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梅舵秘辛
- 長安弈
- 胡桃味氣泡水
- 2005字
- 2025-07-27 13:53:44
梅家總舵的青瓦在晨霧里泛著冷光,沈硯秋攥著雙星結晶站在門首,門環的梅花紋與母親銀簪的紋路嚴絲合縫。蘇卿顏的鏈環銀簪突然共振,鏈墜投射的星圖上,總舵正廳的地磚被紅圈標出——與廢社密信“顯影粉藏于正廳‘梅魂’匾額后”的標注完全吻合。
“家父的‘棋眼’說,總舵的護院有一半是蕭衍的人,左腕纏著黑布。”她指尖劃過星圖的藍線,“昨夜蕭衍給梅家現任舵主梅驚風發了密信,要他午時前交出《長安弈》的‘殘頁核心’,否則火燒總舵。”
沈硯秋推開大門,十二名護院立刻圍上來,左腕的黑布在晨光中格外刺眼。為首者的刀鞘敲了敲地磚,鹽粒簌簌落在刀柄上,組成“焚棋案”三個字——是蕭衍收編的鹽商叛亂余黨。“沈大人,舵主在正廳候著,只是規矩不能破。”他做了個“三折梅”的手勢,袖口露出的梅花結與嶺南舊部同款,突然話鋒一轉,“某家需搜身,以防夾帶禁物。”趁搜身的空檔,將寫有“總舵西廂房有梅家舊部”的紙條塞進沈硯秋袖中,紙上星塵需用引星石觸發才能顯形。
正廳的“梅魂”匾額在燭火中晃動,梅驚風的手指正叩著匾額后的暗格。見沈硯秋進來,他突然將半張《長安弈》拍在案上,邊緣焦痕與下冊的“殘頁核心”拼成圓,“這是令堂當年托吾保管的,說‘雙星’至才能現世。”
沈硯秋將雙星結晶按在暗格上,顯影粉的紫砂罐突然彈出,罐底刻著母親的批注:“顯影粉需混‘棋魂’之血方能顯盡弒君細節。永熙三年正月廿四,吾中蕭衍‘牽機引’,恐命不久矣,故復制殘頁藏于此,望吾兒護梅家周全。”與血書第七頁“中慢性毒”的記載完全吻合。他割破指尖滴入粉中,《長安弈》的缺頁突然浮現銀粉字:“永熙三年正月廿三,蕭衍持匕首弒先帝于觀星臺,吾(沈氏婉)為證。”
護院的刀光突然劈向案臺。左腕纏黑布的漢子嘶吼著:“沈硯秋勾結梅驚風,要毀我等鹽工生路!”他們故意將太子府的青銅棋耳墜扔在地上,靴底海鹽漬與江南鹽場同款——是蕭衍派來的叛亂余黨,企圖將暗殺偽裝成“鹽商復仇”,“蕭相有令,取沈硯秋項上人頭者,賞鹽引一百萬!”
梅驚風拽著沈硯秋鉆進匾額后的密道,星塵在壁上組成“天下局”的原始棋路:黑棋“天元”的星軌旁,標著“梅家三百口人質”,與母親信中“為保梅家血脈”的說法完全吻合。“當年令堂是用這局棋,換了梅家活命。”他摸出蕭衍的密信,字跡與藩王的收據同源,“這些護院是上個月才來的,說是‘朝廷派來的護衛’,實則監視總舵。”
密道盡頭的石室堆著鹽商賬簿,其中一本的夾層里掉出兩物:一張是太子與藩王的密談記錄,用顯影粉處理后顯形:“藩王:‘叛亂成功后,需太子奏請陛下,將江南鹽引全歸吾掌控’;太子:‘事成后,吾要《長安弈》上冊,且蕭衍倒臺后,你需支持吾繼位’”,紙張邊緣沾著太子府特有的熏香;另一張是“今收到太子府鹽引三百萬,用于鹽商叛亂‘安家費’”的收據,落款的藩王印與嶺南查到的密信同源,背面顯出太子的筆跡:“事成后,嶺南鹽場歸梅家叛軍余部。”
“這就是蕭衍要的‘殘頁核心’。”梅驚風指著《長安弈》的弒君記載,“令堂當年怕吾等沖動,故意隱去‘蕭衍以人質要挾’的細節。”石室的星塵突然亮起,組成母親的虛影:“硯秋,‘共生局’的最后一步,是讓梅家舊部與朝廷禁軍合力,揭露真相。”
蘇卿顏的鏈環銀簪從通風口伸進來,鏈墜的棋局投射出總舵外的布防:“秦無常帶錦衣衛包圍了總舵,說‘助梅家清內鬼’,但家父說他袖中藏著蕭衍的密令。”銀粉在石墻上寫著“秦無常的青花瓷杯底有密信”,“太子府的人也在總舵外,舉著《長安弈》上冊當幌子——那上冊記著‘星象操控口訣’,是蕭衍奪權的關鍵。”
午時的鐘聲剛響,總舵外傳來爆炸聲。蕭衍的叛亂余黨點燃了火把,正廳的“梅魂”匾額在火光中崩塌。沈硯秋望著石室的星塵虛影,突然讀懂母親“共生”的深意——不是要顛覆誰,而是要讓被脅迫者、被蒙蔽者、被利用者,都能在真相面前選擇生路。
梅驚風突然將顯影粉撒向通風口,煙霧中浮現出母親的血書真跡:“蕭衍弒君后,取先帝指骨藏于總舵密室,為‘天下局’的鎮局之物。”與《長安弈》的“殘頁核心”形成鐵證。“某帶舊部守住密道,沈大人快從后山走!”他將半塊星塵結晶塞過來,“去長安觀星臺,那里有令堂布的最后一局。”
沈硯秋拽著蘇卿顏沖出后山時,總舵的火光映紅了半邊天。十幾個江南灶工舉著“求真相”的木牌攔住太子府的人,為首者喊道:“藩王騙我等叛亂,沈大人若能揭露真相,我等愿作證!”秦無常的錦衣衛正與叛亂余黨廝殺,青花瓷杯摔碎的瓷片在地上拼出“秦無常:若沈硯秋有鐵證,則助其揭露;若無,則按令毀尸滅跡”,他靴底沾著觀星臺的星塵——是暗中調查的痕跡。太子府的人舉著上冊想沖進來,卻被梅家舊部的“梅花三弄”笛聲攔住——是母親舊部的暗號。
山路上的星塵在月光中組成“下一章:觀星臺終局”,沈硯秋攥著染血的《長安弈》,突然明白“天下棋局”從不是誰的勝利,而是無數“棄子”在絕境中走出的生路。總舵的火光里,梅驚風的吼聲混著“梅花三弄”的笛音,像枚未落的棋子,在歷史的棋盤上發出震耳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