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的一聲大喝,一身禁軍的鎧甲裝飾,讓周邊一些人驚懼萎縮,這時,一位戴官帽,著青衣的中年男子上前揮退眾人,對王仲說道:“我乃縣令,在此勘查刑事,緝拿案犯。不知轎中之人是何朝廷命官?”
王仲居高臨下:“潞州別駕是不是朝廷命官?”
潞州別駕那可是自己頂頭上司,前段時間就聽說朝廷有位李姓王爺要前來潞州。有著官場敏銳度,穿著七品青衣的中年人急忙上前幾步,跪在馬轎前,大聲稟報:“我乃銅鞮縣令張瑋,在此恭迎殿下!”
李隆基在轎里回道:“起來吧!在前面帶路,去潞州城。”
張瑋:“是!”
張瑋起身立即吩咐左右護駕,與王仲并排,為了緩解剛才尷尬和李隆基對自己的誤會,也為了給殿下留下好印象,大聲說道:“今日早上,就看到紫氣東來,祥云繚繞,果然是有貴人光臨?!?
李隆基聽此話,心中一笑,這人是個玲瓏通透的。而此時乘車高廉探頭出腦袋說了一句:“張郎君,儒雅睿智,是個人杰?!?
張瑋笑了笑,向高廉行了一禮,“多謝郎君夸獎!”
王仲也說道:“我家郎君是李姓宗室皇子,皇親貴胄,可不是一般的貴人?!?
在眾人的擁護下,一路向著潞州城前進。而李隆基卻想著京都發生的事情,年初武則天增設控鶴監丞、主簿等職,以張易之為監,成員包括張昌宗、吉頊、李迥秀等近臣與文學之士。正諫大夫員半千因反對此機構被貶。
這也有名武則天寵臣“二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
在涼州行軍總管郭元振將軍多年的離間計謀下,吐蕃贊普器弩悉弄鏟除權臣論欽陵家族,欽陵兵敗自殺,論欽陵家族內亂后,其弟贊婆率部降唐,被封歸德王;欽陵子弓仁亦降,授左玉鈐衛將軍,吐蕃勢力實力受挫。
王孝杰趁此機會出兵重新奪回了安西四鎮。唐朝西域之路,也就著名陸地絲綢之路,再一次貫通,連接起唐朝與西域各國的商貿路線。
唐朝潞州面積比較大,包括現在長治,晉城還有以及河北涉縣。過了隘口,進入太行山區的上黨平原地區,道路兩邊田地里農戶們正在播種粟米。
唐繼承了北魏和隋朝時期的“均田制”,并在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式頒布田令,全面推行均田制。均田制并非僅僅是一套簡單的田令,與之相配套的還有一系列完善的法規和制度。
《唐律疏議》作為唐代的法典,其中詳細記載了政府施行均田制的行政執法規定。這些規定體現在當時存在一套完整的籍帳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所謂的“力業相稱”。
均田制實際上是一種公私產權兼有的混合產權體制。從永業田的分配情況來看,其數量從二十畝到四十畝再到八十畝不等,與口分田有所區分。永業田具有私有產權屬性,可以由農戶自由遺贈;而口分田則屬于國有性質,不歸私人所有,農戶只有使用和收益權。
盡管唐代政府成功地通過了均田立法,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完全放棄了土地私有制。相反,均田制下的土地所有制實際上是一種公私混合的雙軌所有制。這種獨特的制度設計在實踐中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和調整。
在均田制的實施過程中,公私產權之間的平衡不斷發生變化。有時候,公共產權會得到加強,而在其他時候,私有產權則會逐漸占據上風。這種此消彼長的動態使得均田制的經濟基礎變得不穩定。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均田制的動搖并非一蹴而就。實際上,這一過程可以追溯到武則天開始寵信“二張”的時期。從那時起,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導致均田制的根基逐漸松動。
因為從這時起,一向精明神武的武則天,開始寵信男寵,并且將自己朝政權力一部分交由張易之,張昌宗代為執行,造成男寵亂政的開始。
李隆基看著窗外不自覺讀出“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边@首宋代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陰重》詩詞。
“蒼蒼谷中樹,冬夏常如茲。年年見霜雪,誰謂不知時。”高廉拱手而道。
李隆基知道這首詞出自魏晉·陶淵明《擬古》其六大意為你看那青翠的松樹好像從來不凋零,夏天的時候,它也綠郁蔥蔥;冬天面臨著霜雪,它依然綠蔥蔥。難道它是真的沒有經過寒冷苦難的冬天嗎?它是經歷了苦難,但依然保持著自己的風采罷了。
高廉面帶微笑,雙手抱拳,向面前的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說道:“殿下您年紀尚輕,卻已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命運如此多舛,令人不禁心生憐憫。不僅如此,您還面臨著身家性命的巨大危險。然而,盡管身處如此艱難的境地,您依然心系百姓,對農戶的疾苦感同身受。僅僅是看到農田,您就能洞悉農戶們所承受的苦難,這實在是難能可貴??!”
唐朝以楷書為官方標準字體,關中官話為朝中奏對語言(可不是今天陜西關中口音),高廉口音就是關中官話。
這是高廉對如此年少經歷苦難卻如此樂觀的李隆基表示佩服,更是知體恤農民之辛苦褒獎。
李隆基點頭笑笑,也不再言語。
自洛陽一路前往潞州府,路上行走很慢,走了一月有余。李隆基一行終于抵達潞州府,,潞州刺史,同知州事,錄世參軍、州學博士、各司主簿等在潞州城門迎接。
李隆基走下馬車,“臣等恭迎殿下,千福安康。”唐朝不興跪禮,上前半躬身行叉手禮,“孤安”李隆基回禮,說道“多謝各位迎接,此次來潞州任職,還需各位與孤同心協力,保百姓平安?!?
上黨門是潞州府的衙門,上黨門有鐘鼓二樓,東為鼓樓,曰“風馳”,西為鐘樓,曰“云動”。李隆基登上門樓遠眺,上黨古城景色歷歷在目,遠山近水盡收眼底。
“此處山清水秀,定是民風淳樸之地。”李隆基望著眼底潞州城說道。
潞州刺史說道:“此地位于太行之巔、潞水之濱的盆地腹地,因北周設“潞州”而得名,隸河東道。領上黨、長子、屯留、潞城、壺關、黎城、銅堤、鄉縣、襄垣、涉縣。”
“潞州溪澗眾多,流向不一,大多數都匯入潞水,穿越多個州縣,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有耕地九百五十萬畝,戶籍五萬多戶,人口三十九萬七千。
“此地東出河北,北上晉陽,南下蒲州,西鄰沁州,是晉陽和神都來往最便捷的道路?!?
“臨淄王一路車馬勞頓,還是前往府衙內洗去風塵,可好?!狈洞淌饭?“臣等,在后堂為殿下備下酒宴?!?
李隆基自然同意,幾人相約下樓,進入潞州府衙。
唐朝宴席按等級不同一人一桌,尊者在上,大廳分兩邊多擺宴席?!案魑唬蚁染锤魑灰槐崩盥』e杯,杯中酒有些濁,呈現碧綠色?!俺鮼砺褐?,借今日宴席,諸位一邊吃一邊介紹一下此地風俗情景,”說罷一飲而盡?!案魑浑S意,不必拘謹,來,范使君君近前來”
說罷,示意衙役小廝把刺史酒桌蒲團搬至自己右邊位置。
“殿下,此乃河東本地酒竹葉青,在汾酒基礎上,輔以鮮竹和陳皮、檀香多種藥材釀造而成,有舒筋活血多種效果”。這點李隆基倒是知道后世的竹葉青酒有疏風清熱,健脾消食治腸胃炎,胃潰瘍等疾病,是皇家貢品。
“好酒,孤要和范使君多飲幾杯,不過孤對潞州不甚了解,還請使君不吝賜教,給孤講講河東風土人情?!崩盥』疽飧吡岆S行屏風之后主簿記錄一下。
“謝殿下”朗臺下眾人,只見王爺與使君一邊飲酒,一邊談話,說著說著一起哈哈大笑起來,甚至王爺親自給使君倒酒。覺著王爺不擺架子,如此親切,有禮賢下士風范。多半個時辰,刺史大人回到自己席位,然后各縣令及縣丞分別移席上前,期間為活躍氛圍,請來當地歌姬和樂師表演。一場宴席到晚霞漫天,眾人才慢慢散去。雖說酒水度數不高,長時間是飲酒,也昏昏沉沉感覺。
第二天醒來,穿戴好衣服用完膳食,高廉已經在廳堂等待?!袄删备吡笆值溃骸白蛉?,根據各主簿記錄如下,潞州全境一洲五縣共有人口余39.7萬人,戶五萬,共有九百五十萬畝,其中振武田二百七十萬畝,,歲收田租栗米50萬石,畝產一石有余,山林牧馬場30處,歲出軍馬6000匹,駑馬13000匹。各屯也有養馬幾十匹不等。各處大小水利163處,折沖府軍士在籍軍士2400名,正倉,義倉,常平倉存粟米合計在20萬石以上,絲、絹、綿、麻、布每年萬匹以上,另有鐵歲出20萬斤.....郎君,潞州是個好地方。”高廉激動,李隆基卻不動聲色,心中:一畝一石只有后世53公斤左右,大唐潞州包含長治,晉城全部和晉中部分地區是山西四大糧產盆地之一。后世這里也是礦產煤、鐵大區而且煤層淺利于挖掘。
也就是現在潞州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是要在此處成就事業,就需要人才,更需大量的錢財。
“這里州,縣官學有多少學子,各幾何?”人才必須是有文化的,唐朝比較重視教育,大力發展官學,同時鼓勵私人辦學,李隆基問到。
州、縣由學校主要教授禮儀、律學、書學、算學教授實用學問,唐朝尚武,騎射也是必須掌握技能之一,在朝文武大臣幾乎人人腰間都配有橫刀一柄。
李隆基雖被圈禁,但是府中書籍倒也不缺,有李旦每日細心教導,讀書也不曾落下。再說在那府苑的小天地里,除了讀書,習武,就是一家人自娛自樂。
也是李旦通曉音律,所以李隆基除了習武讀書,對音律也學習不少。不過習武也一日沒有落下,在這個時代,必須有個好身體,不然那真是一場感冒,不及時治療就能要了人命。
高廉打開卷軸:“郎君,州學有城南、北,東各一學堂,學座學子一百多名,教學夫子十幾人不等,各縣官學有九座,每座學子有十余人,大屯私塾300所,今年參加科舉鄉試有23人,縣學的童生一千余人。另在籍匠工兩萬三千人,另還有各種原因返鄉官員51人”。
李隆基出生14年一直在洛陽武帝皇城和圈禁在長安王府中,唐朝百姓生活到底怎樣,必須實地看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李隆基心中默念,他可不想拿別人成就自己名聲,再說歷史上李隆基留下詩詞也不少,只是自己沒有太多學習。
“潞州發展如此在整個大唐也算上是上等?!崩盥』叱龇块g,只見院落層疊,小樓林立,長方形的三進院落層疊而上,分前堂、后寢、廊房、亭臺和園林構成,標準的中國古代中軸式建筑。排列有序,布局合理。站在現在樓層之上可以俯瞰大半潞州城。這今后就是潞州王爺府。只見樓宇房屋鱗次櫛比,街上車水馬龍,各色人等川流不息,中軸主街摩肩接踵,穿著有綾羅綢緞官娟,也有胡商等穿著奇異者,大多數身穿,綿、麻普通百姓,整體觀望潞州經濟繁榮昌盛,百姓豐衣足食。
在漢唐時期,山西經濟和工業產值一直穩居前三,銅鐵鹽產量一度占全國四分之一強,所以這時潞州發展在同時代唐朝也是能排在前面的。
李隆基說著出了潞州城一路騎馬向前,潞州有煤,還有鐵礦,距離解州鹽湖也不是很遠,鹽鐵在這個時代可是暴利之物。
李隆基是想看看潞州附近大山的礦脈,早在先秦時期,《墨子》《山海經》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赌印分邪衙悍Q作“每”,《山海經》中把煤炭稱為“石涅”,意為黑色的石頭,并明確指出了煤炭的賦存地、賦存方位:“孟門之山”、“賁聞之山”,“其下多涅石”。
事實上,先民們發現、開發和利用煤炭,要比《山海經》記載的時間早很多?!读凶?湯問》《淮南子?覽冥訓》《山海經》等典籍中均有記載。
在遠古時期,煤炭這個神秘的黑色物質,悄然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而這一切,都要從人類對火的使用說起。
那時,大自然中有些零散的地表煤炭,或者埋藏較淺的煤層,經過洪水的沖刷或者風化作用,常常會露出頭來。這些煤炭一旦與火源接觸,就會熊熊燃燒起來。此外,煤炭在特定的條件下也會發生自燃現象。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人們在偶然間目睹了煤炭的可燃性。久而久之,這種現象反復出現,人們開始從中得到啟發,逐漸意識到煤炭是一種可以燃燒的物質。
于是,煤炭就這樣被人們發現并利用,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之中。
當然,除了這種偶然的發現,人們也在不斷探索尋找煤炭的方法。其中,有一些比較常見的探尋礦脈的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首先是“視石”,即通過觀察石層的變化來判斷是否有煤炭存在。不同的巖石層往往與煤炭有著特定的關聯,經驗豐富的人可以從石層的紋理、顏色等方面找到一些線索。
其次是“視土”,也就是觀察土壤的顏色和質地。有些地方的土壤會因為地下煤炭的存在而呈現出特殊的顏色或質地,這也是一種尋找煤炭的線索。
最后是“視草木”,觀察草木的生長情況也能為尋找煤炭提供一些線索。有些植物對煤炭有特殊的偏好,它們會在富含煤炭的地方生長得更為茂盛。
通過這些方法,人們逐漸掌握了一些尋找煤炭的技巧,使得煤炭的開采和利用變得更加有針對性和高效。
《漢書雜記》中記載道:“凡是尋找煤炭的人,都要觀察山上的石頭。如果是數石,那么就可以繼續前行尋找;但如果是青石或者砂石,那就不行了?!边@里所說的“脈炭者”,指的就是那些專門尋找煤炭的人。而數石、青石以及砂石,實際上都是屬于沉積巖的巖石名稱。其中,砂石就是我們常說的砂巖,青石則是石灰石,至于數石,其實就是頁巖。這里的“數”字,應該讀作“朔”,表示頻數的意思,也就是說這種巖石的層次非常密集且繁多,就像書頁一樣,一層一層地疊加在一起,沒有窮盡。
此外,書中還提到:“山上如果沒有草木生長,那么山下就很有可能有質量極佳的石炭。”并且進一步指出:“凡是煤炭不會生長在有草木的地方”,還說:“礦脈稍微露出一點就被稱為‘苗’”。這是因為由于地質的變化,有些煤層距離地表比較淺,所以常常會有露頭出現,使得表土層變黑,而這種現象在古人看來就像是土地上生長了蕨類和苔蘚的特殊組合一樣,暗示著地下淺層有煤炭存在。
直到漢朝,煤炭還只是局部地區被用作燃料,也僅僅用于金屬冶煉。盡管漢代已嘗試用煤冶鐵,但并沒有大規模推廣,冶鐵的主要燃料還是木炭。
因為煤的氣孔度小,透氣性很差,受熱后容易焚碎,堵塞爐膛。煤的硫、磷等元素含量較高,會導致生鐵脆弱,柔韌性很難,易鍛造成形,嚴重影響生鐵的質量。木炭因透氣性好、雜質少,仍是煉鐵燃料的主流。
在兩晉時期,一項重要的技術突破出現了——垂直的煤井。這一創新使得煤炭的開采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西晉時期,陸翙所著的《鄴中記》中提到:“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又謂之石炭?!边@里的“石墨”實際上就是煤炭,它不僅可以用來書寫,而且燃燒時難以燃盡,因此也被稱為“石炭”。
晉代的張載對這個“墨井”進行了注解:“鄴西,高陵西,伯陽城西有石墨井,深八丈?!边@里的“八丈”大概相當于現在的20米左右,可見當時的煤井已經相當深了。
到了南北朝的劉宋時期,雷次宗撰寫的《豫章記》中記載:“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扇家造唷!边@意味著在江西的葛鄉這個地方,有一片面積達三十畝的煤田,而且這些煤炭可以用來生火做飯,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唐朝沒有鹽鐵專營,商業稅賦也十分低,既然潞州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條件,那就不能放棄這天賜機會。
潞州也不是沒人開采煤(石炭),只是這時候也許不知道煤炭直接使用時,會含有大量的雜質和灰塵,十分嗆人,這些會影響到煤的可燃性和效率。也就是說效果不如木炭燃燒效果好,所以說只有貧苦的百姓會使用石炭。
李隆基離開潞州府不遠,就見到兩個青壯男子趕著一輛牛車拉著石炭正往潞州城中,便停下,高廉前往問道:“兩位小郎,這車石炭拉往何處?”
兩位男子一看,男子穿著一身淺色青衣官衣,趕忙行禮說道:“回明府大人,這是拉往城里西城打鐵鋪?!?
李隆基也下馬上前,看著車上煤炭,應該說煤炭是上品,只是雜質煤矸石比較多,便說道:“我府中也需要一些石炭,不知這車石炭哪里買的?!?
一個長著胡子的男子,見到李隆基一身花色絲稠圓領袍,更是彎腰行禮說道:“小的石炭是在此地十六里外的澗石村,村里石炭到處可見?!?
男子頓了一下,又說道
“山中地貧,種不出什么莊稼,所以有時就挖上一車石炭,拉入城中賣掉,能賣得二百文錢?!?
李隆基看看這牛車拉的煤塊,大約有一千斤左右,高廉說道:“殿下,神都一車木炭能賣三千文左右,石炭神都也有,但煙重有毒,所以多用于鄉村鐵鋪冶煉鐵礦?!?
“神都只有少數富貴人家都先把石炭用木炭燒一下,去除異味,然后挑出品相好用做燃料,稱之為“煉碳”,這種做法比較費錢?!?
“只有富貴人家來了貴客或者出于炫耀的需要,才開始用來煮茶烹飪。”
高廉的看著李隆基對石炭感興趣,以為是李隆基要用石炭煮茶。但是石炭煮茶需要炭燒去除異味,所以價高過木炭幾倍。其實是勸誡李隆基此舉奢侈。
李隆基笑而不語,問道兩位男子:“澗石村如何走?”
“郎君大陸前行一段時間,見到路邊有棵很大柿子樹,旁邊有條小道,一直走看到有河水流出,隨著河水走山澗就到了。”
高廉翻身上馬,說道:“殿下,為何對這石炭感興趣?”李隆基反問道:“高明公,聽說你祖籍渤海蓨縣人?”
“殿下說的對,高某阿耶原是豫王親王國尉。”
聽到高廉說話,李隆基拉住韁繩,讓馬兒慢行,因為李隆基的父親曾在高宗時候冊封為豫王,那也就是說高廉是王府故交的兒子。
“申國公高士廉是?”
“高士廉是某曾祖父.......”高廉說道。
高士廉的兒子高履行,娶唐太宗之女東陽公主,襲爵申國公,曾任戶部尚書,后被長孫無忌牽連,貶為洪州都督,又改任永州刺史。
沒有任何爵位庶出的小兒子高慎行,返回渤海老家,沒想到高廉的祖父就是高慎行。
李隆基說道:“那論起來你我還是親戚,我應該叫你一聲大郎?!币驗楦呤苛铺谖牡禄屎蟮木烁?。
高廉行禮說道:“承蒙祖上恩德,殿下如不嫌棄?!?
兩人說著見到一棵很大的柿子樹,可惜此時是春天,只有柿子葉,右轉有條可通過一輛馬車的道路。
李隆基問道:“高明公,怎么讀了算學?”高士廉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子,也算是家境殷實的富貴人家,按常理應該考明經進士科,因為明經科進士中舉起步大多可以擔任六品左右的官員,而明算科中舉也就是九品官階。
高廉說道:“就是喜歡,從小就喜歡?!?
人有時候就是如此,就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執著的堅持,枯燥的數字,他感覺是那么靈動。
李隆基看著前邊道路旁出現河流,河流旁有條石頭山道,兩人騎馬拐入山道,李隆基看到這山道的道路就已經發黑,明顯能看出就是被石炭染黑的石頭。路邊時不時會有大小不一煤塊。
其實已經不用進入澗石村,因為在李隆基的右側山,已經明顯有了石炭山的痕跡,不過還是要確認一下,順著水淺處跨過河水,走到近前。
李隆基下馬,抽出長刀,對著一處露出石炭礦石下面插了一下,刀入土三寸,就碰到硬物。這是一處覆土很淺的煤礦,可能是下雨山水沖刷,有些石炭已經半裸露在外,只是上有淤泥,遠看是一片荒草。
李隆基指著眼前的大山,問到:“高明公,這是一座金山啊?!?
高廉也隨手撿起一塊石炭,說道:“殿下,這石炭雖能燃火做飯,但是濃煙太嗆,而且有毒,神都附近山上也有,曾經毒死了人,只是一些窮苦人家會用,一斤也只有幾文錢?!?
李隆基說道:“要是我有辦法,把這石炭變成煉炭呢。”
高廉看著手中石炭,又看了看李隆基,嘴巴動了動,好一會說道:“要是殿下真有此神奇技藝,那這真就是一座金山?!?
高廉有些激動跑到李隆基面前說道:“殿下,如此神奇之術,那就是造福萬民,冬季就有多少人免受嚴寒之苦?!?
李隆基說道,“高明公,神都一斤煉碳就值百文,不是每個人都能購買的起的?!?
高廉一愣,看著眼前的大山,“殿下,這里有一座山,那么多煉炭,價格難道不能降很多嗎?”
李隆基看著高廉說道,“你要是能幫孤,也有辦法讓百姓免受嚴寒之苦。”
高廉看著李隆基說道:“殿下要是能讓百姓免受嚴寒之苦,臣愿意肝腦涂地,誓死跟隨殿下。”
李隆基心里很高興,因為高廉是個書生意氣的理想主義者,不過需要給他潑一盆冷水。
“錢,這一座大山的錢,就能讓天下百姓不受嚴寒之苦?!崩盥』f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