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新老工藝的碰撞
- 開局收音機廠,你讓我造相控陣?
- 年輕的馬師傅
- 2086字
- 2025-07-19 17:00:00
楊師傅的手停在半空中,搪瓷缸子里的茶水還冒著熱氣。
他那雙經歷了三十年風霜的眼睛緊緊盯著林濤,仿佛要從這個年輕人的臉上看出什么端倪。
“比什么?”
楊師傅的聲音有些沙啞,但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比準確性。”
林濤沒有退縮,迎著老師傅的目光。
“您按照您的手藝繞十只線圈,我用這個工具繞十只,然后拿到測試臺上測電感量,看看誰的誤差小。”
車間里的其他工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豎起耳朵聽著。
這種新老技術的較量,在廠里還是頭一回。
楊師傅沉默了一會兒,最終重重的點了點頭。
“好,我跟你比!不過林廠長,你得答應我一個條件。”
“您說。”
“如果你輸了,以后就別再提什么工具不工具的,讓我們老老實實按照原來的方法干活。”
“如果我贏了呢?”
“那我就按照你的方法來,還幫你教會廠里的其他人。”
林濤伸出手,楊師傅遲疑了一下,也伸出了手。
兩只手緊緊握在一起,一老一少,仿佛在進行一場關于傳承與革新的對話。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林濤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兩件事上:搭建三極管測試臺和制作繞線器。
測試臺搭建在技術科的一個角落里,看起來就像是一堆廢料拼湊起來的。
幾塊膠木板,一些老式的電表,還有從各個科室搜羅來的零散元件。
但在紅星的指導下,這個看似簡陋的裝置卻能精確測量出三極管的各項參數。
“林廠長,這玩意兒真的管用嗎?”
王紅林蹲在旁邊,看著林濤往測試臺上焊接最后一個電阻。
“試試就知道了。”
林濤擦了擦額頭的汗,站起身來。
他從桌上拿起一只三極管,插入測試臺的插座中。
指針在表盤上擺動了幾下,最終停在了92的位置。
“電流放大倍數92,不合格。”
林濤記錄下數據,換了一只三極管繼續測試。
“127,合格。”
“185,合格。”
“78,不合格。”
一個下午的時間,林濤測試了一百只三極管,其中只有五十八只符合要求。
不合格率高達42%,比紅星預測的還要嚴重。
“難怪合格率上不去。”
王紅林在旁邊看得目瞪口呆。
“咱們一直在用這些不合格的元件生產收音機,能有90%的合格率都算奇跡了。”
另一邊,繞線器的制作也遇到了困難。
林濤找遍了全廠,也沒有現成的計圈器。
最后還是老鉗工張師傅幫忙,用手工的方法制作了一個簡易的機械計數器。
“這個小玩意兒,能行嗎?”
張師傅看著自己制作的計數器,有些不太確定。
“能行。”
林濤仔細檢查了一遍,滿意的點了點頭。
星期五的下午,車間里聚集了全廠的技術人員。
連平時不太關心生產的老張廠長也來了,他站在人群的最后面,默默觀察著這場較量。
楊師傅坐在他熟悉的工位上,面前擺著十個相同的磁棒。
他的神情很專注,右手輕輕轉動磁棒,左手控制著漆包線的張力。
每一圈都繞得很均勻,每一層都壓得很緊實。
林濤則坐在他對面,使用著那臺自制的繞線器。
機械的轉動聲在車間里回蕩,計數器的指針隨著轉動一格一格的跳動。
半個小時后,兩人都完成了十只線圈的繞制。
“現在開始測試。”
李衛東拿著一臺老式的電感測試儀,開始逐一測量線圈的電感量。
“楊師傅第一只,482微亨。”
“林廠長第一只,476微亨。”
“楊師傅第二只,491微亨。”
“林廠長第二只,477微亨。”
隨著測試的進行,圍觀的人群越來越安靜。
楊師傅繞制的線圈,電感量在475到495微亨之間波動,誤差范圍達到了±2%。
而林濤用繞線器繞制的線圈,電感量穩定在476到478微亨之間,誤差范圍僅為±0.2%。
最后一只線圈測試完畢,李衛東放下測試儀,看著手中的記錄單。
車間里靜得連掉根針都能聽見。
“結果出來了。”
李衛東清了清嗓子。
“楊師傅繞制的線圈,平均電感量485微亨,誤差范圍±2.1%。林廠長繞制的線圈,平均電感量477微亨,誤差范圍±0.2%。”
楊師傅的臉色變得有些蒼白,他低頭看著自己的雙手,仿佛第一次對它們產生了懷疑。
“楊師傅。”
林濤走到他面前,語氣很輕,但在寂靜的車間里,每個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您的手藝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我們需要的不是藝術品,而是標準化的產品。”
楊師傅抬起頭,看著林濤,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
“林廠長,你贏了。”
他緩緩站起身,走到繞線器前,仔細觀察著這個改變了較量結果的工具。
“從明天開始,我跟你學這個新方法。”
接下來的一個月,技術科的燈火更加通明。
在紅星的指導下,林濤不僅解決了元件篩選和線圈標準化的問題,還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了細致的優化。
每一道工序都有了明確的質量控制點,每一個參數都有了嚴格的誤差范圍。
工人們從最初的抵觸,到逐漸接受,再到主動配合,整個車間的氛圍發生了翻天覆的的變化。
四月的最后一天,趙建軍拿著一份檢驗報告,興奮的沖進林濤的辦公室。
“林廠長,我們做到了!”
他的聲音都有些顫抖。
“今天生產的一百臺收音機,合格率96%!”
林濤接過報告,仔細看了一遍,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三個月的軍令狀,提前完成了。
但他知道,這只是第一步。
產品質量上來了,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更大的挑戰。
“王紅林,你去通知銷售科的劉科長,明天上午開會,我們要討論一下銷售渠道的問題。”
“銷售渠道?”
王紅林有些不解。
“咱們廠的收音機,不都是按照計劃分配給各個商店嗎?”
“那是以前。”
林濤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外面正在卸貨的運輸車輛。
“現在我們的產品質量上來了,就要考慮如何讓更多的人買到我們的收音機。”
他在心里默默呼喚紅星:“分析當前市場狀況,給出最適合的銷售策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