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回家
蘇念盯著手機家族群里的消息,指尖在屏幕上摩挲許久,“老厝要拆遷,速回”,這幾個字像一把舊湯勺,攪開了她在新加坡刻意塵封十年的南洋記憶。
十年前,吉隆坡老厝的門檻前,十八歲的她與父親蘇明遠激烈對峙。滿室肉骨茶的香氣,在爭吵中化作利刃。“一輩子守著這破店,能有啥出息!”她甩下這話,挎著塞滿時尚雜志的背包,頭也不回地奔赴新加坡的繁華,任父親在身后的嘆息,被肉骨茶的蒸汽慢慢吞沒。
此時,新加坡公寓里,咖啡的苦澀在舌尖蔓延,蘇念望著窗外濱海灣金沙酒店的璀璨,那些被她遺忘的畫面洶涌而來:父親系著油乎乎的圍裙,在蒸騰熱氣里攪動肉骨茶湯,胡椒與蒜香纏繞的霧氣中,鬢角白發泛著微光;老厝門前騎樓,馬來族阿婆賣椰漿飯的吆喝,印度裔大叔烤咖喱角的煙火,混著肉骨茶的香,在記憶里打轉。
蘇念踏上歸途班機,鄰座馬來族姑娘阿依莎的挎包,飄出斑斕葉清香。阿依莎正和母親視頻,屏幕里娘惹糕在竹屜堆疊,椰糖甜膩混著香蘭葉清新,撞得蘇念心口發疼?!斑@是我教母做的,她是華裔,做菜比外婆地道。”阿依莎明媚的笑,像老厝巷口的九重葛,蘇念望著,想起父親說“食物里的根,比血脈還纏人”,那時的她不懂,只當是守舊借口。
吉隆坡機場,熱風裹著煙火氣撲來,蘇念看見父親蘇明遠。他依舊穿洗得發白的圍裙,背更駝,眼神執拗如十年前?!盎貋砝病!备赣H接過行李箱,聲音似熬整夜的肉骨茶湯,沙啞醇厚。路過阿婆椰漿飯攤,阿婆招呼:“阿遠,你家念念出息,電視臺都見過吧?”蘇念尷尬笑,十年里,她在新加坡做美食紀錄片編導,拍遍精致餐廳,卻把故鄉煙火甩在身后。
老厝木門“吱呀”推開,肉骨茶香氣撲面而來。蘇念目光掃過積灰神龕、褪色瓷磚,落在廚房角落舊木箱。深夜,月光從騎樓縫隙漏進雜物間,她翻開木箱里爺爺的破舊筆記本,泛黃紙頁上,爺爺字跡帶著半世紀溫度:“1947年,下南洋的船顛簸,福建面團配方和馬來同胞的椰漿,撞出滋味……”還有張老照片,爺爺和不同膚色友人圍灶臺,福建瓦罐、馬來香料罐、印度銅勺,在火光里映出暖黃。照片背后,繁體小字寫著:“南洋的味,是華人的根,馬來人的情,印度人的魂,攪在一鍋湯里,煮出家?!碧K念指尖摩挲紙面,懂了父親守店的執著——這哪是餐館,分明是流動的文化博物館。
拆遷隊勘測消息,讓老厝所在“甘榜巷”炸開鍋。蘇念跟著父親串鄰居,聽煙火里的文化交融故事。印度裔大叔拉杰的咖喱角店,面團翻飛帶著福建勁道,“我阿爸和蘇叔阿爸碼頭扛包,蘇叔教揉面,他教調咖喱,方子是兩家心血!”拉杰擦汗,銅勺敲鍋清脆響。華裔阿姨林秀珍的娘惹糕攤,馬來族姑娘阿米拉學揉斑斕葉,“奶奶是娘惹,說血管流著兩種文化的血。”阿米拉手指被椰糖粘住,林秀珍用粵語笑說:“慢慢來,像文化交融,得小火熬?!碧K念舉相機收錄,不同膚色的手在面團、椰漿里穿梭,織就文化共生錦繡。
創意園項目組的阿杰,馬來族與華裔混血,最初覺拆遷是城市發展必然,“老街區占用地皮,新園區吸引游客?!迸雒鏁r,他西裝革履,像老厝前的突兀符號。蘇念帶他看拉杰做咖喱角、林秀珍教阿米拉做娘惹糕、父親攪動傳承三代的肉骨茶湯。阿杰手機震動催進度,腳步卻越來越慢。某天,他紅著眼眶說:“奶奶臨終攥著娘惹糕模具,說這是根,我以前不懂,現在……”他的華語帶馬來語婉轉,格外動人。
老厝拆遷前一周,甘榜巷成“文化食堂”。各族居民帶家傳菜聚老厝前,福建肉骨茶乳白湯、馬來椰漿飯金黃粒、印度咖喱餃酥脆皮,在長桌鋪成流動彩虹。蘇念舉相機記錄,父親和拉杰碰杯,米酒混拉茶香氣;林秀珍和阿米拉擁抱,粵語與馬來語祝福重疊。
拆遷那天,挖掘機轟鳴里,蘇念和父親站老厝前。父親顫抖著從圍裙兜掏出油紙包,展開是半塊泛黃肉骨茶配方紙,“你爺爺走時說,方子傳給懂根的人?!碧K念眼淚砸在紙上,暈開墨跡。
后來,文化創意園里,“南洋老味”街區成游客打卡地。蘇念和父親帶著拉杰、林秀珍們,把老店變文化體驗空間。肉骨茶體驗館,游客跟蘇明遠學熬湯,胡椒辛辣、蒜子綿軟,煮成文化交融課;娘惹糕工作坊,林秀珍教用斑斕葉染色,椰糖甜里藏華裔與馬來族百年情誼。
蘇念把這些故事寫成小說,投給“以文為帆,創意起航”大賽。結尾寫:“南洋的風味,是一鍋永遠熬著的湯,華人堅韌、馬來人熱情、印度人奔放,在歲月里燉成家的味道。拆遷拆不掉根,因為根在鍋里、碗里、每個人傳承的手里?!?
獲獎消息傳來時,蘇念正和父親、阿杰、拉杰們在新店里忙碌。肉骨茶香氣飄出窗外,與隔壁咖喱角煙火、娘惹糕甜香纏繞,在吉隆坡天空下,繪出永不褪色的文化交融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