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貞觀二年的春天來得遲,終南山的積雪剛化了半尺,山腳下的田埂就爬滿了嫩綠的草芽。七歲的李玄昭背著竹簍,跟著采草藥的老道士往山下行,竹簍里裝著剛挖的黃芩和知母,散發著清苦的草木氣。山路泥濘,他的粗布鞋早已沾滿黃泥,褲腳也被露水打濕,卻走得比常年勞作的仆役還要穩當。
“玄昭可知,這黃芩能清熱,卻治不了這世道的沉疴?“老道士拄著拐杖,指著遠處長安城的方向。晨曦中,那座雄城的輪廓被薄霧籠罩,朱雀大街的輪廓隱約可見,像一條盤踞的巨蟒。
玄昭順著他的目光望去,稚嫩的臉上沒什么表情:“先生上次說,長安城里一斤米要賣百文錢,而城西的佃戶,一年忙到頭也攢不夠十貫錢。“他記得去年管家帶來的賬本,父親名下的莊園,每畝地要收六成租,遇上災年還要加“助捐“,那些佃戶交不出租子,就只能賣兒鬻女。
說話間,山腳下的村莊傳來一陣喧嘩。幾個穿著皂衣的衙役正踹開一戶農家的木門,里面傳出婦人的哭嚎和孩童的尖叫。老道士拉著玄昭躲在樹后,只見衙役們將一個面黃肌瘦的漢子拖出來,鐵鏈鎖著他的腳踝,在泥地上拖出兩道深痕。漢子的婆娘抱著個襁褓追出來,被衙役一腳踹倒在地,襁褓摔在地上,露出個皺巴巴的嬰兒臉,一聲沒哭就沒了動靜。
“張老三欠了里正三兩銀子,這是拿人去抵債呢。“老道士低聲解釋,聲音里帶著無奈,“那銀子本是去年的賦稅,他交不出,里正就放了高利貸,利滾利,如今已是十兩了。“
玄昭看著那婦人撲在嬰兒身上哭得撕心裂肺,看著衙役們獰笑著將漢子拖走,看著圍觀的村民們低著頭不敢作聲,只有個老婆婆偷偷塞給婦人半個窩頭,又飛快地縮回屋里。他攥緊了拳頭,指甲深深嵌進掌心,竹簍里的草藥被他壓得變了形。
“為何官府不救他們?“他的聲音帶著顫抖。
“官府?“老道士冷笑一聲,“里正的小舅子就在縣衙當差,這銀子多半要流進官老爺的腰包。你外祖父是皇帝,你母親是長公主,可這天下的官,能有幾個真正為百姓說話?“
回到茅屋時,李朱明正坐在窗前抄書。她面前擺著兩張紙,一張是用朱砂寫的《女誡》,一筆一劃規規矩矩;另一張用墨寫的,卻是《孫子兵法》的殘篇,字跡凌厲,藏著股不讓須眉的銳氣。見玄昭回來,她連忙把墨紙折起來藏進袖中,臉上飛起紅霞:“先生說你今日要學算經,我抄了些例題。“
玄昭沒點破她的小動作,只是把早上見聞說了一遍。朱明握著筆的手猛地一顫,墨滴在《女誡》的“婦德“二字上暈開,像朵骯臟的花。“去年我隨乳母下山,“她聲音很輕,“看見個賣花女被富家公子搶了,那公子說'不過是個賤民',官差就在旁邊看著,連眼皮都沒抬。“
她頓了頓,指尖劃過紙上的“三從四德“:“先生說女子要'嫁雞隨雞',可那些被賣掉的女子,連選擇雞犬的權利都沒有。就像王二家的阿妹,上個月被賣給鄰村的瘸子當續弦,聽說進門沒三日就被打死了,官府只說'家丑不可外揚',連案都沒立。“
正說著,管家帶著個小吏來了。小吏捧著個錦盒,臉上堆著諂媚的笑:“小公子,小郡主,這是宮里賞賜的端午香囊,用的都是上等香料。“他打開盒子,里面是兩個繡著龍鳳圖案的香囊,熏香濃郁,嗆得玄昭忍不住咳嗽。
“城里的時疫好些了嗎?“玄昭突然問。
小吏臉上的笑僵了僵,支吾道:“托陛下洪福,已經控制住了......“
“控制住了?“老道士從里屋出來,手里拿著剛曬干的草藥,“貧道今早見山下抬棺的,少說有二十具,大多是孩童的小棺材。“
小吏臉色瞬間變得慘白,撲通跪在地上:“道長饒命!小的只是個傳話的,那些事......那些事都是上面瞞著的!聽說太醫署的藥都被權貴們搶光了,平民百姓根本拿不到......“
玄昭看著他瑟瑟發抖的樣子,又看了看錦盒里精致的香囊,突然覺得一陣惡心。他轉身走到墻角,拿起那本被翻得卷邊的《史記》,指著“苛政猛于虎“幾個字:“書上說的,原來都是真的。“
朱明默默收起錦盒,將里面的香料倒出來,把空囊遞給小吏:“這些香料,不如拿去換些草藥,或許能多救幾個人。“
小吏愣住了,管家連忙呵斥:“郡主不可!這是宮里的賞賜,豈能......“
“父親說過,物盡其用。“朱明的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香料能安神,可草藥能救命。“
那日后,玄昭開始在茅屋旁開墾荒地。他學著山民的樣子,用木犁翻土,用陶罐澆水,把從山下換來的谷種播下去。朱明就坐在田埂上,一邊幫他分揀雜草,一邊讀著醫書,遇到不懂的就記在紙上,等先生回來請教。
初夏的一日,他們正在田里勞作,突然看見遠處塵土飛揚。一支隊伍打著“奉旨巡查“的旗號從山腳下經過,為首的官員穿著五品官服,坐在裝飾華麗的馬車里,手里把玩著玉佩。馬車經過一處茅屋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農跪在路邊,捧著半袋發霉的谷子求官爺開恩,卻被馬夫一鞭子抽倒在地,馬車揚長而去,濺了老農一身泥水。
“那是吏部侍郎趙德言,“老道士望著遠去的隊伍,眼神冰冷,“據說他每年貪墨的錢財,夠讓山下的村民吃十年。可史書上,定會寫他'清廉正直,愛民如子'。“
玄昭望著那老農佝僂的背影,突然問:“先生,若有一天,百姓活不下去了,會怎樣?“
老道士沉默良久,指著終南山深處:“終南山的道士們,世代流傳著一句話——'天道循環,報應不爽'。當年隋末亂世,多少道士揭竿而起?只因隋煬帝失了民心。“他頓了頓,看著玄昭眼中的光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話你要記牢。“
夕陽西下時,姐弟倆收工回家。路過山神廟,看見幾個村民在燒香祈福,其中就有那個被打的老農,他正對著神像磕頭,額頭磕出了血:“山神爺保佑,讓官老爺發發慈悲吧......“
朱明從袖中摸出個布包,里面是她攢的幾枚銅錢,悄悄放在神像前的供桌上。玄昭則撿起地上的斷香,對著神像深深一揖:“若神明有知,當知百姓之苦。若天道不公,這神,不信也罷。“
回到茅屋,玄昭在油燈下寫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朱明就在旁邊研墨,看著弟弟的字跡越來越有力,越來越堅定。窗外,終南山的夜色越來越濃,而山腳下的長安城里,依舊燈火輝煌,歌舞升平。
貞觀二年的夏天,史書上記載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可在終南山的角落里,兩個孩子已經明白,所謂的盛世,不過是用無數底層百姓的血淚堆砌而成的幻象。而他們埋下的種子,不僅在土里生根發芽,也在心里埋下了改變這一切的念頭。只是那時的他們還不知道,這念頭終將長成參天大樹,掀起席卷天下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