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上古 黃帝至三國之末

第一章 創作之期

上古之書,古文二篆,創作也。隸以下,推衍也。茲分二章述之。

第一節 古文

黃帝左史倉頡之所作,名曰古文,我國書法之起原也,亦謂之科斗書。上古無筆墨,以竹點漆,書竹板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后世以其形名之。漢文帝時,伏勝獻古文《尚書》,竇公獻古文《樂書》。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壁內石函中,得《孝經》《尚書》等。晉咸寧五年,汲郡人盜發魏安厘王塚,得冊書千余萬言,皆古文也。自古代迄于周,所行者惟古文,至史籀始有所變。

第二節 大篆

自倉頡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功侔天地,德被生民。然以形象為主,而文彩未備也。至周宣王時,太史籀始為大篆十五篇,損益古文,或同或異,復加之以铦利鉤殺,遂備后世書法之妙,今所傳石鼓文是也。謂之篆者,篆,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以籀所為,故曰籀文。以籀為史,故曰史書。至秦時,小篆行而大篆廢。

第三節 小篆

書法以利用為主,古文之變為大篆,大篆之變為小篆,蓋應時勢之自然,非直為觀美也。小篆者,秦丞相李斯作也。斯妙大篆,始省改之,為《倉頡篇》七章。始皇既并六國,斯乃奏罷不合秦文字者,于是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

倉頡、史籀、李斯之外,夏務光為倒薤書,周史佚作虎書,孔子弟子子申制麒麟書,世皆不傳。夏禹《岣嶁碑》《比干銅盤銘》以下,真偽莫可辨。胡毋敬、趙高雖皆與李斯共成秦文,然皆不及李斯之著。是以論創作者,分為三古。倉頡古文為上古,史籀大篆為中古,李斯小篆為下古。小篆入神,大篆入妙,倉頡書則備形而已。大篆之后,別為十三,小篆之后,別為八,皆異體也。考辨紛繁,茲不詳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广丰县| 邵东县| 玉溪市| 蓬莱市| 东乌珠穆沁旗| 体育| 锦屏县| 武城县| 凉城县| 新邵县| 石泉县| 泰顺县| 陇川县| 庆元县| 徐闻县| 岢岚县| 屏南县| 东源县| 休宁县| 安阳市| 罗田县| 潞城市| 陵水| 浙江省| 湘乡市| 波密县| 新竹市| 玛纳斯县| 甘孜县| 三台县| 名山县| 临桂县| 九龙县| 潜江市| 南安市| 故城县| 万全县| 灵石县| 日土县| 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