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研究:絲綢之路美術研究(第37輯)
- 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編
- 1832字
- 2025-07-22 16:34:07
從印度到中國——彌勒圖像入華考
張敏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上海,200241)
封面是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藏的一件半跏思惟彌勒菩薩造像,為2世紀前后作品。此像殘損嚴重,頭戴圓形蓮花寶冠,戴耳鐺,有V形穗珠項飾,原應有圓形頭光或背光(殘),右側胳膊及手部不存,可見披帛自頸后繞左側肘部并經腕部覆搭于方形臺座,半跏坐,腳著涼鞋。該造像是秣菟羅地區保存較早的半跏思惟彌勒菩薩造像。奈良國立博物館1987年展出的一件思惟彌勒菩薩像與此像相似(圖1),且首次出現圓形化佛寶冠。這種源自秣菟羅戴冠彌勒菩薩,對中國十六國以來的戴冠彌勒形象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圖2是印度秣菟羅博物館藏的一件出土于Giridharpur的彌勒菩薩坐像,是現存最早的有明確紀年可考的彌勒造像之一。為貴霜時代胡維色迦二十九年造像。此像上半身殘,現僅存肚臍以下部分,全跏趺坐于方形臺座,小腿可見衣緣,左腿上有一凈瓶,這一凈瓶特征顯示出其彌勒身份。方形臺座正面中央有法輪柱,柱左側男女供養人各一,右側為二男性供養人,最外側左右兩邊各一帶翼側身獅像。臺座供養人著塞族服飾。其上銘文:“胡維色迦大王的第二十九年,雨季第四月,第一日這天,……法藏部的……寺院接受供奉而設立,為一切眾生的利益安樂。”[1]此像顯示出彌勒造像最早于秣菟羅地區產生的事實。
圖3是印度新德里國立博物館藏的一件出土于阿赫恰特拉的彌勒菩薩立像,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帶銘“彌勒”菩薩立像,為2世紀前后作品。此像螺發無髻,戴耳鐺、兩重項飾,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凈瓶,有圓形頭光。臺座載婆羅米銘文:“……造彌勒像,為了一切(為了眾生的利益與安樂)。”這尊造型優雅、保存完好的彌勒菩薩造像,是貴霜秣菟羅早期彌勒菩薩樣式的典型代表。
彌勒作為繼釋迦佛陀之后出現的最早的菩薩像,隨著大乘佛教和早期佛像的東傳進入中國南方。其中,湖北蓮溪寺吳永安五年(262)紀年墓出土鎏金銅帶飾菩薩立像,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有明確紀年的彌勒菩薩像(圖4)[2],或可看作貴霜秣菟羅初期彌勒菩薩形向東傳播的典型代表。該菩薩頭戴圓形寶冠,有圓形頭光,戴項圈,“U”字形披帛繞肘覆搭身體左右兩側、飄揚上舉,上身袒裸、下著裙,跣足立于覆蓮座上。此外,長江中游的湖北鄂州和日本古墳等地相繼出土數量眾多的西晉銅鏡上,出現不少半跏思惟彌勒菩薩。如湖北鄂城五里墩西晉墓出土佛像夔鳳鏡上,有一彌勒思惟組像(圖5):主尊一手支頤作思惟狀,高肉髻,有圓形頭光,半跏坐于覆蓮座上,其前有跪姿人物,后有侍者持長柄傘蓋[3]。在此前后,三國吳地(223—253),月支高僧支謙所譯《維摩話經》中,已出現“彌勒菩薩”。天竺高僧康僧會于吳赤烏十年(247)

圖1 思惟彌勒菩薩坐像,2世紀,奈良國立博物館1987年展出

圖2 胡維色迦二十九年彌勒菩薩造像,秣菟羅博物館藏,趙玲女士提供

圖3 彌勒菩薩立像,2世紀,阿赫恰特拉出土,印度新德里國立博物館藏

圖4 蓮溪寺彌勒菩薩立像,262年,湖北鄂城蓮溪寺出土

圖5 銅鏡思惟彌勒菩薩像,湖北鄂城五里墩出土

圖6 炳靈寺第169窟第3號龕北側彌勒殘立像

圖7 北涼石塔彌勒像

圖8 炳靈寺第169窟第12號龕交腳彌勒菩薩像

圖9 云岡石窟交腳彌勒與二思惟像
抵達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江左大法遂興”,其用于設像行道的尊像中,或許亦有彌勒菩薩梵像。
隨著三國西晉時期,大乘彌勒信仰和彌勒造像在中國南方的初傳,及至東晉十六國時期道安和鳩摩羅什僧團對往生兜率凈土的實踐和大乘彌勒經典的翻譯,極大推動了中國彌勒信仰的發展。又西秦、北涼等河西胡族政權素與東晉南朝關系友好,南方彌勒造像隨之西進,于炳靈寺第169窟首現(圖6、圖7),繼而則集中出現于以涼州為中心的北涼石窟和石塔(圖8)造像之上。彌勒信仰于涼州一帶的大盛,向西影響到高昌、龜茲一帶的早期彌勒造像。隨著“沙門佛事皆俱東”,帶動了云岡(圖9)及至全國諸多石窟彌勒造像的興起!
作者簡介
張敏(1992—),女,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美術考古。
注釋
[1](日)杉本卓洲:《マトアラ一における仏像崇拝の展開》,《金沢大學文學部論集,行動科學·哲學篇》1997年第17號,第94頁。
[2]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武昌蓮溪寺東吳墓清理簡報》,《考古》1959年第4期;程欣人:《武漢出土的兩塊東吳鉛券釋文》,《考古》1965年第10期,第529-530頁。而后,王仲殊、阮榮春、段文杰、何志國、張同標等前輩均圍繞此像展開探討。
[3]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鄂城六朝墓》,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頁;劉廉銀《湖南常長沙左家塘西晉墓》,《考古》1963年第2期。
(欄目編輯 朱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