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尉繚子·戰威》“夫勤勞之師,將必先己“
貞觀十三年大暑,子午谷的溪流被烈日曬得滾燙。李玄昭蹲在谷口的巖石后,望著遠處張誠軍營的炊煙,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手臂上的繃帶——那是昨日戰斗留下的傷痕。谷內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響,王二柱帶著三十名新民軍士兵貓著腰走來,每個人背上都背著個沉甸甸的布包。
“玄昭哥,都準備好了。“王二柱壓低聲音,布包里露出半截陶罐,里面是最后的土炸彈,“老馬說張誠昨晚撤了兩個哨卡,估計是兵力不夠了。“
玄昭點點頭。連續數日強攻不下,羽林軍的士氣早已低落,加上糧草被燒,補給困難,撤退只是早晚的事。但他要的不是撤退,是徹底打垮他們的信心,讓天下人看看——百姓團結起來,能有多強的力量。
“按計劃行事。“玄昭指著谷外的子午河,“你們順河而下,在下游的淺灘設伏。記住,等他們渡河到一半再動手,先砍斷他們的浮橋,斷了退路。“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每個人,“盡量抓活的,尤其是普通士兵,能爭取一個是一個。“
王二柱咧嘴一笑:“放心吧!我們都記著《法度》里的'優待俘虜'!“
看著他們消失在密林里,玄昭轉身回到谷中。朱明正在醫務洞給傷員換藥,幾個被俘虜的羽林軍士兵也在幫忙,他們臉上的恐懼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感激——新民軍不僅沒殺他們,還治好了傷,分給他們糧食。
“小公子,這幾個說想留下來。“朱明輕聲道,指了指幫忙換藥的俘虜,“他們說家里早就沒了親人,回去也是被當官的欺負。“
玄昭走到俘虜面前,看著他們布滿老繭的手——這是常年勞作的手,不是養尊處優的兵痞。“你們想清楚了?留下來,就要遵守《子午谷法度》,種地、練兵,和我們一起面對朝廷的圍剿。“
為首的俘虜撲通跪下,磕了個響頭:“小公子收留我們,就是再生父母!我們這條命就是您的了!“
玄昭扶起他:“在子午谷,沒有主子奴才,只有弟兄。想留下,就去農務隊報到,先學著種地吧。“
俘虜們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從軍是為了混口飯吃,卻沒想到能在這里找到尊嚴。
午時三刻,谷外傳來撤軍的號角聲。張誠果然要撤了,隊伍拖沓地收拾著東西,旗幟歪斜,士兵們無精打采,與來時的囂張判若兩人。玄昭站在谷口的瞭望臺上,看著他們慢吞吞地走向子午河,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開始了。“他輕聲道。
果然,沒過多久,下游傳來震天的吶喊聲和爆炸聲。羽林軍渡河到一半,突然遭到伏擊,浮橋被砍斷,前后被夾擊,頓時亂作一團。士兵們驚慌失措,有的跳水逃生,有的跪地求饒,有的則拿起武器反抗,卻很快被淹沒在新民軍的浪潮里。
張誠騎著馬在岸邊氣急敗壞地指揮,卻根本控制不住混亂的局面。他看著自己的軍隊像散沙一樣潰散,看著那些“泥腿子“拿著簡陋的武器追殺自己的士兵,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恐懼。
“放信號!“玄昭下令。
谷口升起一道狼煙,這是總攻的信號。埋伏在谷中的新民軍士兵立刻沖出,朝著岸邊的張誠發起沖鋒。他們舉著“新民軍“的麻布旗幟,高喊著“均田免賦“的口號,氣勢如虹。
張誠見勢不妙,調轉馬頭就跑,連親兵都顧不上了。他身后的親兵見狀,也紛紛四散奔逃,整個軍營瞬間土崩瓦解。
這場戰斗幾乎沒有懸念。失去指揮的羽林軍要么被俘虜,要么四散奔逃,新民軍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完勝。當玄昭趕到子午河岸邊時,戰斗已經結束。王二柱帶著士兵們正在清點俘虜和戰利品,岸邊堆滿了繳獲的兵器、鎧甲和糧食。
“玄昭哥,抓了三百多俘虜,還繳獲了十車糧食!“王二柱興奮地報告,臉上沾著泥水,笑容卻無比燦爛。
玄昭走到俘虜面前,他們正瑟瑟發抖地跪在地上,以為會像往常一樣被屠殺。卻沒想到,新民軍給他們遞來了水和干糧。
“愿意回家的,我們發路費;愿意留下的,我們歡迎。“玄昭的聲音傳遍河岸,“但有一條,回去后不準再助紂為虐,否則下次見面,就不是這么客氣了!“
俘虜們愣住了,隨即爆發出震天的歡呼。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敵人“,打了勝仗不僅不殺人,還給路費,這比官府的“王師“強百倍!
夕陽西下時,子午河岸邊一片忙碌。新民軍和俘虜們一起掩埋尸體,救治傷員,搬運戰利品。河水依舊流淌,仿佛在洗滌這場廝殺的血腥。玄昭站在河邊,看著那些曾經的敵人如今一起勞作,突然明白了“革命者“的真諦——不是毀滅,是重建;不是仇恨,是包容。
“阿弟,你看!“朱明指著遠處,幾個百姓正帶著糧食和草藥趕來,他們是附近村莊的人,聽說新民軍打了勝仗,特意來道謝。
“小公子,這是我們家最好的小米!“老農捧著糧袋,激動得熱淚盈眶,“張誠的兵再也不敢來欺負我們了!“
“我們也想加入新民軍!“幾個年輕后生喊道。
玄昭望著越來越多趕來的百姓,他們臉上的笑容比陽光還溫暖。他知道,子午谷的星星之火,已經真正點燃了。
回到谷中,玄昭在議事廳召開會議。新民軍的規模已經擴大到近千人,繳獲的糧食足夠支撐到秋收,更重要的是,他們贏得了民心。
“現在有個重要的決定要做。“玄昭看著眾人,“張誠兵敗,趙德言肯定會派更多的人來圍剿。子午谷雖險,卻不利于發展。我們要走出終南山,去更廣闊的地方,把'新民'的理念傳播出去。“
“去哪里?“王二柱問。
玄昭走到地圖前,指著長安以西的一片區域:“鳳翔府。那里土地肥沃,百姓疾苦深重,且靠近終南山,進可攻,退可守。我們要在那里建立根據地,推行《子午谷法度》,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
山洞里一片寂靜,每個人都在思考這個大膽的計劃。走出終南山,意味著更大的風險,也意味著更大的希望。
“我同意。“朱明第一個表態,“醫務隊已經培養了十幾個醫者,正好可以去救治更多的百姓。“
“我也同意!“老馬接口道,“鳳翔府的聯絡點早就建好了,那里的百姓盼著我們去呢!“
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同意,最終全票通過了這個決定。
散會后,玄昭獨自走到谷口,望著終南山的方向。他在這里隱居了十七年,從懵懂孩童長成反抗領袖,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記憶。但他知道,真正的戰場不在山林,而在人間。
“阿弟,該走了。“朱明走來,手里拿著一件新縫的衣衫,是用繳獲的布料做的,上面繡著簡單的龍鳳圖案——這是她偷偷繡的,沒有告訴任何人。
玄昭接過衣衫,指尖觸到那熟悉的針腳,仿佛又回到了武德九年那個深秋,他們降生的那個夜晚。青龍朱雀入夢來,或許從那時起,他們的命運就已注定。
“走吧。“他輕聲道。
貞觀十三年大暑,新民軍離開了子午谷,朝著鳳翔府進發。他們沒有旗幟鮮明的軍隊,只有一群拿著農具和兵器的百姓;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均田免賦““人人平等“的樸素理想。但他們的腳步堅定,眼神明亮,像終南山升起的朝陽。
史書上記載“貞觀十三年秋,終南盜匪李玄昭率亂民數千流竄鳳翔“,卻不會記載,這支“亂民“走到哪里,就把糧食分給哪里的百姓,把醫術帶到哪里的村莊,把《法度》教給哪里的民眾。不會記載,李玄昭和李朱明這對龍鳳雙子,如何在戰火中踐行著“讓天下人活得像人“的誓言。
離開子午谷的那天,終南山的霧氣格外稀薄。玄昭回頭望了一眼這片生活了十七年的土地,突然吟道:
“終南烽火燃未盡,
子午河畔民心齊。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百姓是兄弟。“
朱明走到他身邊,輕聲道:“前路再險,我們一起走。“
玄昭笑了,握住她的手。陽光穿過山林,照在他們身上,像披上了一層金色的鎧甲。這鎧甲不是鋼鐵鑄就,是民心;這武器不是刀槍劍戟,是信念。
他們的路還很長,很險,甚至可能看不到勝利的那一天。但他們不怕,因為他們身后,是千千萬萬渴望新生的百姓;因為他們心中,是永不熄滅的星火。而這星火,終將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