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的陽光穿透薄霧,灑在長安城西南的靈臺頂端。這座高十丈的夯土臺榭由秦代所建,臺上矗立著四丈高的相風銅烏,銅烏羽翼在風中微微轉動,發出細碎的嗡鳴。漢文帝身披玄色織錦披風,腰間佩劍的劍璏上鑲嵌著綠松石,正憑欄北望。
臺下傳來甲葉摩擦聲,郎中令張武帶著兩名期門郎登上靈臺,手中捧著一笏木簡:“陛下,丞相陳平已將與烏孫的盟約擬好,用三百匹蜀錦、五十斛枸醬換他們襲擾匈奴右谷蠡王部,烏孫使者愿以王子為質。“
文帝接過木簡,目光卻未離開北方天際。忽然,遠處的渭北平原上騰起一股黑煙,緊接著是第二股、第三股,在晨光中連成一線。張武臉色驟變:“是新豐方向的烽燧!按《漢律·烽燧令》,三烽并起,意味著匈奴騎兵已過長城!“
“不是匈奴主力。“文帝指尖叩著欄桿,欄桿上的包漿被摩挲得發亮,“左賢王慣用疑兵之計,這是想逼我們分兵救援。“他轉身看向臺下,“傳旨給車騎將軍薄昭,讓他率南軍精銳駐守長安武庫,沒有朕的虎符,一粒米、一張弓都不許出庫。“
此時靈臺西側的坡道上,典屬國公孫昆邪正與一個身著胡服的漢子低聲交談。那漢子頭戴尖頂帽,腰間掛著匈奴式的皮囊,正是即將出使匈奴的謁者仆射中行說。他腳邊放著兩只黑漆木箱,箱角鑲嵌著銅釦,箱身用朱砂繪著云氣紋。
“這里面是五千枚四銖半兩錢,還有二十匹織金蜀錦。“公孫昆邪拍了拍箱子,“左賢王若問起交易,你就說每匹錦換他三石苜蓿種子,錢用來買匈奴的羊——記住,要羯羊,不要牝羊。“
中行說彎腰打開箱蓋,蜀錦在陽光下泛著流光,錦面上的葡萄紋清晰可見:“屬下明白。只是那左賢王生性多疑,萬一...“
“他會答應的。“文帝的聲音從身后傳來,中行說慌忙跪地叩首。文帝盯著箱中的錢幣,錢文“半兩“二字筆畫方折,邊緣經過銼磨,“匈奴缺錦緞,更缺銅錢鑄器。告訴攣鞮稽粥,只要他退軍三十里,云中郡的互市就重開,允許他們用馬匹換我們的鐵制耒耜。“
正說著,北方天際又升起兩道烽煙,這次是從櫟陽方向傳來。張武急道:“陛下,櫟陽離長安不過百里!“
文帝卻看向東方,那里有一隊車馬正沿著馳道而來,車蓋是黑色的,車轅兩側掛著“御史大夫府“的幡旗。“張蒼來了。“他淡淡道,“他帶來的不僅是糧草賬冊,還有云中郡的最新消息。“
片刻后,御史大夫張蒼登上靈臺。這位年近七旬的老臣捧著一卷竹簡,竹簡上系著紅色的綬帶:“陛下,云中太守魏尚奏報,匈奴左賢王的主力仍在河套休整,派去馬邑的是他的兒子攣鞮於單。“他展開竹簡,上面用隸書密密麻麻寫著軍情,“魏尚已派死士潛入匈奴營地,發現他們的箭矢多是骨簇,鐵簇不足三成。“
“果然是虛張聲勢。“文帝接過竹簡,指尖劃過“匈奴炊具多為陶釜,少銅器“的字樣,“周勃的北軍到了哪里?“
“昨夜已過蕭關,正沿秦直道北上,預計三日后抵達平城。“張蒼從袖中取出一卷《九章算術》,“臣按方田、粟米章算過,北軍每日需糧三百石,草料五百束,漕運已從河東郡調糧萬石,由樓船將軍楊仆督運,經汾水入黃河。“
文帝點頭時,相風銅烏突然劇烈轉動,羽翼指向西北方。靈臺值守的太史令司馬談快步上前,手中拿著測日影的銅圭表:“陛下,西北風起,三日之內必有大雪。“
“大雪?“張武眼中閃過亮光,“匈奴騎兵最怕雪天,馬蹄易滑,弓弦易凍!“
文帝卻望著遠處漸散的烽煙,指尖在欄桿上劃出烽燧的位置:“傳旨給魏尚,讓他在長城內側挖雪溝,溝深三尺,寬五尺,溝底埋尖木樁。再讓周勃在平城囤積薪柴,每座營寨備足三個月的炭——告訴他們,朕要等雪停了再開戰。“
此時臺下傳來一陣喧嘩,只見幾名廷尉府的官吏押著一個披枷帶鎖的漢子走過,漢子身上的粗麻布衣滿是污漬,枷鎖上刻著“廷尉監“的字樣。張武低聲道:“是市肆里那個與匈奴商人交易的粟氏錢鋪掌柜,昨夜被抓時還藏著三枚匈奴'一兩'錢。“
文帝看著那漢子被押向刑場的背影,目光落回中行說的黑漆木箱上:“把粟掌柜的錢鋪充公,改成'官市',讓大司農晁錯負責,專門與烏孫、月氏交易。告訴晁錯,用《九章算術》里的'粟米之法'算清楚,一匹錦換多少皮毛,一尺布換多少奶酪,半點都不能虧。“
相風銅烏的羽翼漸漸停穩,陽光徹底驅散薄霧,遠處的長安城郭清晰可見,未央宮的飛檐在陽光下泛著金輝。文帝轉身走下靈臺,披風下擺掃過臺階上的青苔,留下淡淡的水痕:“張武,取朕的《孫子兵法》來,朕要再看看'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這一章。“
臺下的甲士們握緊了手中的長戟,戟刃在陽光下閃著寒光,與靈臺頂端的銅烏遙相呼應,如同大漢江山的兩道屏障,在風雪將至前繃緊了弓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