黄浦区| 康马县| 湘西| 黄冈市| 昌江| 台北县| 六枝特区| 抚松县| 永兴县| 吴堡县| 吴桥县| 桦甸市| 调兵山市|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