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巷弄余溫
- 南洋滋味長
- 雪碧的米
- 2233字
- 2025-07-20 17:36:58
蘇念在老厝的第一個清晨,被廚房傳來的聲響拽出夢鄉。她趿著拖鞋過去,見父親正往砂鍋里碼排骨,動作緩慢卻精準,骨節分明的手被水汽熏得發紅。砂鍋蓋揭開的瞬間,肉骨茶特有的辛香猛地涌出來,胡椒的嗆、蒜肉的綿、當歸的醇,混著排骨的鮮,在晨光里織成張細密的網,把她牢牢網在南洋舊時光里。
“醒啦?正好,試試新調的湯頭。”父親往碗里舀湯,乳白湯汁晃出細碎的光,落在他眼角深深的紋路里。蘇念接過碗,吹了吹,抿一口,熟悉的味道里多了絲微妙的椰香,卻又不違和,像有個溫柔的客,悄悄融進了老茶攤的茶座。
“加了點馬來椰漿,你阿婆教我的。”父親低頭擦灶臺,聲音輕得像砂鍋里的浮沫。蘇念心頭一震,阿婆是馬來族,在她小時候總給父親送自釀椰漿,后來阿婆搬走,兩家往來漸少,沒想到這滋味,竟藏在父親的湯里十年。
她擱下碗,說要去巷里轉轉。老厝所在的甘榜巷,石板路坑洼,墻根處長著蕨類植物,磚縫里冒出九重葛的藤蔓,紫花垂得老長。巷口賣椰漿飯的阿婆遠遠招手,“念念,來吃碗飯!”竹編飯籃里,椰漿飯裹著斑斕葉,飯粒染成溫潤的綠,撒著炒香的花生碎、小魚干,配著酸辣黃瓜,一口下去,椰香、米香、香料香在舌尖炸開,竟比記憶里更鮮活。
阿婆往她手里塞塊娘惹糕,“你教母林秀珍昨天還念叨你,說你小時候偷吃她的糕,被逮著還嘴硬說是糕自己跳嘴里的。”蘇念笑著應下,往林秀珍的攤走。轉過街角,就見林秀珍和馬來族姑娘阿米拉在揉面,林秀珍操著帶福建口音的馬來語,教阿米拉怎么把斑斕葉汁揉進糯米團。阿米拉學得認真,糯米粉沾在鼻尖,像粒白米粒,林秀珍笑罵:“小迷糊,你奶奶做娘惹糕時,可比你穩當多咯。”
正說著,印度裔大叔拉杰推著小車過來,車上銅鍋里咖喱角滋滋冒油。“蘇念,嘗嘗新做的咖喱角!”拉杰掀開鍋蓋,金黃的咖喱角像小月牙,咬開外皮,土豆泥混著咖喱的香辣涌出來,奇妙的是,面皮竟有福建光餅的酥脆。“我阿爸教的揉面法子,和你爸教的肉骨茶一樣,是咱們甘榜巷的寶貝。”拉杰擦了擦額頭的汗,銅勺在鍋沿敲出輕快的響。
蘇念在巷里逛著,看華人裁縫鋪里,老板娘用馬來蠟染布給馬來族顧客做旗袍;印度雜貨店中,老板用華語和華裔老人討價還價,柜臺上擺著福建產的茶罐、馬來的香料盒、印度的銅制餐具,像把不同文化的碎片,拼成了溫馨的畫。
回到老厝,父親正對著拆遷通知發呆,煙蒂在指間明滅。蘇念走過去,第一次認真看拆遷文件,“文化創意園項目……要把這些老鋪子都拆了建商場?”父親沒說話,把煙蒂按滅在積灰的窗臺,煙灰里,映著巷口漸漸亮起的燈火,那是各族鄰居們準備夜市的光,暖黃的,帶著千年文化交融的溫度。
夜里,蘇念又翻出爺爺的筆記本,在燭光下,那些關于文化交融的故事愈發清晰。爺爺寫,當年下南洋,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擠在狹小的碼頭工棚, sharing(分享)食物,交換故事,福建的面、馬來的椰漿、印度的香料,在饑餓與孤獨里,熬成了共生的溫暖。蘇念突然明白,拆遷拆的不只是老厝,是這些用 generations(世代)熬出來的文化根系,她得做點什么。
第二天,蘇念召集巷里的鄰居們,在老厝前的空地擺開長桌。她掏出相機,說要拍部紀錄片,記錄甘榜巷的味道與故事。拉杰第一個響應,端來剛出鍋的咖喱角,讓蘇念拍他阿爸教揉面的畫面;林秀珍把阿米拉拽到鏡頭前,要把娘惹糕的手藝傳得更遠;阿婆捧著椰漿飯,用馬來語說:“這是我們大家的味道,不能丟。”
父親默默站在一旁,看蘇念忙前忙后,眼中閃過欣慰。蘇念湊過去,說:“爸,把你肉骨茶的故事也拍進去吧,從爺爺下南洋,到你守著老店,這是華人在南洋扎根的滋味。”父親別過臉,用圍裙擦了擦手,“好,讓更多人知道,咱們的根,沒那么容易斷。”
拍攝中,蘇念發現了更多細節。拉杰的咖喱角小車,輪子是他阿爸用舊船木改的,船木上還留著當年下南洋的船釘銹跡;林秀珍的娘惹糕模具,刻著福建傳統的花鳥紋,卻用馬來椰糖滋養出溫潤的包漿;父親的肉骨茶砂鍋,內壁結著厚厚的茶垢,那是幾十年文化交融的沉淀,每道紋路里,都藏著鄰里間分享食材、交換秘方的故事。
有天拍攝時,創意園項目組的阿杰來了。他穿著筆挺的西裝,皮鞋擦得锃亮,與滿是煙火氣的巷弄格格不入。“蘇念,我是來……看看你們的進度。”阿杰的目光掃過拉杰的銅鍋、林秀珍的糕屜,最后落在父親熬湯的砂鍋上,“這些舊東西,真的值得保留?”蘇念沒答話,把相機轉向正在教阿米拉說福建話的林秀珍,轉向用馬來語和阿婆交流食材的拉杰,轉向往肉骨茶里加椰漿的父親,阿杰的眼神漸漸變了,像被煙火燙到的冰,開始融出溫柔的水痕。
隨著拍攝推進,紀錄片在網絡上有了些熱度,#南洋老巷的文化滋味#話題悄悄爬上本地熱搜。有游子留言說,看了視頻,想起家鄉巷口的味道,眼淚止不住;也有年輕人好奇,原來不同文化的融合,能這么溫暖又生動。蘇念知道,這是文化的力量,像父親砂鍋里的肉骨茶,小火慢熬,終會飄香。
可拆遷的壓力仍像片烏云,壓在甘榜巷上空。項目組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兩周內完成搬遷。鄰居們慌了,拉杰的銅鍋不知往哪搬,林秀珍的模具沒處存放,阿婆的椰漿飯攤,換個地方就沒了老顧客的熟稔。
蘇念和父親商量,決定辦一場“甘榜巷文化宴”,邀請媒體、文化學者,還有項目組的人,讓他們嘗嘗這融合的滋味,聽聽這傳承的故事。籌備宴的那幾天,巷里燈火通夜,各族鄰居們湊在一起,把肉骨茶、咖喱角、娘惹糕、椰漿飯的方子又細細打磨,像在給即將遠行的孩子,備最珍貴的行囊。
文化宴那天,老厝前的空地擺滿長桌,各族傳統服飾的鄰居們穿梭其間。蘇念作為主持人,講述著甘榜巷的故事,從爺爺那輩的碼頭相遇,到如今三代人的文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