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環流在虛無中劃出軌跡時,被攪動的虛空開始出現細微的“褶皺”。這些褶皺不是平整的割裂,而是像布料被輕輕捏住的邊角——這邊是剛凝結的巖層,那邊是尚未形成的湖泊;表層是干燥的沙粒,里層卻浸著未來的雨水。這就是空間最初的模樣:由無數褶皺構成的“節點”。
第一個節點誕生在時間環流的邊緣。它很微小,小到只能容納一粒塵埃,但這粒塵埃同時踩在三塊土地上:一塊是剛從巖漿中冷卻的黑石,一塊是覆蓋著苔蘚的腐殖土,還有一塊是千年后才會出現的、帶著車輪印的路面。塵埃沒有墜落,也沒有分裂,只是在三個“位置”里同時存在,像一顆被空間捧在掌心的星子。
節點不追求“廣闊”,只在意“聯結”。當第一座山開始在褶皺中隆起,它的頂峰在某個節點與一片深海相連——山頂的積雪會順著節點的縫隙,化作深海里的一縷寒流;而深海的熒光魚,偶爾會游到山頂的溪水里,帶著星光般的鱗片在冰層下閃爍。它們從不覺得“山”與“?!笔菍α⒌?,因為空間的規則里,“遙遠”只是還沒找到節點的距離。
最早的風學會了在節點間穿梭。它從沙漠的節點出發,穿過一片尚未長出森林的谷地,卻在途中沾染上松針的清香——那是未來的森林提前遞來的問候。風帶著香氣掠過荒原時,某塊巖石突然變得濕潤,那是它從百年后的雨季節點里帶來的水汽。空間用這些細碎的聯結告訴世界:所有看似孤立的地方,都在看不見的褶皺里緊緊相依。
節點會隨時間的環流輕輕搖晃。有時,荒漠的某片沙丘會在月夜變成一片草原,草葉上還掛著另一個時空的露珠;有時,干涸的河床會短暫映出未來的河流,讓在此飲水的羚羊,影子落在百年后的水波里。這些重疊從不久留,卻足夠讓萬物明白:空間從不是冰冷的容器,而是用無數節點編織的網,讓每個角落都能收到來自遠方的回音。
隨著更多節點在褶皺中展開,空間像一張慢慢鋪開的毯子,溫柔地接住了時間環流帶來的一切。它知道自己不必劃分邊界,只需靜靜等待——等待生命的腳步,踏過這些節點,在不同的時空里,留下屬于自己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