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
貞觀十三年谷雨,終南山的霧氣帶著草木的腥甜。李玄昭站在鷹嘴崖的山洞前,看著山民們將最后一批糧食搬進洞內。洞壁被火把熏得發黑,石縫里滲出的水珠順著巖壁滑落,在地上積成小小的水洼,映著洞外初升的朝陽。
“玄昭哥,秦將軍退兵了!“王二柱一瘸一拐地跑來,胳膊上的繃帶還滲著血,臉上卻滿是興奮,“他們往長安方向走了,據說那國師被氣得吐血,說終南山有'龍神護佑'!“
玄昭望著山下蜿蜒的官道,那里還殘留著羽林軍經過的痕跡——被馬蹄踏爛的農田,被推倒的籬笆,還有幾具來不及掩埋的士兵尸體,正被野狗撕扯。勝利的喜悅在看到這一幕時,瞬間被沉重取代。
“把士兵的尸體也埋了吧。“玄昭輕聲道,“找塊木板,寫上'無名將士之墓'。“
“他們是敵人!“王二柱不解,“憑什么給他們立碑?“
“他們也是別人的兒子,別人的丈夫。“玄昭的目光落在遠處的亂葬崗,“若有一天我們戰死,也該盼著有人能給我們一抔黃土。“
朱明從洞內走出,手里捧著幾件縫補好的衣衫。她聽見玄昭的話,眼中閃過一絲暖意,將衣衫遞給王二柱:“把這個給受傷的弟兄換上,洞里燒了熱水,讓大家擦擦身子。“她說話時,目光自然地掃過他滲血的繃帶,“傷口別碰水,我待會兒再給你換藥。“
山民們默默地行動起來。有人去掩埋尸體,有人去修補被毀壞的茅屋,有人去查看被踏爛的農田。沒有人抱怨,也沒有人歡呼,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他們的沉默里藏著比言語更堅定的力量。
午時,老馬帶著幾個貨郎模樣的人來到山洞。他們是附近州縣的百姓,聽說終南山的“李公子“帶領山民擊退了官兵,特意帶著糧食和草藥趕來支援。
“小公子,這是我們縣的一點心意。“為首的漢子年過四十,臉上刻著風霜,他掀開貨擔,里面是小米、土豆和幾捆草藥,“趙德言的爪牙在我們那兒更狠,去年鬧旱災,不僅不加賑濟,反而把井都封了,說是'防止流民聚集'。“
另一個瘦高個接口道:“我們那兒的里正,把朝廷發的救濟糧摻了沙土,還逼著百姓說'皇恩浩蕩'。誰要是敢抱怨,就被抓去當'亂民'!“
山洞里的氣氛瞬間凝重起來。玄昭看著一張張憤怒而期盼的臉,突然明白——終南山的抵抗,從來都不是孤立的。這天下的百姓,早已在苛政的壓迫下忍無可忍,他們缺的,只是一點星火,一點勇氣。
“諸位鄉親,“玄昭走到眾人中間,聲音平靜卻有力,“朝廷的壓迫,官吏的盤剝,就像這終南山的濃霧,看似無邊無際,但只要我們心齊,就像太陽出來,總能驅散迷霧。“他指著洞外的農田,“我種的土豆能高產,我教大家的耕作法子能增產,只要我們有糧食,就不怕餓肚子;朱明姑娘的醫術能治病,只要我們有草藥,就不怕疾病;我們熟悉地形,團結一心,就不怕官兵的圍剿!“
“小公子說得對!“漢子猛地一拍大腿,“與其在家等死,不如跟著小公子干!就算死,也要拉幾個狗官墊背!“
“對!跟著小公子干!“
山洞里的呼聲越來越高,像積蓄已久的火山終于噴發。玄昭看著他們眼中的火焰,知道自己心中的那粒種子,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長成了燎原之勢。
朱明悄悄拉過玄昭,遞給他一張字條。是管家派人送來的密信,上面只有寥寥數語:“長安動蕩,趙黨欲構陷駙馬府,公主令速離終南。“
玄昭的心沉了沉。父親被禁足,母親在宮中孤立無援,趙德言這是要斬草除根。他看向洞外的山民,他們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此刻怎能離開?
“阿姐,你怎么看?“
朱明望著洞外的云霧,輕聲道:“長安是龍潭虎穴,回去就是自投羅網。終南雖險,卻有民心可用。母親讓我們離開,未必是回長安,或許是讓我們......另尋出路。“
玄昭明白了。母親是皇帝的親姐姐,她比誰都清楚朝堂的兇險。所謂“速離終南“,其實是默許他們另立門戶,保存實力。
“老馬,你熟悉周邊地形,可知哪里有易守難攻的山谷?“玄昭問。
老馬想了想:“往東南走百里,有處子午谷,谷內有片開闊地,還有天然泉水,四周都是懸崖,只有一條路能進。“
玄昭眼中閃過精光。子午谷,《漢書·地理志》有載“子午道,通漢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正是立足的好地方。
“我們轉移到子午谷。“玄昭當機立斷,“王二柱帶十個人斷后,清理痕跡;朱明姐帶婦幼和傷員先走,用最快的速度趕到子午谷勘察地形;其他人跟我整理糧草,分批轉移。“
山民們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行動起來。他們知道,玄昭的決定永遠是為了大家好。
轉移的路上,玄昭看到了更多底層百姓的苦難。途經一個村莊時,他們發現整個村子都被燒成了焦土,殘垣斷壁間還能看到未燒盡的尸體,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焦糊味。一個幸存的老婆婆告訴他們,這是羽林軍撤退時放的火,理由是“通匪“。
“他們搶了我們的糧食,殺了我們的男人,燒了我們的房子......“老婆婆抱著燒焦的襁褓,眼淚早已流干,“我那剛滿周歲的孫子,就被他們活活扔進火里......“
玄昭站在焦土上,指甲深深掐進掌心,鮮血順著指縫滴落。他想起自己讀過的那些“盛世華章“,想起史書上“國泰民安“的記載,只覺得無比諷刺。所謂的盛世,不過是用百姓的尸骨堆砌的假象。
“玄昭哥,前面有官兵!“偵查的后生跑回來報告,臉色發白,“不是羽林軍,是地方團練,大約有五百人,正往這邊來!“
玄昭眼神一凜。這是趙德言的后手,想用地方團練把他們困死在終南山。
“讓傷員和婦幼繼續走,我們去會會他們。“玄昭握緊桃木劍,目光掃過身邊的山民,“這些團練多是被迫服役的百姓,未必真心與我們為敵。“
他讓人在山谷兩側埋伏,自己則帶著王二柱等十余人,手持木棍站在路中央。團練隊伍很快趕到,為首的縣尉騎著劣馬,穿著不合身的官服,看著玄昭等人,色厲內荏地喊道:“大膽亂民!竟敢對抗朝廷!速速投降......“
“朝廷?“玄昭冷笑一聲,聲音傳遍山谷,“哪個朝廷?是搶糧燒房的朝廷,還是草菅人命的朝廷?“他指著身后的焦土,“你們看看!這就是你們要保衛的'朝廷'干的好事!你們的家人若遭此橫禍,你們會如何?“
團練隊伍騷動起來。他們大多是附近的農戶,被強征來當差,誰家里沒有妻兒老小?看著眼前的焦土,想起自己被盤剝的日子,不少人握緊的兵器開始松動。
“別聽他蠱惑!“縣尉色厲內荏地拔刀,“拿下他們有獎賞!“
“有什么獎賞?是能讓家人吃飽飯,還是能讓孩子活下去?“玄昭向前一步,目光如炬,“跟著我們,有飯吃,有衣穿,沒人敢欺負你們!“
一個年輕的團練突然扔下長矛,跪倒在地:“小公子收留我吧!我爹被里正逼死了,我娘和妹妹還在挨餓,我不想再為狗官賣命了!“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轉眼間,竟有大半團練扔下了兵器,請求收留。縣尉見狀,嚇得調轉馬頭就跑,卻被幾個憤怒的團練攔住,一頓拳打腳踢后捆了起來。
玄昭看著這些棄暗投明的百姓,心中百感交集。他們不是壞人,只是被世道逼得迷失了方向。“愿意留下的,跟我們走;想回家的,我們分些糧食,各自安好。“
最終,有近兩百人選擇留下。他們帶來了兵器和車馬,更帶來了新的希望。玄昭看著這支由農民、貨郎、團練組成的隊伍,雖然衣衫襤褸,武器簡陋,卻有著鋼鐵般的意志。
傍晚時分,隊伍抵達子午谷。谷內果然開闊,泉水清澈,四周懸崖峭壁,易守難攻。朱明早已帶著人搭建了簡易的營地,還找到了幾處天然山洞可以儲存糧草。
站在谷口,望著夕陽下的隊伍,玄昭突然詩興大發,朗聲吟道:
“終南烽火照天紅,
百姓揭竿起田中。
莫道匹夫無壯志,
民心如焰可燎原。“
朱明走到他身邊,輕聲道:“好一個'民心如焰可燎原'。阿弟,我們做到了第一步。“
玄昭望著谷中燃起的炊煙,那是近千人生存的希望。他知道,這只是開始。前路還有更多艱險——朝廷的圍剿,內部的矛盾,糧食的短缺,甚至史書的污蔑。但他不怕,因為他身后,是千千萬萬渴望活下去的百姓;因為他心中,是“讓天下人活得像人“的信念。
貞觀十三年谷雨,這支誕生于終南山的隊伍,在子午谷扎下了根。史書上稱他們為“終南盜匪“,卻永遠不會記載,他們在谷中開墾荒地,平分糧食;不會記載,朱明帶著女人們治病救人,教孩子們識字;不會記載,李玄昭在巖壁上寫下的“均田免賦“四個大字,如何像燈塔一樣照亮了無數底層百姓的希望。
夜色漸濃,子午谷的篝火連成一片,像一條蜿蜒的火龍。玄昭知道,這條龍終將騰起,攪動這看似穩固的天下。而他與長姐李朱明,這對生于祥瑞的龍鳳雙子,終將在這場燎原大火中,書寫屬于他們的傳奇——哪怕這傳奇,會被勝利者的史書污蔑成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