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風雨欲來·長安在望
- 狂仙入唐:詩壓長安三萬里
- 星辰語里
- 1824字
- 2025-07-24 09:05:21
核心理念:“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踏上征途,展望宏圖)
時間線:李白在東魯淬煉青蓮劍后,動身前往長安。
場景:東魯至長安的路上,途中客棧,最后是長安城外。
人物:
李白:(15歲)帶著淬煉后的青蓮劍,詩武境界更進,對長安充滿向往與隱憂。
魯大師:(短暫出場)鑄劍師,對李白給予最終的囑托與忠告。
過路江湖客/文人:烘托氣氛,側面反映長安詩林及江湖的傳聞。
在魯大師的劍廬,李白度過了數個不眠之夜。他盤膝而坐,將全身詩氣盡數灌注于青蓮劍中。魯大師則在一旁,以獨特的鑄造手法,將那塊天外隕鐵一點點熔煉,化為最純粹的精華,再將其緩慢而精準地融入青蓮劍身。爐火熊熊,映照著兩人專注的面龐。魯大師時而口中念念有詞,時而以特制工具敲打劍身,每一次敲擊,都仿佛伴隨著李白體內詩氣的律動。
那是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天邊電閃雷鳴,雨水如注。當最后一縷隕鐵精華完全融入青蓮劍時,劍廬內驟然爆發出一道耀眼的青光!青蓮劍脫離魯大師的鉗制,在空中盤旋飛舞,發出清越的龍吟之聲。劍身之上,隱約浮現出流動的星辰光影,仿佛將無垠的星空盡數納入其中。
李白伸手,青蓮劍便如有了生命般,乖順地落入他掌心。劍身沉甸甸的,卻又輕靈異常。他能感覺到,劍中原有的太白劍魄與草字劍符,此刻已與隕鐵精華完美融合,化為一股更磅礴、更具靈性的力量。這不再是凡鐵,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詩魂之器,能隨他心意,承載他更狂放的詩氣。
“好!好劍!”魯大師看著蛻變后的青蓮劍,眼中充滿了欣慰與贊嘆,“此劍已得天地造化,又經你詩魂淬煉,當真可稱‘詩劍’!記住,器利傷人,詩強亦能傷己。長安之行,步步為營。”
李白鄭重抱拳:“多謝大師指點!”
魯大師擺了擺手,神色復雜:“去吧,你的路在遠方。但切記,廟堂詩林,比江湖更深。那些表面光鮮的詩文,有時藏著更陰毒的殺機。”他遞給李白一個裝滿銀兩的布袋,“此乃老夫的一點心意,盤纏所需,莫要推辭。”
李白接過布袋,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再次向魯大師行大禮,然后轉身,帶著淬煉一新的青蓮劍,踏上了前往長安的征途。
沿途風光,在李白眼中已是次要。他的心,被對長安的向往與魯大師的警言所占據。路途之上,偶爾在客棧歇腳,總能聽到各種關于長安詩林的傳聞。
“聽說了嗎?那‘臺閣體’的張說大人,最近又得圣人賞識,其詩句一出,便能引得朝野震動,連帶其門下弟子也水漲船高。”
“嗨,何止張說,那王維公子如今已是名聲鵲起,據說其詩作《送元二使安西》被譜成曲后,連宮中樂師都贊不絕口,詩氣清雅,非凡人可比。”
李白靜靜地聽著,心中冷笑。這些傳聞中,充斥著名利、地位、攀附,以及對詩才的溢美之詞。他想起巴陵陸游的詩,想起東魯王維的傲慢,再聯想到魯大師的忠告,心中漸漸勾勒出長安詩林那復雜而充滿競爭的面貌。
更有甚者,談及詩林中的派系斗爭:“……那‘格律派’與‘自然派’近來又起爭執,為了爭奪一處文會之地,竟演變為詩武對決,聽說死了好幾個人!”
“是啊,那李嶠的弟子,仗著師傅權勢,幾次三番打壓異己,詩文稍有不合,便被排擠得身敗名裂。”
這些江湖傳聞,讓李白對長安的認知愈發清晰。那不是一個簡單的詩歌殿堂,而是一個巨大的名利場,一個看不見刀光劍影,卻暗藏殺機的詩武江湖。這里的詩,不再僅僅是吟風弄月,更成了權勢的附庸,爭斗的武器。
李白手中緊握著青蓮劍,感受到劍身內蘊含的澎湃詩氣。他的眼中沒有畏懼,反而燃燒著更炙熱的斗志。他知道自己與那些循規蹈矩的詩人不同,他的詩,是自由的,是狂放的,是超脫的。他要去長安,不是為了爭奪那些虛浮的名利,而是為了印證自己的詩道,讓他的詩魂,真正地響徹天地!
終于,一座巍峨的城池出現在地平線盡頭。城墻高聳入云,紅磚黛瓦,氣勢恢宏,一眼望不到邊。那是大唐的都城,長安。
夕陽將長安城染成一片金紅,城門洞開,無數人流進進出出,仿佛一條永不停歇的巨龍。李白站在城外,微風吹拂著他的發絲,獵獵作響的衣袍與他心中的豪情萬丈相得益彰。
“長安……”李白輕聲念著這個名字,眼中閃爍著憧憬與決絕。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厚重的城墻,看到了城內那片波瀾壯闊的詩林江湖。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他仰天長嘯,詩句聲震四野,仿佛要將心中的萬丈豪情,盡數宣泄而出。青蓮劍在他腰間發出清越的鳴響,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那股即將“濟滄海”的凌云壯志。他知道,一場真正的風暴,一場屬于他的詩武盛宴,即將在這座宏偉的帝都,正式拉開序幕。
李白大步流星,毅然決然地邁入了長安城門,將身后蜀道煙云與故鄉風情,盡數拋在身后。他的詩武傳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