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上古 黃帝至三國之末

第一章 創(chuàng)作之期

上古之書,古文二篆,創(chuàng)作也。隸以下,推衍也。茲分二章述之。

第一節(jié) 古文

黃帝左史倉頡之所作,名曰古文,我國書法之起原也,亦謂之科斗書。上古無筆墨,以竹點(diǎn)漆,書竹板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xì),后世以其形名之。漢文帝時,伏勝獻(xiàn)古文《尚書》,竇公獻(xiàn)古文《樂書》。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壁內(nèi)石函中,得《孝經(jīng)》《尚書》等。晉咸寧五年,汲郡人盜發(fā)魏安厘王塚,得冊書千余萬言,皆古文也。自古代迄于周,所行者惟古文,至史籀始有所變。

第二節(jié) 大篆

自倉頡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功侔天地,德被生民。然以形象為主,而文彩未備也。至周宣王時,太史籀始為大篆十五篇,損益古文,或同或異,復(fù)加之以铦利鉤殺,遂備后世書法之妙,今所傳石鼓文是也。謂之篆者,篆,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以籀所為,故曰籀文。以籀為史,故曰史書。至秦時,小篆行而大篆廢。

第三節(jié) 小篆

書法以利用為主,古文之變?yōu)榇笞?,大篆之變?yōu)樾∽?,蓋應(yīng)時勢之自然,非直為觀美也。小篆者,秦丞相李斯作也。斯妙大篆,始省改之,為《倉頡篇》七章。始皇既并六國,斯乃奏罷不合秦文字者,于是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

倉頡、史籀、李斯之外,夏務(wù)光為倒薤書,周史佚作虎書,孔子弟子子申制麒麟書,世皆不傳。夏禹《岣嶁碑》《比干銅盤銘》以下,真?zhèn)文杀?。胡毋敬、趙高雖皆與李斯共成秦文,然皆不及李斯之著。是以論創(chuàng)作者,分為三古。倉頡古文為上古,史籀大篆為中古,李斯小篆為下古。小篆入神,大篆入妙,倉頡書則備形而已。大篆之后,別為十三,小篆之后,別為八,皆異體也。考辨紛繁,茲不詳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无棣县| 昭通市| 淮北市| 云林县| 洞口县| 平安县| 沾化县| 茂名市| 安龙县| 开化县| 陇南市| 金溪县| 青铜峡市| 昭苏县| 霍林郭勒市| 兰州市| 富顺县| 乐都县| 黎川县| 鄂伦春自治旗| 玉山县| 麻江县| 教育| 益阳市| 遂川县| 绵阳市| 台北县| 栾城县| 谷城县| 汨罗市| 通海县| 无极县| 绥滨县| 滨海县| 昌江| 清水县| 潜江市| 固始县| 松阳县| 博野县|