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交鋒
- 張君寶穿越倚天屠龍記
- 笛聲揚
- 2228字
- 2025-08-09 11:48:18
高老者搖頭晃腦,哪將俞蓮舟放在心上,道:“嘿嘿,我可是注重身份,你這小雜毛袒護師父么?跟老子講什么道理?”
俞蓮舟雙目一翻,一道冷電般的精光直射而出,高老者昂然相對,絲毫不避。
華山派掌門人鮮于通為人最是機滑,見高老者一句話得罪了武當五俠,俞蓮舟似乎已要和師叔打將起來,暗忖:“不妥、不妥,師叔這么侮辱張三豐,今日還罷,武當派無論如何不敢犯天下英雄之忤,光明正大來對付本門。日后回到中原,卻大是件棘手之事。”
如此想著,走上幾步,執禮道:“師叔,你老人家和晚輩一般見識么?這毛頭小子胡鬧打岔,你老人家何須動氣?”
矮老者知道鮮于通的打算,雖覺此舉未免有失威風,似乎怕了武當,但勢比人強,終究本門高手不及對方眾多,道:“師弟,回來罷。”
高老者不理鮮于通,對師兄卻有三分敬畏,給他眼光一瞪,老老實實退回陣中。
鮮于通再與俞蓮舟說話客氣,俞蓮舟老成持重,對方既然退讓,值此之際,還須照應張君寶為上,高老者之事日后自有計較,當下輕描淡寫的化了開去。
武當陣中莫聲谷卻惱高老者對師父無禮,高聲道:“鮮于掌門,你可說錯了話!”
鮮于通一怔,道:“莫七俠有何指教?”
莫聲谷道:“你說我俞二哥是那老頭兒晚輩,這可大大錯了。”
莫聲谷年輕氣盛,不肯讓人,高老者口口聲聲說什么雜毛,他喚其老頭兒,已是頗有涵養,武當派教訓嚴謹了。
鮮于通神色一尬,只聽莫聲谷接著道:“尊師華山派前掌門名揚天下之時,家師已得天下英雄推舉,共尊為天下第一高人。你倒去請問他,敢不敢和家師同輩……”
“不可無禮!”
宋遠橋自始至終未發一言,這時忽然將莫聲谷打斷,抱拳道:“小弟年幼無知,失禮之處,還望鮮于掌門莫怪。”看來謙抑十分。
鮮于通之師駕鶴多年,莫聲谷話里非但看輕,更有讓他請問師長云云,冒犯之情,較高老者之于張三豐也不逞多讓。
場上群豪人人皆知,宋遠橋早不說話,晚不說話,偏等此時才將莫聲谷話頭截斷,既找回了場子,使華山派在各大門派之前丟份兒,一出方才高老者辱及張三豐的惡氣,又做了好人,讓鮮于通但顧臉面,便不得還口,才真正是心思深沉,深謀遠慮。
鮮于通若不愿和武當派扯破臉皮,正面敵對,就得忍聲吞氣,不免在各派豪杰和本門弟子之前失了氣魄。
但如不忍一時意氣,就須同武當五俠當面放對,且需承擔破壞各派聯盟情誼之罪責。
宋遠橋執掌武當門戶多年,確是非同小可。
這是武當和華山兩派的撕扯,其余各門派樂得看戲,誰也不發一言,都瞧著鮮于通,看他如何說話。
鮮于通城府極深,臉上不動聲色,微一抱拳,轉身回入本門陣中。高老者心思淳樸,不知二人話中交鋒,矮老者面色陰沉,盯著宋遠橋,一言不發。
華山派既然示弱,各人的目光又落到張君寶的身上。
俞蓮舟認定其乃恩師傳人,不欲其當俠義道眾高手之鋒,有心引導一二,又想各人都覺他乃武當中人,自己若加引導,只讓旁人篤定武當派別有心思,越弄越糟,微一沉吟,大步而退。
左右張君寶武功不弱,一時半刻安全無虞,與其胡亂插手,不如靜觀其變,伺機而動。
張君寶于宋遠橋、俞蓮舟和高老者、鮮于通之交鋒亦聽得一知半解,見高老者回退陣中,忙一抱拳,舉目四顧道:“我不是武當派的弟子,哪一位高人想要賜教的,但請出來便是。”
峨眉派滅絕師太自恃身份,華山派給武當諸俠迫得灰頭土臉,崆峒五老一來見過張君寶和何太沖的交手,自忖單打獨斗未必能勝,又顧及武當高人,不肯下場。
昆侖派何太沖夫婦曾以兩儀劍法合擊,逼得張君寶大落下風,但在各門派群雄之前,卻不好以二對一,亦不為所動。
如此一來,張君寶一言發出,六大門派一時間竟無一人應戰,原本嘈雜的廣場也終得片刻安靜。
數息過去,各門派面面相覷,張君寶撓了撓頭,道:“哪位英雄想要賜教?”接著又道:“明教之人行事古怪,然則抗擊韃子,有功于國。所謂慈悲為懷、回頭是岸,各位高人皆德高望重,若肯放其一馬,容其改過,真是莫大胸懷。”
他這話一出,各門派弟子不免一陣騷動。如此無人應戰,依著先前約定,倒真似六大派忽發善心,鳴金收兵一般。
少林派此次剿魔統領空智禪師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宋大俠,這少年用貴派武藝,還需你拿個主意。”
宋遠橋和俞蓮舟計議已定,說道:“我在武當山上從沒見過此人,亦不曾聽聞武當派有這一弟子。宋某人從不扯謊,空智大師但請自便。”
武當門人歷來敢作敢當,今日卻迂迂回回、推脫不休,空智略一皺眉,無論如何剿魔大事不能兒戲一般,就此而休,向師弟空性使個眼色,讓他出手將張君寶擒下,莫要有何損傷,既除了眼前妨礙,又不惹武當派記恨。
空性領命而出,張君寶見來了位少林高僧,心頭一喜,道:“那混元霹靂手成昆就在少林寺中混藏,法號叫做圓真,大師不妨請他出來對質。”
空性領了師兄法令,來生擒張君寶,原本心平氣和,寶相莊嚴,聽得此言,不由雙眉一軒,面有怒容,道:“你說什么?”瞪了眼武當派,回過頭道:“誰叫你來詆毀圓真師侄?有何居心?”
張君寶看他動作,知其心疑自己是武當弟子,所作所為皆有深意,武當派暗中更有謀劃,甚至少林僧或已對武當暗生戒備,略一思忖,左膝一提、盤于右膝,雙掌劃圓合十于胸前,端莊肅穆,擺了個羅漢拳第一式童子拜佛的拳架姿勢。
他原本決心棄此拳法不用,今日情勢特殊,復又用出,心中頗有抵觸之感。但脫于昔日十余天的苦練,于此拳之法度變化信手捏來,拳架一出,觀者人人眼前一亮,武當諸俠皆想:“小師弟這一招童子拜佛,少林寺的大和尚只怕也沒哪個能及得上。”
空性更詫異莫名,道:“你哪學來的羅漢拳?”但見他拳架中法度氣韻兼備,端凝如岳,儼然一副拳術大師的風范,單以此招而論,確是己所不及,不由暗感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